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解放战争步入极为关键的转折阶段,彼时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的实力,发生了显著改变 。
在那个时期,国民党军队总计约 365 万人。然而其内部存在众多派系,彼此矛盾重重,致使士兵们毫无战斗意志。在战场上,他们屡屡战败,从战略层面而言,逐渐陷入了被动防御的艰难境地。
再瞧瞧人民解放军,其总兵力达 280 万。历经多年征战,军队战斗力日益增强,士气亦是极为高昂。并且在各个解放区,均有着稳固坚实的大后方,当地百姓皆全心全意予以支持。
就战略布局而言,国民党军队分散于各个战场之中,造就了多个彼此相对孤立的重兵集团。
于东北战场上,卫立煌所率领的集团,人数约达55万,被困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之中,物资补给艰难,局势极为孤立 。
在中原战场之上,刘峙所率领的集团兵力将近80万。他们以徐州作为核心,扼守着津浦铁路以及陇海铁路的沿线区域,企图阻挡解放军向南进军。
在华北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兵力约 60 万,掌控着平绥、平汉以及津浦铁路北段,彼时正处于防御态势。
再来瞧瞧人民解放军,历经两年多的战事,积累下诸多战斗经验,已然具备开展大规模运动战与攻坚战的能力。
各野战军相互协同作战的能力,愈发强大。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很快察觉到,开展战略决战的绝佳时机已然来临!
一场对中国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一、九月会议:战略蓝图的初步勾勒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那几处朴实无华的土坯房中,中共中央举行了一场极为关键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人们所称的 “九月会议”。
在那个时期,解放战争已然步入战略决战的关键阶段。
这场会议恰似一盏明亮的灯火,为即将开启的战略决战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会议进程中,毛泽东清晰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旨在推翻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持续向前推进,大力增加生产,强化纪律性,从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组建五百万军队,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五百个旅。大致以五年为期(自 1946 年 7 月起计),将国民党彻底推翻。”
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战争的整体局势洞察得极为深刻,满怀坚定的信心。
在会上,周恩来详尽地阐述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的重点。
他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展开了深入剖析,同时提出:“要做好进行几次极为关键的大会战的准备。”
这一建议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使得大家对于开展战略决战的决心与思路愈发明晰。
在会议研讨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对于战略决战的时机、地点以及作战方针等关键问题,均展开了认真研讨,并进行了细致谋划 。
他们全面剖析了各个战场的局势,仔细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最终做出决策,率先在东北战场展开战略决战。
二、辽沈战役:关门打狗的战略创举
辽沈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率先开展的战役,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宛如棋局中的关键落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根基 。
1948 年 9 月 7 日,毛泽东为林彪、罗荣桓等人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
电报中清晰表明,要将蒋军困在东北,逐个予以歼灭。
这一方针的核心要点在于,首先阻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关联,将其围困在东北区域,随后逐步予以消灭。
毛泽东心里明白,锦州作为东北的门户,乃是联结东北与华北的关键通道 。
倘若成功夺取锦州,便如同将东北的大门紧紧关闭,国民党军就如同被装入东北这个 “口袋” 之中,连逃窜的地方都没有,达成了 “关门打狗” 的战略计划 。
辽沈战役的策划与指挥工作,周恩来也积极投身其中。
他协助毛泽东,认真细致地研讨并安排战役的各个环节。
在战役筹备阶段,周恩来始终密切关注着东北战场的局势,迅速将中央的战略构想与作战指令传达给林彪、罗荣桓等将领。
他甚至亲自着手安排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切实的物资支撑。
然而,在战役实际展开之际,林彪最初对于进攻锦州一事有些迟疑。
他担忧在攻打锦州之际,来自沈阳、葫芦岛的敌军会对其形成夹击之势,认为这样做风险过高。
因此,他曾多次向中央军委发送电报,提议优先攻打长春。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十分体谅林彪的担忧,然而依旧态度坚决地表示,攻打锦州极为关键 。
他们借助电报,极具耐心地向林彪剖析战场局势,阐述攻打锦州所蕴含的战略意义,最终成功说服了林彪 。
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拉开了正式的战幕。
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统率下,东北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迅速南下抵达北宁线,随后对锦州展开猛烈进攻。
在进攻锦州之际,东北野战军遭遇了诸多艰难险阻与挑战。
锦州的敌军所修筑的工事极为牢固,防御布置得十分周密,而且还有大量兵力与火力予以支持。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自沈阳、葫芦岛等地调派了大量援军,企图解除锦州之围 。
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之下,东北野战军全体战士皆无比英勇坚毅,毫不畏惧牺牲,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塔山阻击战中,东北野战军的两个纵队与两个独立师,遭遇国民党军 11 个师的猛烈攻击。在此情况下,他们于阵地上顽强坚守了整整六个昼夜,成功抵御住敌人的东进兵团,为拿下锦州赢得了极为珍贵的时间 。
在锦州攻坚战期间,东北野战军集结优势兵力,向锦州的守敌展开全面总攻。历经一场激烈战斗后,于10月15日成功攻克锦州,将守敌范汉杰集团全部歼灭。
锦州一经解放,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便陷入了绝境之中。
随后,长春的守城敌军中,曾泽生率领部队发动起义,郑洞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长春得以和平解放。
随后,东北野战军于辽西地区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包围歼灭,11月2日,沈阳、营口获得解放。
至此,辽沈战役圆满收官,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二、淮海战役:逐鹿中原的精彩博弈
解放战争中规模最为庞大、战况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无疑是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最初的提议,是由粟裕提出的。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结束当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提议“即刻开展淮海战役” 。
他提议,首先安排苏北兵团前去夺取淮安、淮阴、宝应以及高邮,主力则驻扎在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的两岸区域,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的援军;
第二步是对海州、连云港发起攻占行动。这一构想便是 “小淮海” 战役计划 ,其目标在于夺取苏北地区,将徐州孤立,从而为后续作战营造有利条件。
毛泽东对粟裕提出的建议极为重视,与其他领导人多次深入研讨、仔细商议后,于9月25日回电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并表示 “当下无需进行大规模休整,待淮海战役结束后再统一安排休整。淮海战役预计在10月10日前后便可展开行动” 。
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的心中已然萌生出更为宏伟的战略构想。在与华东野战军领导往返电报沟通期间,他持续对战役计划加以完善,将目标逐步聚焦到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之上 。
伴随战局的推进,淮海战役的规模愈发庞大。
1948年11月8日,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张震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内容为:“此次战役,待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主力无需向两淮方向进攻(新海一带敌军主力已向西撤离),而是将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发动进攻,把敌军滞留在徐州及其周边区域,随后再逐步削弱并逐个歼灭他们。”
这一建议,使得战役范围进一步拓展。作战目标从歼灭徐州右翼的敌军部队,转变为歼灭徐州国民党军的主力力量。原本仅局限于两淮、海州地区展开的作战行动,范围扩大到了徐州、蚌埠地区。“小淮海” 就此逐步演变为 “大淮海”。
毛泽东迅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机,于11月9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回电,清晰明确地指出:“务必设法在徐州周边将敌人的主力歼灭,绝不能让其向南逃窜。”
这一决策,仿若镇海神针,为淮海战役的获胜,明晰了方向。
来到此处,“隔开徐蚌地区并歼灭刘峙主力” 的总体方针已然确定,淮海战役就此演变为一场规模庞大的战略决战。
战役打响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始终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动态,随时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他们与前线将领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借助电报对战役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悉心指导。
周恩来协助毛泽东,将各方力量妥善协调,有力保障了战役的顺利推进 。
他亲自着手组织后勤保障事宜,为前线部队送去充裕的物资与弹药,使得部队毫无后顾之忧。
1948年11月6日这一天,淮海战役拉开了正式的战幕。
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将领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的战略安排,向国民党军展开了猛烈攻击 。
战役的首个阶段,华东野战军的主要力量于徐州以东的邳县碾庄区域,将敌军黄伯韬兵团包围并予以歼灭。
11月8日,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2.3万余人于贾汪、台儿庄地区举行起义,这为华东野战军直接挺进徐州东郊、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
历经 17 天的战斗,在 11 月 22 日,华东野战军成功将黄伯韬兵团彻底歼灭,赢得了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时,原本处于华中地区的黄维兵团,向着徐州主战场逐步逼近。
面对杜聿明集团、黄维兵团,以及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这三路强劲对手,毛泽东毅然做出决策,首先对黄维发起进攻。
11月25日,人民解放军将黄维兵团团团围住,采用 “吃掉一个,夹住一个,盯着一个” 的策略,持续激烈战斗至12月15日,将该兵团彻底歼灭 。
随后,在 1949 年 1 月 10 日这一天,人民解放军将杜聿明集团彻底歼灭。
至此,淮海战役圆满结束,共计歼灭国民党军 55.5 万余人,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袤区域获得解放,这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稳固根基 。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得益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战略决断,同样也是前线战士奋勇作战、众多人民群众倾力支援的成果。
在此次战役期间,毛泽东的战略洞察力与决策本领得到了全面彰显。自始至终,他都稳稳把控着战役的主动权,依据战场上形势的动态变化,迅速对作战方针与部署做出调整,推动战役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演进。
周恩来卓越的组织协调才能与后勤保障能力,同样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坚实支撑。他于幕后无声奉献,助力战役得以顺利推进 。
三、平津战役:瓮中捉鳖的精妙布局
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是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结束后,整个东北均获得了解放。
在这个时候,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军将国民党军傅作义的部队围困在中间,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彼时,傅作义麾下部队计有4个兵团、12个军以及42个师,兵力约50余万,散布于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多公里的狭长区域。
蒋介石与傅作义在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上,所持想法存在差异。
蒋介石意图促使傅作义将部队向南撤离,以此增强长江防线;
但傅作义忧虑自己的嫡系部队前往南方后,会被蒋介石吞并,始终难以抉择,于是采取 “暂且坚守平津,把控住海口,增强自身实力,观察形势变化再做打算” 的策略,将部队部署成 “一字长蛇阵”。其嫡系部队处于平绥线,蒋介石一方的部队位于北宁线。傅作义既考虑往西撤至绥远,又琢磨从海上运兵往南逃窜 。
毛泽东很快就洞悉了傅作义的这些想法。
为达成将傅作义部队就地歼灭的目的,防止其向南逃窜或向西奔逃,毛泽东与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向林彪、罗荣桓等人发送电报,指示东北野战军即刻终止休整,改为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协同作战,趁傅作义毫无防备之时,对其部队实施战略包围 。
此计着实高明,瞬间将傅作义的计划搅乱,使其陷入了被动局面。
战役进行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定下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作战策略 。
起初,华北野战军第 3 兵团朝着张家口地区展开进攻,将傅作义的主力吸引过去予以支援。
随后,华北野战军第 2 兵团与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迅速展开行动,截断了平张线,将傅作义的嫡系部队第 35 军围困于新保安。
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迅速入关,将北平、天津、塘沽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
在达成对傅作义部队的战略包围态势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采取了 “先攻两头,再取中间” 的作战方针。
1948年12月22日这一天,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功攻克新保安,将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35军彻底歼灭。
12月24日这一天,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功解放张家口,歼灭敌军5.4万余人。
1949 年 1 月 14 日,东北野战军向天津发起全面进攻。历经 29 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成功攻克天津,将城中 13 万余名守敌一网打尽。
在开展军事打击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亦积极推进政治争取相关工作。
他们借助诸多途径与傅作义展开谈判,向其阐述道理,为其点明前行方向,规劝他接受和平改编。
在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之下,傅作义最终看清了局势,作出接受和平改编的决定。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以和平的方式获得解放,平津战役也圆满收官。
平津战役得以取得胜利,既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做出的战略决策获得成功,也是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带来的成果 。
在此次战役中,国民党军被歼灭与改编的人数多达 52 万余人。华北地区大部分得以解放,华北与东北两大解放区也实现了完全贯通。这一重大成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筑牢了根基 。
四、领袖智慧:三大战役胜利的关键密码
三大战役得以赢得胜利,毛泽东、周恩来等诸位领导人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与杰出领导能力,无疑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
毛泽东堪称卓越的战略家,其始终着眼于全局,对于战争的发展走向有着清晰透彻的认知 。
他目光极为锐利,剖析问题同样十分深入,精准判定开展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然来临,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发起三大战役 。
他悉心拟定作战方案,灵活施展各类战略战术,将敌人逐步诱至预先设定的战场,逐个击破国民党军队。
周恩来身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具备极为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极为精细周到,协助毛泽东处理了诸多军事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 。
周恩来亲身参与作战计划的制订,始终与前线将领保持着密切联系,将中央的战略思路以及作战指令迅速传达下去 。
他也踊跃开展后勤保障相关工作,为前线部队供给了充足的物资与弹药,确保了战役能够顺利推进。
他们着眼于整体局势,精准把握战争的要害之处,谋划出恰当的战略策略。
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提出“封闭门户打狗”的战略策略,将锦州这一关键要地紧紧抓住,顺利把国民党军队围困在东北,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根基 。
在淮海战役期间,战场上的局势复杂且变幻莫测。毛泽东与中央军委以灵活的策略积极应对,持续对作战计划作出调整。最初规划规模相对较小的 “小淮海” 战役,经一系列调度与指挥,最终发展成为规模更为宏大的 “大淮海” 战役,成功将国民党军队主力围困并歼灭。
在平津战役期间,毛泽东拟定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等作战策略。凭借这些巧妙的方针,成功化解了傅作义集团存在的西撤或南逃隐患,最终将该部队就地歼灭 。
此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者,也踊跃谋求各方力量予以支持与配合。
在平津战役期间,他们踊跃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借助多种途径与傅作义展开谈判,向其阐明道理,为其点明出路。最终促使傅作义同意接受和平改编,北平由此实现了和平解放 。
如此一来,不但降低了战争造成的伤亡与破坏,还为新中国建设留存下了珍贵财富。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极为充分地展现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超卓非凡的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