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八年(1118年)春,汴京樊楼灯火通明。宋徽宗赵佶把玩着新得的太湖石,听着宦官童贯眉飞色舞的讲述:"那马植所言不虚,女真铁骑已破辽上京,此时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良机!" 龙案上的《千里江山图》微微颤动,预示着一场改变东亚格局的冒险即将展开。
重和元年(1118年),登州港迷雾笼罩。北宋使臣赵良嗣(即马植)携带御笔金花笺登船,密函中"共灭契丹,复我故土"八字令金主完颜阿骨打抚掌大笑。这位辽国叛臣描绘的图景太过美好:宋军只需攻取燕京,金人便归还石敬瑭割让的故土,岁币不过转手之劳。
宣和二年(1120年)冬,胶东海面浮冰碰撞。宋金使节在渤海舟中击掌为盟,却未察觉协议中的致命漏洞——条款仅约定双方不得单独与辽议和,但对幽云具体交割只字未提。这份仓促的"海上之盟",如同薄冰上的舞蹈。
宣和四年(1122年)初夏,白沟河畔柳絮纷飞。童贯望着十五万西军精锐,仿佛已见燕京城门洞开。他却不知,辽军残部在耶律大石率领下正严阵以待。
五月二十九日,辽军两千轻骑突袭宋军前阵。西军名将种师道急令结阵,怎奈承平百年的禁军早已失去血性。当辽军铁蹄踏破中军大纛时,号称"天下精锐"的陕西六路兵竟如雪崩般溃退。童贯在雄州城头目睹这一切,手中御赐宝剑"赫连"竟坠下城楼。
同年深秋,萧太后河结起薄冰。郭药师率五千常胜军归降,汴京朝堂再度沸腾。刘延庆十万大军北渡界河时,燕京百姓确如预期"箪食壶浆",只不过壶中盛的是滚油,食篮下藏着利刃。
十月廿三夜,宋军敢死队攀上燕京城墙,却在胭脂巷遭伏击。辽将萧干放出驯养的信天翁,鸟群爪系火把掠过宋营。刘延庆误判火攻来袭,竟自焚粮草奔逃。遗弃的霹雳炮、神臂弓堆积如山,成为金兵日后南下的战利品。
靖康元年(1126年),开封城头的守军望着远处金军阵中熟悉的宋制云梯,终于明白:当年为取燕京支付的百万"代税钱",实则是为自己打造的攻城器械。海上之盟这面照妖镜,既照出辽国的暮气,更映出北宋外强中干的本质。
这场持续八年的战略投机,暴露了北宋军事改革的失败与外交智慧的匮乏。当文人皇帝沉迷书画,宦官统帅醉心军功,再精锐的部队也难逃沦为棋子的命运。联金灭辽的闹剧,终以"靖康耻"画上血色的句号。
胡春凯
家都不是自己的,还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