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曾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再看湘王之死,莫名感到讽刺

醉风文史 2024-09-02 13:32:58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朱棣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人率领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七月,朱棣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起事造反。

燕王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之后,朝廷上下并不慌乱,朱允炆甚至仍与方孝孺等人谈论《周官》法度。

北方军队常年在边境对外作战,战斗力向来强大,黄子澄因此劝谏朱允炆要早做打算,于是朱允炆命长兴侯耿炳文、驸马都尉李坚以及都督甯忠等人领兵十余万北上平叛。

在平叛军队出发前,朱允炆特意告诫将士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让他朱允炆背负杀叔父的骂名。就因为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朱允炆败于朱棣之手不亏,谁让他心善,活该被四叔这个恶人欺负。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难题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保证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力量,为此他甚至不惜重启分封制,将儿子们封为藩王,驻守北方边境以及国内战略要地。

若让藩王承担防边重任,朱元璋就要放权,尤其是军事指挥权,所以明初藩王,尤其是塞王,权力极大。

藩王权力太大,势必会对中央朝廷造成威胁,因此早在朱元璋决定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有朝臣谏言不可给藩王太大权力,否则数代之后,必然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藩,会造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之类的惨剧。

朱元璋不听,反而将这名大臣下狱饿死。

其实,为防止藩王作乱,朱元璋也曾对藩王做出诸多限制,比如藩王必须到封地就藩,之间不可相互往来,不能一同入京等等。

朱元璋在世时,凭借父亲和开国皇帝的威严,自然能轻易镇住这些藩王,可朱允炆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所以他继位后对这些王叔们可就没那么放心了。

想想也是,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面对这些手握重权的王叔,朱允炆这个皇帝怎么可能睡得安稳。

早在当皇太孙时,朱允炆就曾表露过对藩王权力过大的担心,朱元璋问朱允炆的意见,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总的意思就是先礼后兵,视情况逐级加重惩戒,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的看法很有见地。

按照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的说法,他继位后即便削藩,也会采用比较温和的手段,但事实却是,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开始削藩,而且手段异常狠辣,动不动就是废为庶人,流放蛮荒之地。

二、连削五藩,湘王最刚烈

朱允炆有三大心腹重臣,分别是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以及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建文帝经常与他们商议国事,听取他们对于治国理政的建议。

对于削藩,齐泰和黄子澄都举双手赞成,但关于削藩的先后问题,两人有不同意见。

齐泰认为,削藩应该先对强藩下手,比如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朝就已经多有不法事,拿他们开刀师出有名。

黄子澄还认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先削周王相当于剪除燕王的手足,所以先削周王最合适。

朱允炆最后采取了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收拾燕王的亲弟弟周王朱橚。

当时周王朱橚次子告发父亲有反叛企图,这无疑给朝廷提供了一个开刀的好借口,于是在朱允炆的授意下,曹国公李景隆调兵突至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随后朱橚论罪废为庶人,流放云南蒙化。

紧接着,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

在被废五王中,湘王朱柏表现最为刚烈,在得知王府被围后,发出一声怒吼:“苟求生活,吾不能也!”随即放火焚其宫室妃妾,然后正其亲王衣冠,慨然走入火海。

那么,湘王朱柏为何会选择慨然赴死呢?根据《湘献王神道碑》记载,朱柏得知王府被包围后曾仰天长叹说:“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君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

简单翻译就是,大臣遇到昏庸君主,被冤枉下狱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尽。

朱柏自尽明志无疑是对建文帝狠辣削藩手段的有力抨击,而这也彻底惹恼了朱允炆,给他上了一个“戾”的谥号,这是十足的恶谥。

三、太讽刺,朱允炆不忍心杀叔?

再回到本文开头朱允炆说的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听上去是不是仁慈极了,燕王朱棣都起事造反了,朱允炆还如此仁慈,想着留王叔朱棣一命。

可再看湘王朱柏之死,是不是感到十分讽刺,当初湘王被逼死,朱允炆可有过一丝一毫后悔,没有!如果有的话,也就不会给湘王上个恶谥了。

难道湘王就不是他朱允炆的叔父吗?所谓“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只不过是惺惺作态的表演而已。

这句话真实含义或许是,他是仁慈之君,不能有杀叔父的骂名,将士们要懂得为君分忧,务必在战场上杀死燕王,不要抓活的回来让他为难。

事实上,在战场上,南军将士对朱棣可是下了狠手,比如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所乘战马“三易三被创”,宝剑也被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

又比如在滹沱河之中,朱棣率数百骁骑与吴杰、平安大战,在双方交战过程中,箭矢如雨,由于朱棣身后的王旗过于显眼,成为南军主要攻击目标,结果“集于上旗者如猬毛”。

此时此刻,哪还有人想过朱允炆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他们恨不得将朱棣射成刺猬,好早日平定叛乱。

在此战结束后,朱棣还特意命人将这面王旗送到驻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手中,命他好好珍藏,以教育后世子孙不忘靖难之艰难。

所以,朱允炆的失败果真是因为他心善,说了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套吗?看起来并不是。

0 阅读:17

醉风文史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