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增曾是杨勇将军的忠诚警卫员,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光。尽管调离了杨将军的身边,孙启增的内心仍然无法忘怀那段美好的日子。他的忠诚和怀念深藏心中,每天的工作虽然继续,但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向过去的战友和首长。这份情感的质朴与深厚,是怎样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的呢?
1982年的11月10日,孙启增原本只是例行公事地拜访老首长杨勇,他未曾想到这一天对他而言是特别的。当他踏入温暖的屋内,看到杨勇将军正忙碌于书桌前,他便静静地在一旁等待。杨勇将军回头见到孙启增,眼里闪过一丝惊喜,随后带着调侃的语气问道:“你来了,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孙启增一时愣住了,完全想不起来任何大事。杨勇笑着揭开了谜底:“今天是你的生日,咱们晚上吃面条庆祝吧。”他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关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孙启增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生日,但老首长却记得如此清楚。这份细心和关爱,让孙启增眼眶泛红,他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丝颤抖:“好的,首长,那今晚就吃面条。”这个简单的晚餐,成为了孙启增最为温馨的生日回忆。
孙启增曾是杨勇将军的身边警卫,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在二人共事的那些日子里,孙启增学习到了军事技能和战略思维,更感受到了杨勇对他如父亲般的关怀。后来孙启增因工作调整,不得不离开杨勇的直接指挥。但是他内心深处始终怀念着与杨勇共事的日子。孙启增虽然已不再担任杨勇的警卫员,但他依然频繁前往杨勇家中,与老将军维持着深厚的师徒情谊。
每当孙启增拜访,杨勇总是满面笑容,热情地询问他的近况。无论孙启增是分享自己的工作进展还是学习成就,杨勇总是耐心倾听,给予建议和鼓励。当孙启增的职业生涯中遇到挑战和低谷,他总能在杨勇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到必要的心理慰藉。在生活或职业上取得进展时,杨勇总是他最骄傲的支持者。杨勇也时常教导孙启增,要将心中的感激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服务,这成为孙启增一生的信念。
但是孙启增在与杨勇将军吃面条时,就注意到了老将军体态之中的异状。虽然餐桌气氛欢快,但杨勇的呼吸明显比以往更为粗重,让孙启增感到不安。孙启增心里明白,这种变化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但他也知道,直接提出来可能会令杨勇感到不快。因此他决定向杨勇的妻子林彬提出自己的观察。
当晚,孙启增在临别时小心地向林彬表示,杨勇的呼吸似乎有些不正常,建议可以安排一次全面的医疗检查。林彬深知丈夫平时工作繁忙,难得抽出时间看病,但这次她决定坚持,于是促使杨勇去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
其实杨勇将军一年起便开始频繁感到身体不适。开始只是些许感冒和咳嗽,他常把这些小病归咎于天气变化和过往战场上的劳累,习惯了忽略身体的微小信号。但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逐渐累积,咳嗽愈发严重,胸部疼痛时有发生。
尽管妻子林彬和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建议,杨勇总是以忙碌为由推脱。他的坚强和顽固让人无法说服,“我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人,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他的这番话让周围人虽然心有不忍,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这次去医院,医生发现杨勇的肺部有异常阴影,随后紧急安排了手术。虽然手术取出了肺部的一个小肿瘤,医生宣布初步手术成功,但术后杨勇出现了持续发烧的状况,让医生担心可能存在癌细胞的转移。没有人将真实情况告诉杨勇,希望他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而杨勇经历过无数战火,对自己的状况心知肚明。
一个月后,杨勇的老战友杨得志得知消息,急忙从远地赶来探望。面对杨得志,杨勇尽力维持着军人的坚强,但朋友的眼光他无法欺骗。杨得志温言劝解,希望他能将恢复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杨勇虽然固执,但最终在朋友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劝说下,同意去无锡疗养。
在无锡的静养时间里,杨勇按照医嘱,认真休息和调养,身体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身为一名习惯了忙碌与奋斗的军人,杨勇很快便开始从事轻量的文案工作,渐渐地重新投入到了平日的工作节奏中。
当王主任来到杨勇的家中进行例行的健康检查时,他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他原以为只是普通的身体不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意料之外的严重问题。经验丰富的王主任在摸索杨勇的腹部时,惊奇地发现肝脏的位置异常。
王主任的专业让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着急地对杨勇说:“老首长,这个情况非常不寻常,我们必须尽快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杨勇一直对身体的不适保持沉默,主要是出于不想让家人和同事们担心,但在王主任的坚持下,他终于同意了。
第二天,杨勇被紧急送往医院。在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们发现了杨勇肝脏严重的癌变情况。医院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医生责备护理人员没有更早发现这一情况,并提前处理。但杨勇本人却异常从容。他对待生死的态度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感敬佩。面对可能的生命终结,他冷静地计划自己剩余的日子,决定在剩下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他的责任和遗愿。
杨勇在医院的那段时间,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他的精神却异常坚定。他安排了一系列会议,与不同部门的负责人讨论国家的重要事务,确保自己的工作能有序交接。同时他也没有忘记与老朋友和同事们逐一道别,尽管这些谈话充满了离别的悲伤,但杨勇始终保持着将军的风范。
孙启增对杨勇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首长不让探望,他心中十分不忍,于是他想出了用书信来维系与杨勇的联系的方式。书信的来回无法完全平复孙启增对杨勇病情的担忧。一天,忍无可忍的孙启增决定悄悄前往医院探望杨勇。他轻手轻脚地进入病房,却没想到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如刀绞。杨勇躺在床上,因为严重的水肿,双脚肿胀得像馒头一样,普通的鞋子已经无法容纳。
心疼之下,孙启增赶紧帮杨勇剪开鞋帮,使得他的脚能稍感舒适,并小心地扶他在病房内走动,希望通过轻微的活动帮助缓解水肿。虽然杨勇行动艰难,但他的头脑依旧清晰敏锐。他坚持要孙启增把当天的报纸拿来,想要继续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动态。孙启增看着杨勇,眼里满是复杂的情感。杨勇的身体虽然日益衰弱,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却依然未减。
在生命的末期,杨勇上将也忍不住对家中的小菜园充满眷恋。他有一次特意回家,就是为了再次看到他亲手栽培的植物。医院的医生们对他的身体状况深感忧虑,他们还是尊重了杨勇的这个小小的心愿。
杨勇的人生与土地紧密相连。从他童年起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会种植,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前线还是在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他总是找到一块小地来种上蔬菜,这成了他不变的习惯。给战友们带来了新鲜的补给,也为他自己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慰藉。
此次重返家中,虽然菜园里已荒芜不再,但杨勇对那片土地的感情依旧浓烈。他在菜地中缓缓行走,回忆着过往种植的日子,那些日子里的忙碌和喜悦似乎又一次涌上心头。
除了种植,杨勇的厨艺同样出众。抗战期间由于物资短缺,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被人弃之不顾的鱼肠和鱼肚变废为宝,用当地人几乎不用的辣椒炒制,解决了一顿饭的问题,还意外地创造了一道受欢迎的地方美食。
孙启增看着日益消瘦的老将军,内心充满了敬佩和不舍,他建议杨勇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记录下来,以此激励后来者。但是杨勇对此却持保留态度,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履行了一个军人的责任,不必特别强调。
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将军不应该通过回忆录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而应该让自己的行动和战场上的决策说话。即使面对国际友人、法国三军参谋长居伊·梅里的敦促,希望他能写下自己的战争经历,杨勇仍旧婉拒了这一请求,他坚持认为,真实的历史应由后人评说,自己的故事应该随风而逝,不留痕迹。
当纪录片《英雄赞》的制作团队找到他时,希望能记录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杨勇依然选择了低调处理。他认为,影片应该突出集体的力量,强调所有志愿军战士的牺牲与奉献,而不是单独突出他一个人。因此在拍摄期间,他只是简单地参与了少数场合,并着重指导摄制组关注普通士兵和朝鲜民众的生活,确保他们的故事得到真实的呈现。
杨勇将军的离去是在1983年1月6日凌晨,他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无数缅怀和敬仰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