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争夺战升级,高校如何未雨绸缪?

教育思享 2024-07-21 13:56:47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的教师,正整装待发,准备搭乘飞机前往黑龙江。

在机场候机室里,一场意外的邂逅悄然上演——她偶遇了几位来自全国知名大学的同行。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招揽更多优秀学生。

这次航班的目的地是牡丹江,而这场招生之旅,无疑将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抵达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操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招生老师齐聚一堂,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

这种盛况不禁让人感叹,可以说,高校招生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顶尖名校,而是蔓延到了各个层级的学校。

甚至有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把当地的经济都给盘活了。”

显然,在高考改革后,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不再仅仅看重学校的名气,还会权衡专业的选择。这一转变无疑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使得每位老师都成为了招生的积极参与者。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比拼教学质量,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生源争夺战。

在这场招生“大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北大和清华的较量。

招生工作变得愈发激烈,甚至出现了高分考生开始“要价”的现象:“北大给了那么多,你们也至少给点。”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顶尖高校之间,普通高校也开始动员全校力量,争相争夺优秀生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派出了47个招生组,730多位教师奔赴全国28个省份;郑州大学则派出了130支队伍,深入600多所中学进行招生宣传。这种大规模的招生行动已经成为高校的常态,甚至有的高校,连校长也亲自参与其中,可见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各高校不惜投入重金。

在中原某省,一位北大毕业生就遇到了自称是北大学长的人给考生打电话,劝其不要报考北大的某个专业。这种激烈的竞争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校对未来发展的深切焦虑。

如果专业招不上学生,就可能面临被裁撤的风险,这是每个学院和教师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有了更多选择。高校不再是单一的招生单位,而是被拆分成多个专业(类)志愿,调剂也仅限于同一个专业组内。这种变化迫使高校在专业建设和招生宣传上投入更多精力,以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不少高校采取了大类招生政策,将热门和冷门专业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个专业大类。

还有高校承诺给予考生多次转专业的机会,以此吸引他们填报志愿。更有甚者,部分高校要求参与招生工作的老师在2小时内必须回复考生和家长在社交平台上的咨询。

这些措施的背后,是高校对未来的深切忧虑。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竞争将愈发激烈。广西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显示,2034年后高等教育生源供给将大幅下降,并在2038年迎来拐点。

因此,高校必须提前布局、未雨绸缪,以应对未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不得不说,如今的招生工作已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更多考生那么简单了,它更关乎高校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李兆丰认为,虽然招生宣传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酒一定要香”——即高校必须靠内涵建设来吸引考生。

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提升专业的美誉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让学者担任招办主任。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连贯过程。招生宣传也不再仅限于高招季了,而是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执行,变得更有连续性和日常化。

甚至为了加强与中学的交流互动、提高考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知度,高校纷纷开始建设生源基地。

例如,江南大学每年都会在生源基地组织多场讲座,吸引数千名高中生前来参观。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也为招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考生和家长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关注就业问题,而志愿填报机构的建议也对他们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使得高校在招生宣传中必须更加透明化,打破信息差,让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和专业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展望未来,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将愈加严峻。

但只要坚定信念、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美誉度,相信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能够保持优势、吸引到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所高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招生篇章。

0 阅读:183

教育思享

简介:想要站着生活,不想跪着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