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贺龙部下,“独臂将军”是他的称号,一生贡献成就了他的上将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3-11 16:08:49

1945年4月,延安,七大休会期间。

毛主席走进驻地,代表们纷纷起身。

贺炳炎见主席走来,立刻站直,理了理衣襟,左手举起,敬礼!

毛主席快步上前,一把握住他的左手,笑道:“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以后,这份礼就免了吧。”

从此,贺炳炎成为唯一一位被主席特许不必敬军礼的将军。他的军功,早已胜过一切形式。

他是贺龙部下,“独臂将军”是他的称号,一生贡献成就了他的上将

少年挥戈入红军

1913年2月5日,贺炳炎出生在湖北宜都松木坪镇江家湾村。

他的父亲是入赘女婿,勤劳肯干,却始终无法改变贫困的家境。

贺炳炎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饱受欺凌,贫苦生活压得他透不过气。

9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贺学文带着他搬到不远处的松滋刘家场,希望找到新的生计。

铁匠铺里,他学过打铁;煤矿井下,他扛过煤块;篾匠、裁缝、杀猪匠,他什么活儿都干过,只为填饱肚子。

但无论做什么,那个反抗的念头始终未曾熄灭。

他看不惯土豪劣绅横行乡里,更看不惯百姓受尽欺压却无处申诉。

1928年秋,父亲贺学文投身红军,成为一名矿工出身的战士。

一年后,红军挺进宜都,贺龙率部打游击。

得知父亲随队回乡,年仅15岁的贺炳炎再也按捺不住。他决意追随父亲参军,可父亲却坚持让他留在家里。

夜深人静,父亲悄悄收拾行装准备出发,贺炳炎悄无声息地跟在后面,寸步不离。几番推搡,他就是不肯回头。

这一幕被贺龙看在眼里。

这个少年的倔强劲儿,让这位红军将领十分欣赏。“来吧,小鬼头,跟我们走。”

就这样,贺炳炎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最初,他的任务是拎着糨糊桶四处刷标语,但战争的硝烟很快将他推向前线。

他作战勇猛,几乎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两年内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为班长、排长、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战场上,他从不退缩,枪林弹雨中,那个贫寒中长大的少年,终于在革命队伍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战场上,贺炳炎是一个真正的猛将。

他从小练过剑法,后来又学刀,武艺精湛,作战风格凌厉果敢。

行军打仗,他总是冲锋在前,一刀劈开生死路,被誉为“红军赵子龙”。

一次战斗中,他奉命前往红六师传达军令,归途中,迎面撞上几十名撤退的敌军。

敌军军官见他孤身一人,又不过是个少年,轻蔑地大喊:“活捉了他!”

贺炳炎毫不畏惧,左手提大刀,右手举起手榴弹,声如洪钟:“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

敌军军官冷笑,不料下一秒,一道寒光闪过,贺炳炎已经欺身上前,大刀猛劈,敌军军官猝然倒地。

其他士兵见状,吓得脸色惨白。他的刀又快又狠,带着血光呼啸而过。

不到片刻,47名敌军乖乖放下武器,成了俘虏。这一仗,震动全军。

后来,他升任骑兵大队长,战场上的杀伐更加凌厉。

在一次奇袭敌军空城的战斗中,司务长走失。

贺炳炎单枪匹马,策马杀回城内寻找。

敌军反应迅速,密集包围,他毫不迟疑,挥舞大刀,在敌群中左劈右砍,杀出一条血路。

连斩数十敌,最终突围而出。此战之后,全军上下无人不服。

自此,“红军赵子龙”之名,不胫而走。

战火中失去右臂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

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艰难前行,而贺炳炎,也早已不是那个被地主欺压、在煤矿背煤的小少年了。

机智、果敢、骁勇,身先士卒,他的大刀刀法炉火纯青,枪法更是百步穿杨。从红军小兵到指挥员,他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

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已是红二军团新编五师的师长。

可命运总喜欢捉弄人。这个惯于握刀杀敌的猛将,在战火最激烈之时,被剥夺了自己的右臂。

1935年冬,红二六军团挥师湘中,旋即转向贵州挺进。

在洞口县瓦塘屋,红军与敌军两个师狭路相逢。

这条必经之路,红军必须拿下。战斗惨烈至极,最先投入战斗的红四师减员严重,正面进攻受阻。

危急关头,红五师受命从左翼投入战斗,贺炳炎率队迎战,手握机关枪,冲锋在前,一路击溃敌军,硬生生撕开了一条血路。

可就在这时,一颗汤姆弹呼啸而至。

子弹命中他的右臂,瞬间爆裂,炸开一道血雾。他的手臂被炸断,仅靠一层皮肉勉强连着身体,鲜血汩汩而流,染红了战场。

然而,这场战斗,他并没有输。他以血肉之躯,为红军杀出了一条生路。

红军医疗条件极度匮乏,而贺炳炎的伤势,已容不得丝毫耽搁。

他的右臂几乎被炸断,仅靠皮肉相连,血流如注。

若不尽快截肢,感染扩散,他将必死无疑。

这是一支在极端困境中生存的军队,没有麻药,没有专业器械,唯一的“手术刀”——是一把从老乡家借来的木锯。

这一天,帐篷里,几个战友强忍悲痛,按住他残存的右臂。

木锯落下,刺耳的锯齿声在寂静的空气中撕裂开来。

血流如柱,汗珠滴落,但他一声未吭,连皱眉都没有。

围观的战友,很多人红了眼眶,悄然落泪。可这个昔日横刀立马的“刀王”,始终没有低头。

他知道,自己的右臂,再也无法挥刀冲杀,再也不能如往昔那般左劈右砍,所向披靡。

可他更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前线还在等着他。

手术后不久,贺龙来看望这个他最器重的战将。

帐篷里,贺炳炎的脸色苍白,却依旧倔强。他抬头望着贺龙,声音低沉却坚定:“贺老总,我还能打仗吗?”

贺龙沉默片刻,轻轻抚摸着他的头,语气笃定:“为什么不能打?你还有一只手嘛!你还能骑马,能开枪,照样能打仗!”

七天后,伤口尚未完全愈合,贺炳炎毅然回到前线。

他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红军战将。

免行军礼的将军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七一六团接到军部指令,团长贺炳炎与政委廖汉生率部直插敌后,首战便选择了战略要地——雁门关。

伏击战打响,贺炳炎指挥部队精心布阵,耐心埋伏。

敌军车队缓缓驶入埋伏圈,信号弹升空,机枪、迫击炮同时开火。

日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贺炳炎亲自率部冲锋,枪声、喊杀声响彻山谷。

激战数小时,红军全歼敌军300余人,炸毁汽车20余辆。

战果震动全国,国民政府为此通令嘉奖,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将这场胜利誉为“雁门关大捷”。

抗战时期,他战功卓著,参与了延安保卫战、宜川大捷等一系列关键战役。

解放战争中,他更是骁勇无比,指挥部队纵横西北。

1949年1月,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贺炳炎出任军长,廖汉生为政委,余秋里为副政委。第一军铁流滚滚,解放青海全境,他也同时担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1951年11月,贺炳炎回到了阔别22年的家乡。

战火中征战多年,但面对故土,他依然是那个乡音未改的贺家少年。

得知家乡通讯不便、交通落后,他四处奔走,争取物资支援,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

而他回乡的第一件事,并非高谈阔论,而是——架起大铁锅,亲自熬制三锅红烧肉,分发给全村人。

战争年代,他习惯了粗粝干粮,如今,他只想让乡亲们吃上一口热乎的肉。每人一碗,谁来都不落下。

1945年4月,延安,中共七大正在召开。

会场暂歇,毛主席信步走入驻地,看望与会代表。人群中,贺炳炎看到主席向自己走来,心跳骤然加快。他立刻站起,整理衣襟,立正,左手高高举起,敬礼!

毛主席微微一怔,旋即快步上前,握住他的左手:“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以后,这份礼就免了吧。”

自此,贺炳炎成为唯一一位被毛主席亲自批准免行军礼的将军。但他的人生,从未因失去右臂而退缩半步。

1954年9月,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次年3月,调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兼任四川省军区司令员。

同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贺炳炎 15岁参军,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成长为22岁的师长,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

42岁,他已是大军区司令员,统领一方战场,决胜千里之外。

他的一生,枪林弹雨中度过,大小战斗无数,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每一道,都是战火的印记,都是生死边缘的挣扎。

他率军8次开辟新区,拓展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最早的开疆名将之一。

他曾是荆楚大地一个普通的铁匠,锤炼铁器,也锤炼意志。

最终,他用一生,锻造了自己,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1960年7月,贺炳炎因病在成都去世,年仅47岁。

他用三十余载军旅生涯,诠释了何为赤胆忠魂。

他没有想过自己,从十几岁那天扛起枪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注定与家国相连。

今天,我们回望这位独臂将军,他的名字不仅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每一个铭记那段峥嵘岁月的人。

参考资料:

贺炳炎:“红军中的赵子龙” 张长江;汪国胜

1 阅读:3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7

用户10xxx67

2
2025-03-12 02:55

致敬!

历史古道翰风

历史古道翰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