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田野里的凌霄花枝叶青青,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老百姓却因为缺衣少食无法生存,早知道沦落至此,还不如当初就不要出生。
说到“饥荒”两个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认为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书本上或者影视作品中,然而事实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与此同时,苦难造就了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的性格。我们有多么多灾多难呢?根据数据显示,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有190起之多。
但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史料中对于饥荒的描述多半是饿殍遍地,采树根野草充饥,但是,却很少听说有饥民去捕食江河中的鱼虾,仿佛饥饿到了极点的老百姓全然不知道鱼虾可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如果知道了历代饥荒中哀鸿遍野的惨状,你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
一、历史上的大饥荒
正如前言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无论汉唐盛世,还是新中国,饥荒始终如影随形地跟着中国人。
以明代的一次大饥荒为例,根据当时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的奏章记载,饥荒中的老百姓无粮食可用,只得挖掘草根吞食,在树皮草根被吃完之后,便只能煮小石子充饥,小石子很容易果腹,却也同时加速了饥民们的死亡,数天之后,他们便因为不能消化,腹部膨胀,无法正常排泄而死。
同时饥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一些家中稍有储蓄的家庭被饥民们抢劫一空,成为了新的饥民,走投无路之后,又加入新一轮抢劫的队伍,更有甚者,部分饥民落草为寇,他们不是不懂得律法,只是生存迫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被砍头总好过活活饿死。
更加惨烈的状况是,持续的饥荒导致了人性的退化和崩溃,根据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记载,城外的贫民会绑架独行的幼年人,将他们分而食之,以肉为食,以骨为薪,但是这些吃人肉的人也不能活得长久,他们很快就会浑身燥热而亡,这简直不是人间,完全就是一座地狱。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饥荒也没有完全消失,其中影响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就是60年代的大饥荒,这次饥荒既是天灾,更是人祸,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国内学者一直把这次饥荒当成研究的禁区,国外学者根据一些零散的数据分析,这次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应该在1500万以上。
总而言之,与战争和民族信仰冲突一样,饥荒也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敌人,而且他造成的后果不仅是百姓在生命意义上的死亡,还有人性层面的退化,在饥荒中,不少饥民都兽化了,盗尸而食,易子而食的情况在饥荒年间变得普遍,纲常伦理,道德底线在天灾面前变得荡然无存。
但是奇怪的现象是,哪怕是到了最惨烈的情况,也很少看见记载说饥民捕食鱼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二、无鱼虾可食
造成饥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杀戮,比如外贼入侵,但最常见的,造成灾难最深重的往往不是人祸,而是天灾,而天灾中,又以旱灾为甚。
以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为例,造成这次大灾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旱灾,水灾和蝗灾,而其中旱灾的牵连面积最广,苏北、皖北旱灾和蝗灾,粮食减产五成。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四省旱灾,河南省80州县报灾,陕西、甘肃东部、四川北部方圆千里受灾。
大旱导致千里土地龟裂,河流断流,连维持人类基本农业需要的水源都无法得到满足,又哪里还有河流可供鱼虾栖息呢,而且受旱灾的这些地方通常境内河流支线不多,湖泊也不想南方地区一样随处可见,又到何处捕鱼呢?
总而言之,旱灾造成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往今来大多数的饥荒都与旱灾有关系,对于饥荒中的灾民而言,连一口饮用的水都不能够多得,更别谈捕食鱼虾了,如果问因旱灾受荒的老百姓为什么不捕食鱼虾,就好像是晋惠帝问吃不饱饭的贫民为什么不喝肉粥一样,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三、捕鱼效率不高
鱼虾生活在江河湖泊之中,并不是随便下河就能捞两条起来的,与之相比,遍地可见的草根树皮显然更加便捷。
首先,捕捞鱼虾需要工具,而对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无所有的饥民来说,他们又哪里有捕获鱼虾需要的渔网和钢叉呢?而且捕鱼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平日里不操持此业的饥民想要一个从水中捕捞上足够果腹的鱼虾,是十分困难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捕捞鱼虾需要大量的体力,而大多数的饥民饥肠辘辘,面黄肌瘦,连支撑行走都很勉强,根本就拥有不可能下河去捕捞鱼虾的力气,更何况捕捞鱼虾很有可能劳而无获,而且鱼虾多次,对于急着寻找食物充饥的饥民而言,他们没有那么多耐心去一根根把刺挑出来。
与鱼虾相比,食用草根树皮无疑就方便许多了,草根树皮漫山遍野都是,不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而且挖掘草根不需要太多的力气,如果饥荒不是太严重的时候。可以将树根磨成粉,用来做窝窝头或者糊糊,饥荒十分严重的时候,直接食用也能达到果腹的目的,无疑是饥民们的首要之选。
综上所述,与挖草根,剥树皮相比,捕捞鱼虾无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首先工具找不来,其次有了工具也没有体力,最后,就算捞上了鱼,还有谨防被刺卡住,而且生鱼腥臭难闻,味道也未必比苦涩的树根好吃。
结语:
饥荒的年代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现在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享受洁净的水源,干净新鲜的蔬果,各种动物的肉食,各种口味的零食,真正算得上是衣食无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饥荒,因为饥荒始终没有离我们太过遥远。
人类与自然磨合的过程,使得人类更加强大,通过对灾难的反思、总结,找到的少受损害的办法越来越多,受到的损害也越来越小了。正是先民们用生命换来地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可以免于饥荒的侵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居安思危。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只有不断处于忧患之中,才能兢兢业业,才能如履薄冰,才不会在灾难到来的那一刻束手无策,事实上,饥荒从来就没有走远,减少饥饿依旧是联合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蝗灾、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依旧显得孱弱,并不能使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防万一。
灾难来时,如山崩海啸一般,来势迅猛且势不可挡,然而,治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饥荒年代,挖掘草根树皮实际上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家中还有余粮,谁愿意寻找这些东西充饥,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我们在危急的时候也能免于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