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小美踏入了初中的门槛,她的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既新奇又充满挑战。
晓玲,这位温柔的母亲,从未对小美发过火,总是以耐心和理解作为沟通的桥梁。然而,生活似乎总爱开些小差,小美渐渐染上了晚睡晚起的习惯,作业堆积成山,而她,却依然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
晓玲尝试过用和风细雨般的语气去说服,但每每都被小美的眼泪和怒火挡了回来,她的心,也随之软了下来,“毕竟,她还是个孩子,也许再长大一些,自然就懂事了。”
曾经,晓玲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小美的成绩却如滑落的流星,直线下降。
老师的电话一个又一个,晓玲每次都是信誓旦旦,保证回家一定严加管教,可到最后,往往还是不了了之。小美似乎摸透了妈妈的底线,越来越放肆。
每当晓玲试图拿走她的手机,小美就会用更加激烈的反抗作为回应,迫使妈妈一次次让步。
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并不罕见。
妈妈们常常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变好,但现实往往给这种幻想一记响亮的耳光。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仅仅是古代家庭伦理的精髓,在现代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家长若是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孩子便容易在成长的路上迷失方向。
实际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爱的滋养,更需要规则和边界的界定。
《有温度的亲子沟通》一书中提到:“教育不是一味的宠溺,而是适度的严厉与温暖的完美结合。”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晓玲在小美年幼时的过分迁就,缺乏原则,让小美对母亲的规矩失去了敬畏,甚至反客为主,成了家中的“小霸王”。
小美的故事,其实并非个例。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因为心软而妥协,担心孩子受到一丝委屈,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孩子在早期如果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自控力会相对较差,行为习惯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模式。
正如《细节养育》一书所强调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教育是一项需要长久耐心的事业,正如老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些妈妈,常常用“他还是个孩子”作为自己软弱的借口,而这,往往成为孩子手中的一把利器。
我的朋友小芳,她的儿子小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小强从小就沉迷于游戏,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小芳心疼儿子,每次都在他的哭闹声中妥协,把手机还给他。
结果,小强越来越难以驾驭,甚至以不做作业作为威胁母亲的筹码。
暑假期间,小芳决心改变,她决定带走手机去上班,小强为此大哭大闹,小芳的心又软了,最终还是把手机还给了他。
结果,小强深夜沉迷于游戏,饮食无度,学习荒废,甚至不愿再去学校。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原则,导致孩子的自控力大幅下降。教育学博士钱志亮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不在于孩子缺乏自控力,而是父母难以坚决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父母的放任,还会让孩子滋生厌学情绪。初中阶段,作业量的增加是普遍现象,而孩子往往会因此产生抗拒心理,将责任归咎于学校和教育政策,这种心态无疑加剧了他们的抵触情绪。逃避作业导致成绩下滑,而家长的保护伞又让孩子变得更加自负。
这种偏袒行为,还可能削弱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让孩子变得无所畏惧,甚至在同伴中被孤立。
相比之下,农村的孩子需要参与劳动,而城市中的孩子却往往远离了家务。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做体力活、穿非品牌衣物、或独自睡觉,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实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谁说未来不可见》一书中提到,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家长应该适当地“逼迫”孩子成长,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智慧与坚定。
面对无理的要求,家长应该果断拒绝。起初,孩子可能会感到不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而对于合理的要求,如学习、完成作业、学习技能等,家长则应该督促孩子坚持完成。
由此可见,自律是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家长的坚持和引导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爱孩子,不仅仅是无条件的同意,更包括适当的拒绝。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追悔莫及。好母亲之道,在于爱孩子但不溺爱。
通过严格的教育,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