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志把玩着手中的钢笔,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三份干部履历表上。窗外七月的阳光炙热刺眼,而此刻他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热度——作为新上任的水务局局长,他面临的第一次人事安排考验。
"赵局,老局长刚才来电话,说想请您晚上去家里吃饭。"办公室主任老张轻轻推门进来,放下了一杯刚泡好的龙井。
赵大志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老局长虽然退休了,但在局里的影响力还在。上周的送行宴上,老人家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李跟了我八年,是个好苗子",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桌上的三份履历分别是:
周科长,五十二岁,专业技术出身,负责全市防洪系统改造;
李主任,四十五岁,老局长一手提拔的"嫡系",负责办公室和人事;
孙科长,三十八岁,最年轻有为,省里下派的挂职干部。
手机震动起来,是组织部王部长的信息:"大志啊,小孙在你们局表现不错吧?年轻人要多给机会。"赵大志苦笑一声,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条关于人事安排的"建议"了。
他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楼下院子里三个科长各自走向不同方向的身影。周科长夹着厚厚的图纸,步履匆匆;李主任正和几个科长谈笑风生;孙科长则独自打着电话,眉头紧锁。
"提拔谁不提拔谁,从来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赵大志想起前任市委书记对他的教诲,"要懂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晚上七点,赵大志准时来到老局长家中。客厅墙上挂满了老局长与各级领导的合影,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与现任省水利厅厅长的合照。
"大志啊,尝尝这茶,小李上周专门从福建带回来的。"老局长笑眯眯地递过茶杯,"他在协调各方关系上很有一套,你们局里那些老科长都服他。"
赵大志轻啜一口,茶香在舌尖蔓延。"老领导,您放心,我会综合考虑的。"他故意把"综合"二字咬得重了些。
三天后,局党组会议上,关于提拔一名副局长并进党组班子的议题终于提上日程。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各位党组成员虽然表面平静,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内心的紧张。
"经过党组慎重考虑,"赵大志环视众人,"决定推荐张建国同志进入班子,任党组成员、副局长。"
会场一片哗然。老张?那个在综合科干了二十年科长的老好人?没背景、没学历、没突出业绩的"三无"人员?
散会后,消息很快传开,李主任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周科长推了推眼镜,掩饰不住眼中的惊讶,只有孙科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各种议论如野火般蔓延。"听说老张是赵局长的远房亲戚""不对,是他帮赵局长处理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看就是随便挑个老实人,不得罪上面"......
面对质疑,赵大志只在全局干部大会上说了一句:"干部任用要综合考虑德才表现和岗位需要。"
一个月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二十年前,老张——张建国曾是局里最年轻的工程师,因坚持原则拒绝在某个工程验收单上签字,得罪了当时的领导,被调到综合科"冷藏"。而当时为他说话、同样受到排挤的技术科长,正是赵大志的恩师。
"您儿子的事,我一直记在心上。"赵大志在拜访退休多年的恩师时这样说,"现在我有能力了,该还这个公道。"
更令人意外的是,老张上任后展现出惊人的协调能力。他熟悉局里每一个角落,了解每一位干部的特点,短短半年就理顺了多年积压的十几个跨部门协作项目。连省厅检查组都称赞"水务局班子团结务实,工作有章法"。
至于三位科长(主任)?李主任被推荐到市里新成立的河长制办公室当主任,算是给了老局长交代;周科长被安排分管最重要的工程技术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孙科长挂职期满后直接调任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副处长,前途更加光明。
年终总结会上,市委书记拍着赵大志的肩膀说:"你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得好啊!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实现了班子最优配置。"
赵大志只是笑笑,看着台上正在汇报工作的老张——现在该叫张副局长了——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提拔艺术":表面上看是平衡各方关系,实际上是在还历史欠账;看似照顾了各种人情,实则选出了最合适的人选。
会后,老张来到局长办公室,放下一个朴素的笔记本。"赵局,这是我整理的局里未来三年重点工作建议。"他顿了顿,"还有,谢谢您。"
赵大志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水务局各项工作的详细分析和改进建议,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与大志同志共勉。"
窗外,初秋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两人身上。赵大志知道,这次人事安排将成为他仕途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而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在台前的掌声,而在幕后的那份用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