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想纠正一下,许多人对日本东芝事件的错误认知。我认为过度吹捧和贬低任何一方都是极不客观公正的。比如说很多人借此事件来说明日本机床技术世界第一,还有人借此嘲讽苏联没能力制造高端机床,还有人说机床轴数越多越厉害,比如说七叶大侧斜螺旋桨必须要9轴数控机床才能加工,5轴数控机床加工不了。还有人说苏联潜艇噪音大,自从用了日本机床之后美军就侦测不到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会把这些认知误区给大家一一解释清楚,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一定能颠覆你之前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不了解这个事件过程,简单说一下。日本东芝公司在1983年以35亿日元的高价走私了4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给苏联,苏联买来主要用于加工最新研制的潜艇螺旋桨,事后美国对东芝公司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和制裁。
很多人以此来说明日本机床技术世界第一,可事实是在东芝事件之前苏联本身就在大量使用西方的高端数控机床,比如说瑞典Sajo萨耀 、法国Forest弗雷斯特-里内 、西德德利杰 Delice、意大利诺森蒂Innocenti、英国KTM等。
而恰巧的是法国的弗雷斯特-里内Forest和日本东芝的机床,在苏联同一工厂被用于螺旋桨加工,而且东芝卖苏联的机床数控就是来自挪威康斯伯格海事 Kongsberg,许多媒体文章只字不提法国和挪威,事后也只有东芝遭殃,挪威和法国并没有受罚,包括意大利,西德,英国也一点事没有。
还有人说苏联没能力制造高端机床,其实机床的种类有很多,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把全部种类都玩精玩透,包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这些机床强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能以点概面。比如说这是苏联造的重达700吨,床身长达到40米,带有双活动龙门架的机床,在该机床上可同时进行图-160轰炸机机翼部件和机身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再比如说这是苏联1970年造的特种重型车床,这一型较高精度级的机床,主要用于预加工和精加工热电厂、核电站轮机的大型转子。
日本1970还购买了苏联科洛姆纳重型机床厂制造的КУ299复杂大型特种立式车床,重达1000吨,至今为止该机床仍然在日本神户制钢公司正常运转。
如果因为苏联买了东芝机床就说苏联没能力制造高端机床的话,那美国当年还用了法国的弗雷斯特-里内Liné机床加工潜艇螺旋桨,而现在用的是德国杜普莱恩Droop+Rein的六轴高速龙门加工中心,按那些人的逻辑,美国难道也没能力造吗?难道美国潜艇也必须靠法国和德国的机床才能降低噪音吗?很显然这样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还有一些人说这种七叶大侧斜螺旋桨必须要9轴数控机床才能加工,5轴数控机床加工不了。可其实五轴就可以加工了,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轴数越多越厉害,其实这都是骗外行人的噱头。稍微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
一般来说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就能实现工件各个面的全方位加工,但是工件装夹在工作台面上的那个面没办法加工,有些特殊工件却又需要加工这个面,这时怎么办?那就需要将工件从装夹位置上卸下来,翻面重新装夹。为了保证重复装夹的精度,那么就需要多加一套机械装置来保证这个“重复装夹的定位误差”。多了一套机械装置肯定就会多几个运动轴啦。一般这多出的几个轴都是辅助轴,是不会参加切削运动的,所以这类五轴以上机床的叫法叫做“6、7、8、9轴五联动机床”(大于5),例如,7轴5联动机床、9轴5联动机床...实际关键的是联动轴的数量,一般同时联动轴的数量超过5个,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意思也就是说,不管机床的运动轴有多少,但是能联动的只有5个。其实,机床可以实现六轴联动,但目前行业里大家能看到的也就五轴联动,为什么呢?因为联动轴数越少,机床结构越简单、越紧凑,而且越容易保证机床的动刚度和静刚度,动、静刚度对于精度要求很高的数控机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看到联动轴多的机床,是以牺牲动、静刚度为代价的,鱼和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
总之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5轴5联动是实现工件高精度、全方位、无死角加工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不管你多复杂的工件,只要是5轴5联动的机床,就一定可以加工出来。多于5轴的其他轴都是辅助轴,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保证工件精度的,能不能联动也无关紧要。所以你现在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海军现在加工潜艇螺旋桨,用的是德国杜普莱恩的六轴五联动龙门了,而不是什么九轴五联动龙门。
还有人说苏联潜艇噪音大,自从用了日本机床之后美军就侦测不到了,然而事实真有这么夸张吗?我们来看看苏联最安静的核潜艇阿库拉级,阿库拉级的安静程度可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最新改进的美国洛杉矶级,相信大家在许多好莱坞大片里都见识过阿库拉的厉害。阿库拉多个舱段都设计了庞大的整体减震模块,许多动力机械设备被布置到了整体式减震浮筏上,并在艇体外表敷设了多模复合消声瓦,虽说美国的降噪技术确实比苏联要先进一些,但是苏联的降噪技术绝对没网文写的那么不堪。苏联潜艇的降噪与东芝机床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早在东芝向苏联出口机床之前,美国就已经很难侦测到苏联潜艇的位置了,然后我们再看看阿库拉的建造时间就清楚了,阿库拉级是1978年开始研制,1982年技术方案就已经冻结了,1983年就开工建造了,而东芝的机床是1983年才进口的,完成技术调试投入使用都到1984年了,而阿库拉级在1984年6月就下水了,所以苏联哪儿来得及拿去造什么核潜艇?
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降低螺旋桨噪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这种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而苏联当时自己本身是有能力造七叶大侧斜螺旋桨的,比如说949A型“奥斯卡II”巡航导弹核潜艇,尾部有两具七叶大侧斜螺旋桨,制造精巧,水下噪声很低,宽大的舷侧结构,苏联设计师设计了大量复杂的降噪结构,相当于让振动和噪声在曲曲折折的巷子里东绕西绕,没了力气传出去。所以降噪的重点在于设计,而不是机加工。而且奥斯卡在东芝事件前的1982年7月就开始建造了,苏联自己本身是有加工螺旋桨的五坐标机床的。
这是苏联1979年公布的数控龙门双柱机床发明文件,该机床可以保证高质量一次性装夹加工完成复杂不规则曲线的工件,缺点是无法保证同时加工桨的全部叶片。这是1982年10月苏联公布的螺旋桨仿形加工机床发明文件,优点是可保证螺旋桨全部叶片的同时高效率加工,解决了之前的缺点。
所以苏联是有能力自己造的,但是为什么还要买日本的机床呢,原因很简单,苏联新机床的技术是1982年10月研制成功的,离东芝事件也就相差俩三个月,潜艇要赶进度,肯定要选一个技术成熟的。没有人敢拿成百上千万锻造出来的螺旋桨毛坯试错,浪费金钱对苏联是小事,可耽误工期是大事,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关键期,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东芝和法国里内的机床,同时出现在一个车间加工着苏联的螺旋桨。
还有就是潜艇的噪声源不仅来自螺旋桨噪声,还来自机械噪声和水动力噪声。机械噪声是由于潜艇内主、辅机和轴系的运转,以及与其相连的基座、管路和艇体结构的振动而引起的,水动力噪声是由不规则或起伏的水流流过,运动过程的潜艇产生的。当潜艇在电力推进情况下,低速航行时噪声主要来自机械噪声,而中高速时螺旋桨噪声是潜艇的主要噪声源。
所以说潜艇降噪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螺旋桨降噪的关键是设计而非制造,七叶大侧斜螺旋桨是靠降低转速从而抑制空泡的产生数量,仅仅是数量减少,但不意味着空泡就消失了,空泡效应会在螺旋桨翼尖达到一个极大值,5个μ,10个μ的精度其实都一样,空泡照样炸,要是能靠机床一劳永逸的话,现在还用什么无轴泵推技术呀。高精密机床可以让一个部件的性能有所提升,但绝对不可能仅靠机床就把螺旋桨噪音降低。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期,西方阵营在高科技方面对苏联是实行全面封锁的,包括那台法国的机床也是很早之前买的,可能售后服务早都断了,德国科堡当时也有这种机床,意大利也有,但美国不允许卖呀。而东芝的想法很简单,有钱不赚白不赚,管你什么美国禁令。回忆一下东芝员工说的原话:除了我们东芝,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有此种胆量,所以苏联人才甘愿被宰。
大家都知道80年代是日本半导体和汽车的黄金时代,美国对日本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最高时达500多亿美元,尤其是汽车产业的贸易冲突非常严重,日本汽车产业对美国市场的大规模倾销,导致美国几十万人失业,美国民间到政府普遍对日本货一肚子怨气,于是美国大张旗鼓地制造了东芝事件,狠狠敲打了日本产业界,并在国内掀起了抵制日货,打砸日货,丑化日货的浪潮,企图挽救衰落中的美国制造业。
其实从东芝到阿尔斯通,再到华为,美国人一向是这么干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对手,美国名义上是惩罚东芝的违规行为,实际是借机打压日本经贸与高科技竞争力,扭转美日经济与技术竞争中美方的不利势头,这才是我们从东芝事件应该看到学到的东西,而不是吹捧什么东芝机床降噪。希望大家都能看清这个事件的本质,独立思考,不要被某些文章小段子迷失了双眼
烽火燎原
[点赞]
周钦伟
感谢科普
脚印太稀
这世上就没个能点满所有技能的选手,谁家还能没几手绝活。一般人感觉日本的好,是因为中国能买到的机床里日本的性价比较高,老板通常怎么选就很好理解了。
遂愿
[点赞]
风雨同舟
台湾秋田们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