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01 新闻还能慢慢看?对于主流媒体而言,突发事件、宏大叙事一直是直播的重点选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期待越来越高。
重大公共事件因为影响面广、轰动性大,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来自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的声音和画面无疑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
如何能更长时间地掌控热度、留存流量?慢直播成为了主流媒体握紧话筒的不二之选。新闻价值和场景兼备、时间更长、内容呈现更完整细腻让新闻“慢直播”的引流效果显著。
2020年初,央视频推出的《疫情24小时》,被认为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次对重大事件进行的慢直播。
据官方披露数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24小时未间断,一共持续了117天,累计在线直播超过6000小时,观看量接近2亿人次。央视频还在武汉各地标性建筑架设了直播镜头,为网友日夜直播武汉的情况。
多机位、无解说、无剪辑,只有画面和白噪声,原始的现场感,满足了受众的知情需要,也成为主流媒体慢直播的成功案例。
02 新闻价值拉满新闻传播,求真求快一直是媒体平台竞争的主战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速度更是以秒计算,慢直播的赛道看起来和传统概念的新闻传播相差甚远。
但“视频监控”般以观察视角直播新闻现场,无后期加工,无人为解读,是对新闻“真实性”的最大还原;超长“待机”的直播时间让无论何时进入直播间的观众,都可以参与互动,更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大到日环食、火箭发射,小到快递运输、景区人流,慢直播在继承了移动直播新闻实时性、在场感、 互动性的基础上,带来了一种新的直播节奏。
| 重大事件
重大公共事件因为影响面广、轰动性大,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主流媒体对这类事件的慢直播能迅速凝聚公众注意力。
△2022年,杭州作为第十九届亚运会的主办地,城市风貌备受关注。8月13日,“央视频”组织了300多架次的无人机,从杭州的十多个地点陆续起飞,从日出到日落,进行了长达15个小时的慢直播。每隔几分钟,公众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由于无法前期策划,因而成为了慢直播的难点。关键信息短时间搜集、慢直播角度选取,都考验着节目编导的快速策划能力。
△2021年7月郑州暴雨引发城市内涝。前方记者信号失联,回传素材有限。新京报我们视频直播团队将一场传统直播,转变成大字加滚屏的信息发布平台。用慢直播操作快新闻,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新媒体传播中承担起了更多社会责任。
| 民生消息
民生新闻由于贴近民众实际生活,操作难度低,用户反馈积极,因而成为了慢直播的选题大户。
△今年7月,江苏徐州“铜山融媒”直播城市风景时,几名钓鱼男子“误入”镜头,给直播间带来“泼天流量”,数据显示累计观看人数超4000万。围观群众在弹幕上的讨论也同样精彩。
03 慢直播还有谁在播相对于主流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争议话题,自媒体“慢直播”以一种“平平淡淡总是真”的口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网红直播上自习、睡觉、做家务等,能有惊人流量,甚至成为“爆款”。一方面对他人私密日常的“凝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直播间的观众互为陪伴,消解孤独;而观看慢直播同时也是一个解压的过程,如白噪音般存在的内容无需思考,是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精神疗愈。
除此以外,自媒体还涌现出了一些有争议的奇葩选题。如“蜗牛慢直播”“面包发酵慢直播”“冰块融化慢直播”。 无论是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的呈现,还是自媒体的新奇尝试,慢直播显然都为公众提供了不 同的视角和体验。 这不仅是一个新闻场景,更是一个社群和人们交换意见,共享信息的公共领域。利用好慢直播的方式,通过评论、转发等设置,把用户自带的私域流量转变成公域流量,才能激发慢直播的“长尾效应”,进一步增强直播内容的播出时效和传播效果。
校对 | 张彦君
互动时刻来评论区留言告诉小编:
你还看过什么样的“奇葩慢直播”?
你期待在媒体上看到什么样题材的慢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