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仅仅五句话区区五十九字究竟在说什么?上
妍春聊文化
2024-12-29 04:50:14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皦。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仅仅五句话,区区五十九字,字字珠玑并不为过;句句金句也是理所当然。每一句既是完整表达,又是相互关联,逻辑紧密。如,道可道,非常道,犹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这种看似访谈录/笔记体,好像是名言警句辑录,迷惑了很多人很多年。
那么,第一章这五句话到底有怎样的内在或隐匿的逻辑关系,有没有统一的指向,老子到底想说什么?今天我在这里做一个千古第一揭秘。
第一,第一章重要概念的正确认识
老子诞生后的几千年里对于第一章的解读就是千奇百怪甚至荒诞不经。通常看来,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毋容置疑,居然也有说,我们都被蒙蔽了,老子是讲“常”的不是讲道的。
道之下,很多人认为“无”,很类似几可比肩道的重要概念。还有人说玄,也是仅次于道核心概念。
我认为,道,当然是老子道德经和老子思想体系的首要的第一位的核心概念。当然,描述宇宙起源和宇宙存在状态的“无无有”,也很重要;还有“玄”,说不清道不明,很有些道的气质。除此还有恒,名,欲,妙,皦,门,都同样重要。
一、道
在《道德经》中,“道”是一个深邃而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我们暂时不假设其定义,只能尝试圈定其概念范畴。“道”犹如宇宙的根基与灵魂,是万物的根源,就像源泉孕育河流,万物皆从“道”中衍生而出。同时,“道”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所在,它如同大自然无形的指挥棒,使得日月星辰有序运行,四季更迭有条不紊。从本体角度而言,“道”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融入在万事万物之中,却又不为肉眼所见,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宇宙的运转。
但有很多属性/特性/第一章显然没有说太多。第一章第一句之说道①可知。因为道可知,所以才能“道可道”。②可知之道有了分为已知之道,未知之道。③只有已知之道才是可道之道,未知之道显然并不可道。④可道之道是不是可以正确地被道,那就看个人的水平了。但是这些都不是老子要说的重点。老子要说的重点是⑤凡是人类认知了表达了或者正确表达了的道都不是“常道”,也就是永恒绝对无限终极纯粹抽象的形而上的道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最抽象的规定性本身。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是局部可知论者,也就是老子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这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规律,但却永远无法认知这世界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最抽象的规定性(恒道)。
老子最早意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老子最早意识到人类语言文字及公式方程等所有表达方式的局限性,这竟然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久不息的语言哲学的先驱。
二、无
“无”是老子最先明确定义的重要概念,由此也说明“无”在《道德经》里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万物的起源。从状态上看,“无”是一种空灵、虚静的状态,如同一个空的容器,看似空无一物,实则充满无限可能性。而作为万物的起源,在宇宙的初始,“无”像是一片混沌,却蕴含着所有事物生成的因子。在没有任何具象事物之前,“无”是先于“有”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起始点。例如,在事物尚未生成之时,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无”的状态,随后在某种力量或者规律(“道”)的作用下,逐渐产生了万物,这体现了“无”作为万物起源的深刻内涵。
“无名天地之始”就是“无的定义就是天地之始”。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天地”理解为整个宇宙,那么,无的概念就很明确,就是宇宙时空天地诞生之前的存在就是无。有生万物,有生于无。这就是老子对宇宙起源的认知。也是老子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基石。
三、恒
“恒”在《道德经》的语境下,具有永恒绝对无限终极纯粹抽象的形而上的意义。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本质。在宇宙的无尽变幻中,存在着一些永恒的真理,这些真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如一地存在着。例如数学中的基本原理,无论在何时何地,它们都保持着自身的确定性。“恒”就像是宇宙深处的一颗恒星,散发着稳定而持久的光芒,它指向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把握,是我们理解“道”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
老子的“常道”高度近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但这里的“恒道”却是说“道的概念的内涵的核心的本身”也就是“道本身”。简单说“说出来的道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道本身”,也就是说老子在人类认知史上最早确立了“精神与物质的区别”,说出来的道是人类的精神或精神成果的而已,绝不可能是物质的客观的自然的存在——道,本身。
主观的精神可不是客观的物质。
四、欲
“欲”在这里指代人性,它是贯穿《道德经》诸多概念的关键因素。人性中的“欲”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如同一条丝线,串联起了道与名、无与有、妙与皦、玄之又玄、门与殿堂等所有概念。“欲”是人类行为和认知的内在驱动力,但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适度的“欲”可以促使人们积极探索世界,对“道”进行追寻。例如,对知识的欲求能够引导人们从有名的事物中去思考无名的“道”。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欲”会成为认知的阻碍。当被功利、私欲所蒙蔽时,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无法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在面对“无”与“有”时,欲望的偏向可能会让人们只注重“有”的物质利益,而忽略“无”的潜在价值。在理解“妙”与“皦”时,过多的欲望会使人满足于“皦”的外在表象,而难以触及“妙”的内在本质。在走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途中,“欲”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决定着人们能否突破障碍,真正走进那扇通往深意认知的大门。
五、妙与皦
“妙”与“皦”是一对深刻的概念,它们在理解《道德经》主旨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妙”代表着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是一种潜藏于事物内部的、不易被察觉的特性。就像一颗种子,其内部包含着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潜力,这种潜力就是种子的“妙”。它是一种深邃的、与事物本质紧密相连的属性。例如,在理解人的本质时,人的思想、灵魂、价值观等内在的东西就属于“妙”的范畴。这些内在的因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决定了一个人的根本特质。
“皦”则是外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事物某些特征的规定性。它是事物展现在外界的、较为明显的部分。还以人举例,人的外貌、行为举止等就是“皦”的体现。“皦”可以被外界直接观察到,是事物通向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妙”与“皦”相互关联,“皦”是“妙”的外在表现,而“妙”是“皦”的内在根源。通过对“皦”的观察,我们可以尝试探寻“妙”;而深入理解“妙”又能让我们更好地解读“皦”。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皦”的表面理解上,更要深入挖掘“妙”的本质内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进而更好地理解“道”在万物中的体现。
本质与现象,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或主义,而正是老子在人类认知历史最早提出了“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后两千五百年候后人类才自以为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不确定性”,“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之类的著名的伟大发现。
六、门
“门”在《道德经》中是入口的象征。它有着独特的状态,可能是若隐若现、充满神秘的,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靠近。门的存在意义重大,它是从外在的初步认知通往深入理解“道”的关键节点。然而,门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进了门之后。一旦跨过这道门,就如同登堂入室,开始走向认知的更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探索者逐渐接近宝藏的核心,进入门后意味着对“道”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如同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领悟“道”的真谛。
第二,华山论剑,欲以一敌七的战斗,谁懂我光辉(提纲)
一、“欲”与“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这一表述如同一个深邃的谜题。“欲”在我们试图解开这个谜题时扮演着双面角色。人类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就像一把钥匙,它促使我们去尝试打开“道”这扇神秘大门,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困住我们的枷锁。当我们带着功利的“欲”去阐述“道”,比如为了名声或者利益,那我们所说的“道”就如同镜花水月,远离了真正的“道”。然而,如果我们能以一种纯粹、不带杂质的求知之欲去探寻“道”,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追寻心中的信仰,或许能够触摸到“道”那不可言说的边缘。
二、“欲”与“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非常名”阐释了名的相对性与变幻性。在这个过程中,“欲”如同一股暗流,影响着我们对名的认知与界定。人的私欲,可能是对权势的渴望,也可能是对物质的贪婪,会让我们对名进行不恰当的赋予或过度的执着。在商业世界里,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之“欲”,常常会给产品冠以华而不实的名称,而这些名称往往偏离了事物的本质。反之,如果我们以一颗平和、客观且没有过多私欲的心去对待名,就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名的本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各种因素在不断变化。
三、“欲”与“无”和“有”
“无”与“有”是老子哲学思想中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概念。“欲”在我们理解“无”和“有”的关系中有着重要影响。人天生的占有欲使我们倾向于关注“有”,这种对物质财富、地位等“有”的过度追求,让我们常常忽视了“无”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比如,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略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这些“无”的状态。但如果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欲望,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贪恋,就像一位智者学会舍弃不必要的包袱,我们便能感受到“无”与“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微妙关系。
四、“欲”与“妙”和“皦”
“妙”代表事物的内在、深层的本质,“皦”则是事物外在的、易于察觉的表象。“欲”决定了我们是深入挖掘“妙”还是仅仅停留在“皦”的层面。当我们被世俗的虚荣之欲所左右时,例如在社交场合中,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我们可能只看重一个人的外表、身份等“皦”的方面,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品质、思想等“妙”的部分。然而,倘若我们怀着对真理的渴望,一种想要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强烈“欲”望,就像探险家想要挖掘宝藏最深处的秘密一样,我们就能穿透“皦”,触摸到事物的“妙”,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
五、“欲”与“玄”
“玄”在我的理解中,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象征,它更是人类通过光的投影成像传播能量和信息从而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欲”在这个概念里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一种“欲”,它驱使我们去探索“玄”的奥秘。然而,如果这种好奇心被功利主义、浮躁情绪等不良的“欲”所污染,我们就会像迷失方向的飞鸟,只能在“玄”的外围打转。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急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而没有深入探究其中涉及的“玄”学原理,如光的更深层次的投影成像与能量信息传播机制。只有当我们以一种纯粹、专注于探索真理的“欲”,如同科学家一心只为揭开宇宙奥秘而不计名利,我们才能深入到“玄”的核心,真正理解这个独特的认知世界的过程。
六、“欲”与“众妙”
“众妙”是一个汇聚了世间诸多微妙之处的概念。“欲”在我们感受“众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被贪婪、嫉妒等不良的“欲”所占据,我们的眼睛就像被蒙上了一层黑布,无法看到生活中的“众妙”。例如,那些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往往忽视了大自然中四季更替的微妙之美、人际关系中情感交流的细腻之处等。相反,当我们怀着一颗纯净、敬畏的心,一种充满对生活热爱和对未知好奇的“欲”,我们就像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的“众妙”。
七、“欲”与“门”
“门”是通往更深层次认知和智慧的入口。“欲”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接近并跨越这扇“门”。如果我们的“欲”是盲目、混乱且充满私欲的,那就如同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我们会被这沉重的负担拖累,难以靠近这扇“门”。然而,当我们把“欲”转化为对智慧、对人生真谛的真诚渴望,如同朝圣者对圣地的向往,我们就能以轻盈的脚步走向“门”,并且拥有足够的力量推开它,从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境界。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丰富概念体系中,“欲”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它与其他概念诸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有”“妙”“皦”“玄”“众妙”“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人性的一种体现,既能成为我们理解这些概念的障碍,又能成为我们深入探究的动力。这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欲望,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以更好地在老子所构建的哲学智慧海洋中遨游,领悟《道德经》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然而,欲,却并不是第一章老子思维的最终指向。
第三,老子第一章唯一指向只有一个字,真。求真,求之不得。(待续)
第四,求真是唯一的明线,唯美和向善是作为两条副线。(另详)
#我在岛屿读书#
#头条深一度#
#记录我的2024#
#冬日生活打卡季#
#精品长文创作季#
#美媒:中国已完成令人震惊的试飞#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