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眼清泉,饱含着家乡的韵味,生活的浓郁气息,如同生命般的珍贵。
一股股清泉,流敞着家乡的浪漫情,如诗情画意般,令人陶醉其中。
我的家乡甘肃省天水市,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人文的自然结合,“山、水、泉、树、林 、庙、寺、巷、院”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星罗棋布,遍布全市,使家乡处处充满神奇的韵味。而遍布全市的泉水, 更使家乡凸现别样的魅力。
两千七百多年前,天水的先祖,择水而聚,逐水而居,择水选址,依水建城,天水以“天河注水”而得名。虽为传说,但与水相依相偎,与水相通相连的天水,千年以来被人们所称道,所认可,它像乳汁一样养育了这座城市,滋养了一辈又一辈的家乡人。
泉水遍布全市,源于天水特殊的的地理构造。东部和南部由于古老地层地质构造运动形成褶皱作用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境内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从东向西,嘉陵江的重要支流西汉水从北向南,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在这里的交汇。北部渭河流域地表坡度大,降水少而集中,大多形成地表径流,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泉水和溪水。东部关山,南部秦岭山构造裂隙发育,降水丰沛,贮存有大量的潜水、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大多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大自然赐予家乡独特的地质、地貌,提供给家乡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近百处旺旺泉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水是泉之源,每眼泉水,像一部部音符,回响在家乡千百年的悠悠岁月中。
渭河上游的武山县,地形奇特,处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与秦岭山地北坡西段的复合地带,形成以第三纪地层为主的基岩丘陵沟梁。黄河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汇集了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五条一级支流和3000多条山涧小溪,形成了近50公里长的渭河川道和新兴川、大南沟、鲁班沟等河谷。
在这里,分布有十多处泉点。有趣的是,每眼泉的名称或由古老传说取多名,如龙泉,又称探头泉、古灵泉又称滴水泉。或与相关地名有关,如何家沟泉、白水泉、泉坡泉、有的又与地形有关,如碧波潭泉、哈蟆家泉等。而最为有名的是称为“百水泉”的泉。它日出水可达650吨,泉水冬季散发出热气,似云雾般罩住四周,云里雾间,或聚或散,成为一大奇观。此泉又别于其它泉,水质纯净,但又略含咸味,成为当地百姓的饮水之源和灌溉之水。另一处“凉水泉”,日涌水量达1000吨,因水质甘洌醇净,爽口宜人。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取其泉水,利用传统工艺酿出美酒,手工作坊制出香醋。至今,纯粮美酒、家酿陈醋仍赫赫有名,香飘四方。名为“碧波潭”的一眼清泉,水质纯净,令人惊叹的是,日涌水量始终保持在1500吨左右,丰盈的泉水,除供四方百姓饮用外、还用于常年灌溉农田,浇溉菜园。
一方水养育一方人,一眼泉养活一庄人。悠悠岁月里,这里的老百姓除用泉水饮用外,还来浇灌房前、屋后小畦菜地,田间小块菜田。因水质良好,种植的韭菜等蔬菜,色泽鲜嫩,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祖辈传承,从未歇停。遗憾的是,武山蔬菜,虽名气在外,但多少年来除自食外,难成大气候。
改革开放,东风浩荡。千百年来积蓄的智慧和才华,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渭河川谷地带,小畦菜地迅速改变为田间连片的蔬菜塑料大棚,它掀起的“反季节蔬菜种植”的“白色革命”,一发而不可阻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掀起高潮。一代又一代的塑料大棚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潮迭起。透光率高,保温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和无滴水聚已稀防渗膜,“三棚四膜” 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微溉、滴灌技术等,普遍开始应用,正加快向大规模温控数字化塑料大棚发展。
短短三十多年,波涛渭水、涓涓清泉,浇灌出的这片神奇土地,使武山县成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西部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2万,产值42.8亿元。各类产品远销26个省市及东南亚地区,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韭菜之乡”。番茄,黄瓜,莴笋等13类蔬菜,25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
现在,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当你走进武山蔬菜基地,映入眼中的是,连绵几十公里,望不到头的一座座白色塑料大棚。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排列在川道河谷地带。
走进地头大棚,那一茬茬鲜翠的韭菜,芹菜。等待收获的蒜苗、支架上盘旋而上的豆角、挂满枝头细嫩水灵的茄子、黄瓜、西红柿等琳琅满目。路边,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使你目不暇接。品类丰富、质量上乘、价格适宜的各类优质蔬菜,源源不断送往百城、进入百家超市,万户千家,上了家庭饭桌。望着这一切,你应该真切地感受到渭水、清泉浇灌的每一棚菜,富了农户,造福于千城万户百姓。
在秦安县,更多的像海池、饮马泉、九龙湫、马玉泉、冒水眼、黑水淀等泉水又以千百年来习惯性的名称记录下来。它们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背景,像宗祠,家谱一般,记录着历史,传承给后代。
“上有三窟换如台,下有七穴灿如斗”,是陇上大儒胡缵宗为家乡秦安县可泉村中“可泉”泉写的《可泉》诗与《可泉歌》中的诗句。在当地,有泉水的地方,祖辈村民们往往用泉名做村名。像街泉、可泉、暖泉、洛泉等等、醇香甘甜的泉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寄托着太多的乡情乡意、乡愁乡念。在暖泉所在的暖泉村,一眼暖泉,无限寄托,祖辈乡亲,将村中清透泉水赋予它阳光和温馨,期盼着祖祖辈辈、子孙后代生活暖意融融,永远像春天一般温暖如春。无论走到哪里,那甘甜的清泉水似醉人的美酒把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深情厚意,绵绵情思深深的留恋。
如同武山的蔬菜一样,秦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宜栽培的黄金纬度区之一,中国挑原产地之一。秦安的秦挑,是我国现有三大桃种系中甘肃桃的种源,也是现代秦安蜜桃的鼻祖。千百年来,这里的老百姓,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优势,精心浇灌着屋前屋后的桃树,苹果等果树,坚持以恒,得心应手,世代传承,千年不变,精心地培育出独特的秦安蜜桃,使它一代又一代枝壮果盛,色泽诱人,香脆可口,一直是千家万户的摇钱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气候,水土环境,发展果树成为秦安县的主导产业,沟壑山麓,山峦河谷,集中连片的几十万株优质桃树,培育出北京7号等国内一流蜜桃品种,优质品种苹果树等布满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以上。
每到三月底,四月初,初春季节,桃花正在盛开。走进桃花灼灼的十里桃园,漫山遍野一片桃红。桃树亭亭玉立,
在清新的初春,挂满花瓣,如火如荼,花香四溢,清香怡人,灿烂夺目,充满朝气,呈现出生命的旺盛活力。那朵朵明媚而娇嫩,妖娆而妩媚的花瓣,细嫩柔美,优雅动人,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给人们送来春天般的温馨和柔情,那壮观场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八月,是蜜桃收获季节,一颗颗粉中带红、皮薄肉细、香甜酥口的泰安蜜桃,被精心采摘包装,发送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现在,秦安蜜桃以色艳,味美,营养价值高,名扬天下,荣获“中华名果称号”,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安己成为“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 之美称的“中国瓜果之乡”。
不仅仅在武山,秦安县,天水市区被泉水所灌溉的农产品还有驰名中外,毛主席曾经品尝并赞誉过,和美国“蛇果”相媲美的麦积区“花牛苹果”,进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红如火焰,火遍国内、天水麻辣烫灵魂的“甘谷辣椒”,鲜红欲滴、红润剔透的秦州区“烟铺大樱桃”,如白珍珠般的“清水半夏”等等。
在天水,站在每一处泉水边,酙起汩汩泉水,品味那醇净的甘泉水,过去的岁月,浓浓的情义,家乡的灵气,如清幽的画面,沁入心田,令你神往。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之夏,大旱。庄稼干枯,河水断流,酷热难熬。一天,突然雷鸣电闪,接着山摇地动,雷雨交加,天上暴雨如注,如倾盆般自天而降。位于城西的赢池,大地开裂,天上之水注入其中。地震之后,嬴池泉水淙淙不断,水洌清澈,形为一池清波湖面。大地恢复生机后,周边林茂草丰,羸池泉水更旺,成为百姓饮水之源。人们把这次地震降水注入的蠃池,称为“天水湖”。
自古以来,“天河注水”的美好传说和“天水”的名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历代名人墨客赋诗赞叹不断,被称为千古佳话。明代曾任巡抚、方志学代表的天水人胡缵宗在《天水湖颂》中写道:“冷冷天水,源源流长,玉湖其色,不鉴其光、有莲百亩,馥郁水乡”。清同治年翰林院编修、天水才子吴西川写道:“古郡名天水,于今问水源。荒城无胜迹,泉脉有灵根。”清代女才子宋婉笔下的天水湖:“柳垂低烟色,荷枯啐雨生。” 聊聊几句,充满着浪漫情怀。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赢池,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传说和故事,多少年来又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饮水之源。解放后,这里又成为城区重要的水源地,二十多眼水井每日近万吨自来水供应城区及部分工厂用水,直到本世纪新的水源供应全市,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日天水湖,湖面面积达39万平方米,蓄水量达70万立方。湖水荡荡,波光粼粼,壮阔湖面,湖水飞瀑,鱼翔浅底,鸭戏水面。湖岸垂柳,花枝绿草,绿映湖水。湖面平台、雕塑小品、五彩斑斓,山花妖娆,竞相争艳。晚上,流光溢彩,游人如织,歌迷舞者,尽情奔放,幼儿老人,悠闲观光,天水湖如同一座城市画廊,市民的大舞台,人民休闲、游览、活动的最佳去处, 。
在市中心高楼林立的阳光丽景湾小区内,矗立着一座高三米,面积约三十平米的建筑。它呈正方形,自下到上,从大到小,五层叠起,最上方呈六方型井口状,边上雕凸出龙头,镌写“官泉”二字。这就是从明代开始到上世纪60年初,历时五百年,源源不断的供家乡城内百姓年年岁岁,不知经过多少代人饮用过的泉水,被称为“官泉”的原址标志物。今日,当清水从井口涌出,如同喷泉一般,水雾罩住建筑,使人浮想联翩,不由地回味起瀛池当年的情景。
那是明正德年间,在京城做官的秦州人张翼返乡,发现城内严重缺水。许多贫困百姓因无水可饮,生计受因,只好离井背乡,远走他方。面对这种局面,张翼毅然决然,决心寻找出水源,开出清水,以解全城百姓之困。他慷慨解囊,又出面动员一部分士绅官吏、商人富户筹款捐资,资金筹集后,亲自带人在城内勘测寻找水源地,组织并率领乡亲们开挖井泉。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不长,在城内位于西南隅,先后挖出了七眼泉,其中出水量最大的泉,唐宋时称南湖,老百姓称为官泉。数百年中,官泉基本解决了城区大城、西关一带老百姓的生活饮水,泉水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
后来,人们沿泉边坐西朝东建起南湖寺。寺有楼阁殿宇式正殿三间,供祀华严三圣神像,南北有配殿三间,寺院中有一座大约五百余平米的方塘,塘中荷花盛放,鱼群追戏,环境幽静。寺门外建有八角攒尖顶亭,上置匾,撰写 “翼然”匾额,意为吃水不忘挖井人,记录下当年张翼开掘泉水,造福一方的恩泽和功德。亭柱上有楹联一副:“水色山光皆有眼,花明柳暗总宜人。”另有一联:“偶出佛龛流福地,小来城阙润生民。”字迹舒展大气,如行云流水,隐含有吉祥惠民之意,官泉的秀雅风光和泉水给万众百姓带来的恩福,尽含其中。
年长日久,年年岁岁中,到民国18年(1929年),每天到官泉取水人仍人往人来,络绎不绝,泉水溢出,水洒足踩,使泉周边烂污成堆、污水乱流。为防泉水被污染,在泉边用条石砌成矩形泉池加以保护。组织人力清除泉水周边污水烂泥,进行挖渠导流,修起引流河渠,筑起长堤,在沿堤周围栽植垂柳,使泉周边环境大为改观。泉水流出的水终年清澈晶亮,醇净甘厚,越发清纯,出水也越来越旺,涌出量保持在每日4000吨左右,可供城中数万居民生活用水,老百姓将渠水称之清水河。清水河沿岸河水蜿蜒流动,两边杨柳低垂,草丛山花,成为城内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官泉出水以后的几百年,每天,成为城区居民生命之泉,人们在这里排队挑水,以后,渐渐有人挑着泉水四处叫卖,也有的延续到几辈人专门靠卖水维持家计。那时,每逢清晨乍亮,正午之中,晚霞夕下,卖水人挑担推车,在背街小巷穿梭,“卖水,卖水!” 的吆喝声,这声音,在家乡古城中回响了不知多少年,在一辈又一辈人记忆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许多老人仍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官泉周边是一片湿地,里面长着一大片芦苇,人们叫它“雨子坑”。每天可以看见人们挑着水桶,或提着瓦罐去泉里汲水,儿童们则在周边戏水玩耍。用官泉水散撒饭,打搅团,滴锅鲰(面鱼),是家家户户的必选。那种用白玉米面做的洁白如玉、洁净透亮,黄玉米面做的金黄灿烂、温润诱人的锅鲰,如一只只小蝌蚪在盆中跳跃翻腾。盛入碗中,浇上韭菜、豆腐烩的臊子,加上几勺油泼辣椒,再配上蒜泥,白的、黄的、绿的、红的,色彩斑斓,令人馋口嚣嚣,馋诞欲滴。端上官泉水做成亮闪闪、滑润的搅团、撒饭,配上胡萝卜丝、土豆丝、白萝卜丝、腌韭菜、炒青椒、酸菜、各种咸菜下饭,食欲全来,胃口大开,入口后滑爽般的口感,过瘾般的美味,胜似美食佳肴。今天,天水人无论漂泊何方,身处何地,那泉水做成的面食,总能唤起人们对几辈人家乡生活的记忆,成为人们对乡愁乡情一种永不可忘的怀念。
官泉,不仅仅让一辈又一辈的家乡人安居乐业,生息度日,它也曾为地方工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1938年,四川巴中人郑嗣康夫妇考察当时的毛针织市场销售旺盛,则购置横机等设备,在官泉附近创办起“康荣合作社”,两年后改名为天水官泉毛织厂,有职工180多人。正式投产后,年生产毛衣裤2万件,绒线1万斤,产品销往西安,成都,长沙、武汉、兰州等地。解放后,该厂过渡为天水第一毛纺织厂,生产六大类400多种毛纺织产品。生产的 “官泉”、“雪莱”、“春风”系列毛针织产品,因色泽鲜亮、手感柔顺、加工精细、质量上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甘肃省知名名牌,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屡次受奖,部分产品曾出口到32个国家。质量上乘且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绒线染色用水使用官泉地下水。上世纪初,企业改制中,该厂被甘肃线线厂兼并。但企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上乘产品永远记载在天水工业发展史册中。
解放后,政府对官泉水源进行多次修缮保护,大力改善了周边环境,饮水安全得到了一定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区人口的急剧扩大,上世纪60年代后期,数百年来的泉水改为地下水,通过地下管网送入城区各水站,老百姓从此用上了通过严格过滤消毒后的官泉自来水。在它原址,修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作为对它永久的纪念。
在甘肃,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金张液,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 意思是说天水“陇上小江南”的自然环境、“八千年历史” 的人文历史、人杰地灵,养人,育人,出人,更出美女。
天水处甘肃东部渭河、陉河、西汉水三大水系流域,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泉。从伏羲画卦,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伏羲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的记载,意思是教民制网用于渔猎。可见当时河水丰盈,泉水喷涌、水草丰茂、河谷宽阔的优越自然环境,使大自然馈赠给家乡的土地上,不断哺育出无数闻名遐迩、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
这里自古以来成就霸业的帝王层出不穷。前秦王符坚、后凉太上皇吕光、西凉王李嵩、三代牧马,统一天下的秦非子、唐开国皇帝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文臣名士,人才辈出。春秋时孔子72弟子石作蜀,后秦著《夏国书》中书侍郎赵逸、东晋著《璇玑图诗》苏蕙、唐称为“国潮山水第一列神品”李思训、唐文宗称“佛经律论无敌于天下”的释瑞普、明大学者胡绩宗、清雍正帝师、称“关西师表”的巩建丰、“陇上铁汉”安维俊、民间称“予望三爷,神形鬼面”的王了望、散文家李翱、小说家王嘉、近代“陇南文宗”的任其昌、教育家张世英。更有驰骋沙场,名震天下的汉“飞将军”李广、状候赵充国、舍身救主的忠烈将军纪信、西域都护使段会宗、蜀汉大将军姜维。近代创办“甘肃民营工业之先声”的哈锐、“和平将军”邓宝珊、甘肃最早中共党员葛霁云、麦积山石窟发现第一人冯国瑞、少将徐国珍等。在《天水市志》中记载家乡古代名人就有94人,明清文进士71人。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清泉玉溪养育了他们。
古往今来,家乡不仅人才辈出,而且人貌出众。在全国被誉为“白娃娃”的美女就指天水的姑娘。
天水自古以来就出美女。唐朝诗圣杜甫留流寓秦州期间。在《秦卅杂诗》中《佳人》篇就有“绝代有佳人,幽央在空谷” 的诗句,在杜甫的描述下,诗中的佳人就是家乡的女孩如美女般。家乡之所以出美女,是幽雅的山谷,湿润的气候,清新的环境,乳水般的泉水成就了她们。
说美,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经》中《硕人》里形容女孩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说她的手指很长、很细、洁白,就像柔软的植物一样。皮肤像凝结的油脂一样白润。脖子很白,很软,很美。牙齿如瓠瓜籽般洁白,整齐。眉毛很细,如飞蛾般展出。前额方整,宽阔。眼睛灵动顾盼,含脉、多情。
天水的女孩,虽然没有古文中描述那样的细腻美艳,但外表美丽,其品质之清,如山中清泉,其外表之靓,清纯端庄。她们的美体现在白白的皮肤,高高的鼻梁,精致的五官,如泉水一般透亮的明眸,洁白无瑕的皓齿,丰神绰约的身材,加上一裘象柳枝一样随风摇曳的柔软长发,婀娜多姿身材中的妩媚不显娇气,亭亭玉立中显出的是娉婷袅娜、冰肌玉骨的一种美。而内在的美,则体现在她们生性活泼、落落大方、
舒展大气、心灵手巧、敢闯能干的气质间。
天水姑娘,以白著称,“天水白娃娃”是来自全国对天水姑娘的美称。之所以天水出“白娃娃”般的美丽姑娘,其因首推家乡的泉水。
广布的清泉从山间、岩缝中层层过滤,自然纯净,甜美干洌,养人育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湿润,四季分明,乌语花香般的“陇上小江南”自然山水,如春风化雨,渗透其身。水润身,泉透脸,在它的滋润下,洁白皮肤的少男少女脱胎而出,一个个养育得肌肤湿透,皮肤白嫩,身材端庄。这种白,不需抹粉装扮而成,而是不施粉黛,天生丽质,自然而成,成就了天水姑娘眉清目秀,身段苗条俊丽。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日夜熏陶,构成了善良而浪漫,高雅而含蓄,开朗而端庄、安详而独立,奔放而纯净,如同空谷幽兰般充满魅力的特别气质。是 “天河之水”母亲般的滋养孕育了她们的美貌,更将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传承给了她们。
如今的“天水白娃娃”,早已走出家门,走向世界。成为“洋媳妇”,娶回“洋女婿”者司空见惯。更多的是走向全国,她们或亮相于影坛、出境在影视中,或在歌坛上一展歌喉、在文坛上展现文采、或创办企业,驾驭市场,或三尺教鞭,挥舞在讲台,或服务于家政,成为抢手的 “天水白娃娃”品牌。如同在百花园中,花蕾般争奇斗艳,千姿百态中屡屡出彩,七十二行中,行行展献出“天水白娃娃”的丰采。
天水的泉水数不清,而最有名的是玉泉、北流泉、马跑泉、甘泉。
在天水城区西北角山脊上,在一处曾以“玉泉仙隐”“玉泉仙洞”名玉泉观的道教圣地列入“天水八景”。它傍山就势,从西向东,几十处建筑依山脊上下布局,像一条卧龙,分外醒目。进入牌坊,拾级而上,沿着通天桥、太阳庙、青龙、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过“第一山”牌坊、沿途倚山傍峦,古松翠柏,百树交织,通幽曲径,野花碧草,一片翠绿,伴谷风瑟瑟中,数十处殿、庙、宮、廊、碑、亭等胜迹引人入胜。
走进玉泉观,在仓圣轩庭下,可以看见有一建筑别致的亭子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亭子中央有一水井。相传它是汉铁马大仙卢真人所挖的一眼井,元代梁真人曾用此泉水洗目疗疾,效果奇佳,被称为“明目泉”。后人为了保护这处奇特的泉水,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在泉上建
八角攒尖顶亭,又称“八卦井”。树碑记云“树铙泉亭,桅楹蔽映”。明清时代该亭经多次重建,守望泉水至今。数百年来,在后人的保护下,泉水不涸,清澈干洌,昔日的泉水变成了今日的井水。令人不解的是,玉泉观属渭北黄土高坡之中,海拔千米以上,在干旱、少雨的渭北高原上,几百年来,这眼泉水却奔涌不息,滋养着观内一众僧人和周边百姓,令人称奇。
更奇特的是该泉水除含有多种矿物质外,细品泉水,口感中有咸、甜、苦三昧,咸味居多。因传说用此泉水,明目祛疾外,长期饮用对人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尤其有助于消化系统。附近百姓,多年来挑担提罐,将泉水带往家中,作为圣水养颜治疾,使“明眼泉”名扬秦州。清进士、陇南书院山长任承允曾诗赞:“一泓泉水出凹峰,松桧当亭翳万峰。上接灵官泣山鬼,中有云气随飞龙。仙人瀑玉眼曾洗,清意在山尘不容。时取春茶丹灶煮,长吟每觉道心浓。”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家家通了自来水,“明眼泉”水虽被许多人渐渐遗忘。但文物保护单位一直关注着对它的维修保护。本世纪初,对玉泉井进行了清理保护,下挖17.5米,使水量一直保持在6米深左右,井周边筑水泥圈给以保护。现在,到玉泉观游览的人,坐在亭中长椅上,端起水杯,勺上自己亲手从井中提出来的清透玉泉水,慢慢去品味,那略带一点咸味的水如渗入心脾,清脑明目、清爽可口,饮后久久难舍。
和北山玉泉观相对应的是,在市区南山慧音山坳之中,有一座陇上名刹南郭寺,又称南山寺,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唐代杜甫流寓秦州时,游览南郭寺后,挥亳留下一首千古相传的著名诗句:“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使南郭寺千年古柏和北流泉名垂千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关注。
杜甫所指的北流泉又称八卦泉,在南郭寺菩萨庵内,泉水之中建八角亭,周边有汉白玉围栏。泉水最早是一眼天
然泉,由南山山坳中渗水汇聚而成。在井边仔细观泉水,泉水透碧,冷澄、倒影中只见清透无比,闪出晶莹亮光。客人汲水品饮,后味甘甜醇厚,传说又能治病。
北流泉平时水位距井口有一尺多,神奇之处是逢涝不溢出,遇旱不干涸。无论滂沱大雨,还是连续暴雨,泉水水位反而处于下降之势,泉水始终距井口三尺有余。逢连续干旱少雨,城区许多水井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泉水反而上升,掬手可饮。传说中这眼泉水,因水质良好,水量丰溢,岁岁年年中,附近老百姓除用它饮用外,甚至还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千古以来,北流泉成为附近老百姓的用水之源。
北流泉的位置十分醒目。进入南郭寺北门,一眼可见八角厅,亭正中正是北流泉。在它的南北两面,北侧东西厢房并列,在穿廊两侧墙石材上,镌刻着天水名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陕师大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亲笔书写的杜甫流寓秦卅时留下的《秦卅杂诗》。亭南侧,是“二妙轩”诗碑廊,正中镶嵌着长30.2米,宽0.8米的25块蒙古青石,上面镌刻杜甫古诗六十首。因其集诗圣杜甫的诗和书法家王羲之,王献子等人书法于一体,诗妙、字更妙,故称“二妙”。在亭的西北侧,由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先生塑造的杜甫坐像,凝视前方,栩栩如生。名泉、名人、名字,组成了一组独特的人文景观,更为南郭寺锦上添花。
马跑泉,位于家乡城区南约十多公里的马跑泉镇。马跑泉,出自于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相传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将尉迟敬德西征与番将作战,路经秦州,人困马乏,在南郭寺休息,尉迟敬德将战马栓在寺内一棵千年古柏树上后,随唐太宗去四处游览。战马无聊之中,将古柏从中拽开一半后,挣脱缰绳,一鼓作气跑到马跑镇。一路狂跑,天热干噪,马乏口渴,战马前蹄刨地,突然,地下一股泉水自平地喷涌而出。战马痛饮一番离去后,只见此泉喷涌不息,四季不停,不但水源丰富,储量大,而且清澈甘洌,当地老百姓喜出望外,除供饮用以外,还用以灌溉附近农田和果园。后人念战马曾在此刨地成泉,故取名为马跑泉。北宋诗人游师雄用马跑泉泉水泡煮了印有龙凤纹的团茶后,尝其味醇,纯香可口,赋诗一首:“甘清一派古祠边,昨日青烹小风团。却恨竞陵无品目,烦君精鉴为尝看。” 诗中为被后人称为“茶圣”的唐代竞陵人陆羽在《茶经》中没有写到马跑泉水而表示遗憾和不平,可见此泉水质量之佳,影响之广。
一注清泉水,又相继引出了另一段美好的传说和故事。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途经天水,恰遇渭水爆涨,渡河时洪水浸湿了经卷,曾在此地晒经。后人为纪念唐僧,在马跑泉后修起寺院,取名“晒经寺”,后又口传为“渗经寺”。寺内古柏森森,寺外清泉长流,寺泉相映,气势非凡。清顺治时,秦州知州、文学家宋婉游历于此,赋诗称赞:“磬折秦亭路,停车有胜游。出逢秋雨霁,坐爱石泉流。髡柳迷深崖,荒蒲接远畸。吾将功疏凿,剩月鼓渔舟。”
当年尉迟敬德战马刨出的这眼马跑泉,造福于当地老百姓,后人将该地取名为马跑泉镇,将附近修建的公园取名为“马跑泉公园”。公园正门矗立着尉迟敬德将军战马扬头腾蹄、啸声振天,将军勒马挥鞭的英姿塑像。公园百亩水体,湖水荡漾,和陇上书院、上古文化园、休闲长廊、跌水瀑布、文山诗谷,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儿童游乐场等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融为一体。今日,游人在公园内沿曲径小道闲庭信步、湖上泛舟游玩时,一定会联想到,当年尉迟将军战马创出的一眼泉,引出多少故事,留在人间传颂。
名为甘泉的泉水,则位于离城区几十公里外的甘泉镇。在镇南巷尽头,有一财神殿,唐朝时有名的太平寺就在财神殿的后山脚下。据记载,太平寺常住僧侣达二百余人,香客、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可见当时名气之大,香火之旺。
公元759年,杜甫流寓秦州时,慕名游览太平寺时,品尝寺内泉水后,写下《太平寺泉眼》一诗。诗中写道:“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山头到山下,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的美好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泉水是何等的丰盛,水质是何等的优良。唐代称该泉为太平寺泉,又名春晓泉,后又称为甘泉。
千百年中,沧桑变迁,太平寺几经兴废。但寺内一泓水量充沛,水质甘淳的泉水,长流不竭,滋润着泉边两株国内罕见、西北独有的一白一红双玉兰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解放后,经当地名人、甘肃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主任冯国瑞先生发现,国内专家认可,请时任甘肃省省长邓宝珊请白石老人题写了双玉兰堂匾名。又对泉水加以保护,泉上建成八卦亭,对周边进行了维修加固。多年来,泉水一直清冽甘美,天旱时水不竭,寒冬水不冻,还有清热解暑,止咳化痰功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尤其每年清明至谷雨,双玉兰花开似锦,淡香袭人,太平寺内游客如织,游客一边游览观赏双玉兰,一边坐在亭内树下,品尝甘泉之水,回味杜甫的著名诗句,别有另一番风味。
天水名气最大的名泉除了玉泉、北流泉、马跑泉、甘泉外、还有三处名扬陇上的温泉。
三处温泉,都隐身于沟壑山谷之中,跨百里、成品字型,环境优雅,风格各异,特色凸显,成为国内温泉中的一大奇观。
清水温泉为中国13大名泉之一,离县城10公里,汤浴河下游,甘肃省森林公园之中,温泉周边,森林覆盖,林草茂盛,自然环境美丽而优雅。
清水温泉文字记载有400余年悠久历史。有碑记载:“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有龙神庙出温寒二泉,上造之奇也。 巡抚御史李悦心游此,遂竖一碑。” 李悦心并为温泉赋诗:“水性原皆冷,此泉何独温。天留千载泽,池贮四时春。善洗身心病,蒸销眼耳□。□□天际年□,洒髭暖吾民。”经科学鉴定,其泉水富含钾、纳、镁、铁、氟等多种微量元素,系硫酸盐―纳钙性高热泉,出水温度可达54度。出水量每秒864毫升。充足的水量,优质的水质,除对人体神经性官能症,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有显著的疗效外,还可祛疲健体,解除乏困。
解放后,换了人间。几百年来,为达官贵人享受的清水温泉,50年代改名为甘肃省工人疗养院,来自省内井下、矿山、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分期、分批在这里疗养、解除疲劳,治病除疾,成为一线工人的疗养场所。以后,温泉周边森林公园内又建大自然度假村和体育训练基地。近年来,又对交通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增加园林绿化,陆续建成风格各异的度假别墅,四合院,,增设了室内游泳馆、健身房、冲浪浴、芬兰浴、桑拿浴等项目,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清水温泉即为除疾、理疗,健身,强体胜地,又是一处集沐浴疗养,避暑度假,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森林旅游为一体的天然乐园。
武山县渭河以南、聂家河中流的炉子山下,是武山温泉所在地,它南靠云雾山,东邻景东梁、石鼓山,山峦环抱,碧树清溪,环境优雅。传说泉水是由于神仙在附近山上筑炉烧水加热而成,又有传说这就是吴承恩《西游记》中描写的濯诟泉。不知从何年始,在山上建有“汤池寺”,四方群众每年来寺烧香求神拜佛,祈求身体安康,风调雨顺,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林草茂密,野花遍野,夏无酷暑,凉爽宜人。
武山温泉有11处泉水出入眼,泉水清澈,质地柔和,温泉出水温度在39~42度之间,全日用水量达800吨左右,含放射性氡15纳诺,属国内稀有的治疗性氡矿泉。是十分理想的天然温泉。通过放射性中的辐射、机械、化学刺激对各种皮肤病、放射性疾病、神经系统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解放后这里建成了武山矿泉疗养院和兰州铁路局洛门疗养院,人们在这里可以洗浴,除疾治病,疗养休息,观赏风景。目前,利用多眼温泉,建有二处温泉疗养院,一处治疗洗浴院,配有多种治疗设备,成为甘肃省各种职业病的理疗中心,洗浴、游泳、钓鱼,登山等健身服务场所。
和前两个温泉相比,麦积山街子温泉是后起之秀。
1995年,甘肃省219地质大队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附近的街亭古镇峡谷进行地质勘探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地下温泉。温泉源于地下500米深处,日出水量3600立方,出口温度高达45度,属于重碳酸钙型温泉。温泉水中富含氡、纳、钙、氟、硅、锶等19种化学微量矿物质元素,对人体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为国内稀有的医疗矿泉水。
温泉发现以后,旅游部门在温泉建成了街子温泉浴庄。因水质奇佳,紧邻天宝高速,天水―温泉专用道,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又紧邻街子古镇,杜甫草堂,石门、仙人崖等景区。温泉周边重峦叠嶂,流水潺潺,苍柏劲松、鸟语花香,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浴庄很快成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引人注目的新景点之一。
本世纪以来,甘肃盛达公司斥资近3亿元,对温泉进行了彻底改造。建成独具风格,集温泉洗浴中心、度假酒店、美式,日式浴庄、中式四合院、会议中心、餐饮为一体,以洗浴、健身、住宿、度假、休闲、餐饮、娱乐、会务多功能、全方位,休闲养生,生态旅游的温泉旅游度假村。
在麦积山温泉四周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环境中,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独自来观赏周边美景,度假消遣时光,在各种温泉泡池中,都可以享受到带给你的舒适和轻松,忘记生活的烦恼,化解疲惫和压力,感受到水的柔情,大自然带来的轻松,愉悦和舒适,感受生活的美好。
进入温泉度假村洗浴中心,引人注目的在长80米、高18米,面积达3200平米的钢质网架结构的室内大型温泉区内,有大型理疗泡池、海浪冲浪池、儿童戏水池、鱼疗池、海盐池等特色项目,一些高大挺拔的海岸椰树及南方植物融在其中、人们如同置身于海洋世界,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
室外露天温泉区有64个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功效独特,独具特色的温泉泡池,分布在平地、半坡之中。这里被绿色植物所覆盖,四季常青的绿树、灌木、花草,按高、中、低布局。彩色斑斓的各种鲜花,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泡池周围、小径两侧、长廊周边,各种植物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满园春色。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尽情的去选择,享受各种药物保健泡池温泉洗浴所带来的乐趣。洗浴者置身其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如入人间仙境,感受到的是心旷神怡,清幽和宁静,精神和心身的一种放松和享受。
如果说,汪汪清泉水,奏响的是生命的乐章,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大部分出现淤泥的泉水进行清淤,对渠、涵、管道进行改造,对地下水源地进行了最严格的保护,基本保证了城区群众生活和极少数农村生活用水。
今日天水,早已告别了靠泉水维持生计的艰难岁月。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梦寐以求,能饮上清水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终于梦想成真。
2014年6月,从60年代初开始启动,几上几下,全省近千万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型跨流域饮水工程引洮工程,建成通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投资规模最大,饮水渠线路最长,覆盖地区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心工程之一。它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全省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区和农村水资源匮乏的历史性问题。
洮河水引入城区,解决了沿线城市日益扩大,日常供水不足、水质欠佳的难题。天水众多的泉水,完成了它千百年以来的历史承担,成为过去祖辈的生存历史、文化的见证而进行精心保护,一些泉水作为旅游景点,历史文物供四方游客们游览。特别是昔日十年九旱,常年靠储存收集雨水入窖度日生活的农村上百万老百姓,喝上了引洮工程送来的甘泉水。
天之水,水之泉,过去淙淙清泉乳汁一般滋润了祖祖辈辈,天河之水养育了子孙后代。今天,波涛荡漾的渭水和洮河水,似万股清泉,注入天水,为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更大发展,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在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2024年5月27日定稿
作者:冯沙驼(天水市原副市长)
备注:原创作品,推荐发布!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