老朋友陈天生先生发来他的老朋友李汉先生的“感言”。因是写在微信上,自然就不太考虑段落句子,小编按自己的理解,也便于网友阅读,作了分段和断句。李汉先生在韶山的所见所闻,确如众多自媒体推送的视频所展示的“人山人海”。有人统计自2月10至14日12时,参观者同比增长80.38%。他想寻找答案,又说未作采访,相信有心的媒体人会作采访的,也相信有关部门会作调查的。小编代加标题,分享给诸位看官,还请抽空留下感言。
喻名才/摄
韶山行有感
原创/李汉
几天前的大年初三,我和六位朋友,还有三个十几岁的孩子,一行共十人驱车前往韶山。
当天下午,先到湘潭,参观了当年第一个中共湘潭党支部所在地关圣殿和毛主席离开家乡后第一个打工的宽裕粮行。
晚餐后,观赏了当地有名的万楼夜景。
第二天初四上午,前往韶山毛主席故居。这是我第三次到韶山。与之前两次相比,这一次有几点特别的感受,即三个最和一大变化:
一是开车最慢。从酒店到故居只有短短9公里,竟然开车花了近两个小时。沿途车流滚滚,车满为患。我观察了一下,看到了拉萨、乌鲁木齐、西宁、兰州、哈尔滨、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福州、海口、深圳、贵州、昆明、南宁和众多其他城市的车牌,可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韶山有多少车。
二是人流最大。放眼所见,人头攒动,除了人潮还是人潮,就像浪涌一般,一波接一波延绵不断、没头没尾,估计少说也有十万之多。在主席铜像前想近距离地鞠个躬,必须要费劲挤进去才行。至于想好好照张相就更不可能,几乎每张相片身边都有他人,弄得自己好像在不停地和不同的人合影。我问了一下在故居执勤的武警战士,他告诉我去年有三千万人到韶山。五年前到韶山看见人也很多,但是其中很多是有组织的团队。这次很少看见团队,几乎都是自发去的。
三是进主席故居参观最难。我们下午3点到故居附近,一看大屏幕的提示被吓了一跳,还需要排队等222分钟。当时已经失望了,没想到有一位女工作人员主动过来问我多大年纪,说我达到了老年人参观的优待条件,可以走绿色通道进故居,还可以再带一位同行者。于是我带着一个15岁的男孩走了绿色通道。说是绿色通道,也排队等了半个来小时。当我们人挤人地参观完出来后,听说另一位朋友带着孩子还在排队,还要等一个半小时。同行的其他6个人就惨了,费了这么大的劲来韶山,最后连故居大门都没能进去,只能留个遗憾。
这次感受到的一大变化,就是发现到韶山的人员年龄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上次到韶山明显感觉参观的人,的确是中老年人比较多,起码有五成左右。这次不一样了,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还有很多孩子,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恐怕连5%都到不了。我边看边想,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快48年,去年还有三千万人从全国各地到韶山,都只是为了看同一个人,这一次又亲眼目睹了有这么多的人。
我在想,韶山是一个完全没有太多可游玩的地方,而这么多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小孩子,大过年的时候不在家里吃喝玩乐走亲访友,也不去旅游胜地游山玩水,却自发地从大老远跑到韶山,几乎所有人的目的都是只为了来看一看一个故去老人的铜像和故居。有这么多的人宁可排几个小时的队,然后人挤人地进故居去看短短的15分钟。这些人都是为了什么?虽然这么辛苦,我却没有听到一句怨言,也没有看见一个人争吵。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已经离去快48年的人还具有如此巨大持久的魅力和吸引力?这一切的一切背后是什么?我虽然没有在现场采访调查,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我一样,到韶山的目的,其实是最简单最纯粹的,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
我看这种最简单最纯粹的里面其实表达了最深刻最复杂的人心,寄托了人心的向往。
我带进去参观故居的男孩只有15岁,他看完后对我说,他很震撼,想不到,收获很大。他的话很简短,我看得出来他绝对说的是心里话,是真情所现。
我问他到韶山值不值得,他马上回答“值”!
我听了以后还是很欣慰的。
小编为进一步证实所言不虚,特意上公众号输入“韶山”二字,搜出来的短视频,可用爆棚来形容,下面截屏若干分享给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