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有:老子给安排了四把椅子(节录)。
妍春聊文化
2024-12-13 17:09:03
老子在道德经为“无和有”安排了四个座位,也就是在四个不同层面上使用“无”和“有”这俩家伙。
第一把椅子,世界观层面,也就是这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他是怎样开始的?他要到哪里去?他将怎样到那里去?
首先,老子给出了明确的无and有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名字,称呼,命名,概念,下定义,定义(动词)。
无定义天地之始。
无的概念,就是天地开始之前的世界存在状态。
我们把“天地之始”之前的这世界存在的状态称之为无。
天地。地,肯定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也就是地球。天,肯定是我们头顶的天空。天空是什么?太阳月亮,星汉灿烂,实际上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宇宙。我们城市看到的行星越来越少了,你可以到山村看星星,你还可以到天文馆借助那里的望远镜看星星。还有哈勃望远镜韦伯望远镜还有我们国建的专门观察中子星的天眼。
所以,这里的“天地”可以理解成这个宇宙,这个时空”。无,就是这个宇宙开始之前。我们把这个宇宙开始之前称之为“无”。
“有名万物之母”。我们把“万物出生以后称之为“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读到这里你马上就明白了豁然开朗了。
老子不仅是在为“无和有”这两个概念下定义,更是在说它关于这世界这宇宙这时空的起源。这就是老子的宇宙观,世界观。
第二把椅子,认识论层面的之辩证法之逻辑学之全逻辑思维层面。
主要表述在第二章。“故无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认识论,最完美的辩证法,最完美的逻辑学,最完美的全逻辑思维方式,也是已经被我们遗忘很多时日的最完美的汉语表达方式。
又在这里“无有相生”排在第一位,领袖群伦,但不是因为“有&无“有多重要,而是因为“生“的重要性。这世界无论怎样美妙总是要先“生”出来的。(故,无有相生……恒也。我在《识破天经》和《新道学大纲》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第三把椅子,功用层面的无和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比较经典的论述。无和有是哲学概念,也是普通概念,也是经常使用的词汇。这就是老子为“无和有”准备的第四把椅子。无和有,就是一般的词汇。无,就是没有,无有。有,就是有,存在,产生,都是有。
要正确解读老子道德经的伟大思想体系,就要学会能够分清同一概念或词汇,在不同层级的使用。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有人顽固地认为“无”就是或可以平替“道”的概念。那也没办法,一道到底,是大有人在的。不分漏,拎不清,总会有的。例如:
∵无=道。
∴无为=道为。
∴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安道而为,遵道而为。
看起来,很有道理。结论正确不等于论证过程也正确。
对于把无举高高成为无老子核心词“道”齐平的观点是大有其害的,有时会阻碍你对老子道德经的正确认识。
还有,把“无”与“虚”,还有佛家的“空”连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主意。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今天我们主要讲头三把椅子的正确认知。
一、世界观层面:无和有——基于定义的世界起源观
(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无和有的定义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做的不多的几个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按照将“名”理解为动词定义的话,“无”的定义为天地开始之前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混沌的、无法用常规概念来描述的存在,类似无极的概念就出现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无就是无极,无极就是世界的原始起点。
老子定义的“无”或“无极”当时肯定是超越了一般人的认知甚至也超越了我们的感知和空前发达的科学的范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源泉,所有的事物都潜在其中。
所以说,老子道德经是超科学。超科学最简单的表述就是超过了科学的认知范围(其他说法就不赘述了)。
而“有”则被定义为万物产生的根源,当从那混沌的“无”中开始分化出具有可识别特征、能够被定义的事物时,“有”便出现了。例如,从宇宙的角度来看,若把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状态视为“无”,那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等特性难以用我们现有的科学定义去完整描述的状态;而大爆炸之后,物质、能量开始形成各种天体、星系等具体的可定义的事物,这便是“有”的开端,它是万物得以衍生的母体。
(科学已经部分解开宇宙的部分秘密,有世界的量子玄运动成果之一,就是有世界呈现出一个类似太极的图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面的实际上很可能是立体的或者只是一个太极球……不展开不赘述)
(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逻辑关系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构建了世界生成的逻辑链条。这一逻辑表明,世间万物都以“有”为产生的基础,而“有”又源于“无”。这种逻辑打破了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思维。比如从生命的形成来看,最初生命的诞生是源于一些基本的化学物质(有),这些化学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下组合起来,看似是从无形的自然条件(可看作“无”)中产生的。而这些最初的生命形式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万物),这整个过程遵循着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一种深邃的世界观逻辑。
二、认识论层面:无和有——全逻辑下的辩证法与汉语表达范式(这样表达并不十分准确,应该是认识论→方法论→方法→全逻辑思维方式即全逻辑思维模型☜逻辑学。因为“全逻辑思维“看似是一个方法,实际上它是老子逻辑的代名词)。所以我说老子道德经“故无有相生……恒也”所形成全逻辑思维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完美的辩证法,最完美的逻辑学。也是已经被我们遗忘很多时日的最完美的汉语表达方式。
(一)无有相生的全逻辑辩证法
“故无有相生……恒也”体现了一种全逻辑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并非简单地指出“无”和“有”的相互转化,而是包含了一种全面的逻辑思考。从逻辑上讲,“无”和“有”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无”就无法定义“有”,反之亦然。例如,在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中,当科学家假设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无)时,这个假设是基于对已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的深入理解和对其中缺失部分的推断。而一旦这种粒子被发现(从无到有),它又会进一步完善和改变现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对有的改变),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一种全面的逻辑辩证关系(全逻辑的具体解释应要求不再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识破天经》以及《新道学大纲》记得一些零散论述)。
(二)汉语表达范式中的逻辑与哲理
这一表述也是完美的汉语表达方式。在汉语简洁的表达形式下,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哲理。与西方哲学那种通过详细的论证、推理过程来阐述哲学观点不同,《道德经》用简短的语句表达了复杂的逻辑关系。这种汉语表达范式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逻辑美感,通过“无”和“有”这两个简单的概念,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认识论框架。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学习西方逻辑表达的过程中,这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汉语表达范式逐渐被我们遗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它,挖掘其中的逻辑价值,以丰富我们的认知方式。
也许只是巧合,我将老子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命名为“六品莲花座”,破类似于佛祖的莲花座,是我研究的十几种“老式句式”中最特殊的一种。(应约定不再细讲了)
三、功用层面:无和有——深入探究功用价值与多元实例
(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度解读 在功用层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深刻地揭示了“无”和“有”在事物功用方面的价值关系。“有”提供了实际的便利和利益基础,而“无”则是实现功用的关键。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口袋,口袋的布料(有)为口袋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让我们能够制作出一个可以盛放东西的容器,这是它所提供的“利”;但是口袋中间的空间(无)才是真正用来盛放物品的部分,如果没有这个空间,口袋就失去了它存放东西的功能,这就是“无”所发挥的“用”。
(二)更多的功用实例 再看窗户,窗框和玻璃(有)构建了窗户的实体结构,为房屋提供了遮风挡雨和分隔空间的功能,这是“有”带来的“利”;而窗户中间的空隙(无)是光线和空气能够进入室内的通道,这才是窗户在通风采光方面的真正“用”。又如车轮,轮圈、轮辐等实体部分(有)使车轮能够组装起来并支撑车辆的重量,这是“有”的价值体现;而轮圈中间的空洞(无)则是车辆行驶中轴能够穿过并实现转动的关键,这就是“无”的功用所在。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在功用层面,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有”和“无”的价值,才能全面理解事物的功能和意义。
四、总结
《道德经》中关于“无”与“有”的概念在各个层面的内涵都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世界观层面,其定义和逻辑关系让我们从根源上理解世界的诞生和万物的衍生;在认识论层面,“无有相生”的辩证法和汉语表达范式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认知逻辑和思考方式;在功用层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多个实例的阐释让我们认识到“无”与“有”在事物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这些关于“无”和“有”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光,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的思维构建、知识探索和生活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无尽的启示。
#头条晒图大赛#
#我在岛屿读书#
#冬日生活打卡季#
#尹锡悦继续行使韩国总统权力#
题图说明感佩友道高水平创作道德经全文。如有冒犯,请私信我,随时撤换[作揖][作揖][作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