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流失这玩意儿,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最近刷到个视频,北京大爷七十岁还能硬拉120公斤,评论区炸出一堆年轻人嚷嚷着-不如大爷-,看得人直呼好家伙。
可转头瞅瞅自己爸妈,爬个楼梯都得喘三回,这差距到底咋来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康复科医生去年接诊过一位72岁退休教师,身高1米75的北方汉子体重掉到55公斤,CT扫描显示大腿肌肉量比同龄人少了38%。
这可不是个别案例,我国社区老人肌少症患病率最高冲到38.8%,相当于每三个老头老太太就有个中招的。
医学界把肌肉称作-生命燃料库-,这燃料要是漏光了,身体这台机器可就真要趴窝。
健身房撸铁的老伙计们都知道,肌肉这玩意儿讲究-用进废退-。

上海体育学院做过跟踪实验,两组60岁老人分别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半年后力量训练组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增加了12%,另一组反而掉了3%。
现在市面上那些智能体脂秤能测出肌肉量,家里有老人的建议隔三差五测测,数据不会骗人。
蛋白质摄入这事得拎清楚。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给出过具体指标——每天每公斤体重1.2-1.5克,换算成实物相当于70岁老人每天得吃够4个鸡蛋加半斤牛肉。
有些讲究养生的老头老太天天清粥小菜,这吃法肌肉能留住才见鬼。

广东人爱喝的老火靓汤其实不顶事,熬三小时的骨头汤蛋白质含量还不如一口豆腐。
日常活动量藏着大学问。
日本老年病研究所发现,每天累计站立时间超过5小时的老人,三年内肌肉流失速度比久坐组慢了40%。
有个取巧办法,看电视时别躺着,起来做做靠墙静蹲,广告时间正好来组30秒。
重庆有位老太太坚持在阳台种菜,每天蹲起几十次,79岁还能自己扛10斤大米上楼。

说到这儿想起个反常识的案例。
成都体育学院收治过位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老爷子,医生开的处方居然是打太极。
半年后复查,老爷子不但肌肉量回升,骨密度还涨了7%。
专家解释,这种自重训练对关节压力小,持续收缩能激活深层肌群。
所以说锻炼这事不非得撸铁,关键得动起来。

现在年轻人也别嘚瑟,办公室白领日均步数不超过3000的大有人在。
浙江某互联网公司体检数据显示,30岁以下员工肌肉量合格率只有43%,比五十年代同龄人低了二十个百分点。
有个扎心的事实:肌肉从30岁开始就以每年1%速度流失,等退休时可能已经掉了三分之一,到时候再补可就费劲了。
最近健身圈流行个新词叫-代际增肌-,说的是全家老小一起练。
北京朝阳区有个社区搞过试点,老中青三代同堂上体能课,半年后老人们握力平均提升18%,年轻人体脂率降了5%。

这种模式倒是解决了老年人单独锻炼怕丢面的心理障碍,据说现在报名得排队。
说到这儿得泼盆冷水。
市面上那些号称-躺着增肌-的理疗仪纯属智商税,北大三院运动医学科做过双盲实验,电刺激组和对照组肌肉增长量没显著差异。
真要见效还得靠实打实的负重训练,那些花里胡哨的器械不如买对哑铃实在。
甩个硬核数据:我国8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达24%,而肌肉量每增加1公斤,跌倒风险就能降14%。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南京鼓楼医院接诊的老年骨折患者里,68%存在中度以上肌肉流失。
所以说存钱不如存肌肉,这话在理。
互动话题:您家老人平时有哪些保持肌肉的小妙招?评论区等着看高手在民间。
另附灵魂拷问:当健身博主都在贩卖身材焦虑时,谁来关心沉默的大多数正在消失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