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一针见血:智能驾驶不能再“各自为战”!国家牵头是唯一解药

紫萱聊社会 2025-04-17 11:26:56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某电动汽车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一时间引起舆论沸腾。

这场事故之中,各方争议接连不断,又一次掀开了智能驾驶的遮羞布。

车企将智能驾驶宣传得神乎其神时,一次又一次的事故正在提醒我们,智能驾驶的刺激和风险同在。

在最近开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如今智能驾驶的问题所在。

“智能驾驶若不打破行业壁垒,共享资源,就是在重复地造轮子。”

如今的智能驾驶不能各自为战,国家牵头才是唯一的解药,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以后的车企又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

01:智能驾驶的问题所在

这次某电动汽车发生车祸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各执一词。

事故的判定还在进行之中,孰是孰非尚且还没有绝对定论,但这一事故,让人看到了如今智能驾驶的弊端所在。

在很多车企宣传智能驾驶可以完全脱手的时候,却忽略了智能驾驶背后的风险,盲目的依赖智能驾驶,会使车祸率大大提升。

近些年来,各大电动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一样全冒了出来,宣传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智能驾驶是他们宣传的重点所在。

那些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智能驾驶,会给人们一个错觉,仿佛如今的智能驾驶已经完全值得信赖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开电动汽车的时候,会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比如完全依赖智能驾驶,而他们在旁边看电影、嗑瓜子、聊天,甚至是呼呼大睡。

把道路安全完全交给一个智能化的体系,自己直接脱手不管,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让旁观人都觉得不寒而栗。

我们的智能驾驶,真的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吗?

其实远远还没有。

在各大品牌极力宣传的时候,也有不少车企提出,现在的智能驾驶只是辅助系统。

什么是辅助?就是还不能代替人开车,只能偶尔打打下手。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汽车驾驶划分为0—5级,每一级都代表了不同的自动化程度。

L0是需要驾驶者完全掌控,L1是需要部分驾驶辅助,L2则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智能驾驶,而到了L4才是全自动驾驶,L5是更高级的智能驾驶。

现在放眼国内,还没有几家车企能够达到L4全自动智能驾驶的程度,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都还处于L2的程度,也就是说,它们完全还够不上绝对的智能驾驶,还远远不能脱离人,仅仅依靠机器来开车。

现在市面上不乏有一些车企玩文字游戏,把性能吹得神乎其神,但无论再怎么高调宣传,本质上都还没有脱离L2的范畴。

所以购买了电动汽车的人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很好,性能很优越,但还没有达到全自动智能驾驶的程度。

这次的事故就是在警告世人,盲目地依赖智能驾驶,完全脱手不管,不仅是对于自身的不负责,对于马路上的其他人而言,也是一个定时炸弹。

而在未来,我们对于智能驾驶的理解应该更广泛、更理性,商家们也应该抛开过度宣传,重视消费者的安全问题。

那么,未来智能驾驶的方向又在哪里呢?

02:专家的建议一针见血,国家牵头,数据共享,才是发展之道

为什么我们说现在的智能驾驶还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呢?

除了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达到L4的程度,还是由于,这些电动汽车在上市之前,进行的测试程度有限。

近年来,众多的电动车问世之前纷纷要进行道路测试,然而它们的数据并不共享,而能够接受测试的道路又极其有限,导致很多车企都是在同样的道路中重复测试,也就是说,很多车企的数据都是相同的。

闭门造车不光会使各个车企的数据越来越封闭,还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所以邬贺铨教授的提议一针见血,现在智能驾驶不能各自为战,而是应该由国家牵头进行数据共享,以打造专业的数据库,从而减少人力物力成本,把更多的研发成本用来提高整体性能上。

还要补充数据,微调模型,尽可能根据各个城市的各种复杂的路况进行测试,以满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总之,如果未来各大车企能够整合全国的算力资源,避免重复性的测试,那么我们或将打破数据壁垒,更好地进行研发,为消费者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只有在此基础,L5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这些年来,电动汽车不断更新迭代,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值得欣喜。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电动车所产生的问题也是接连不断,在很多事故中,电动汽车被爆打不开车门,智能驾驶瘫痪,底部自燃等情况,都说明了如今电动汽车所存在的隐患。

现阶段智能驾驶仍然是辅助性的工具,必须要有人为的参与才能保障行车安全,盲目地交给AI或者智能驾驶无异于把自己的生命权交了出去,这是极其危险的。

即便是在L5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

毕竟机器随时会瘫痪,智能驾驶很可能会延迟,再精湛的技术都不是万能的。

未来AI智能驾驶加人力才是安全驾驶的组合,才能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出行保障,让更多的家庭享受畅快无忧的安全旅程。

而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应该小心小心再小心,安全为上。

你相信如今电动汽车的智能驾驶吗?你敢完全依赖智能驾驶吗?

欢迎留言来聊一聊。

参考资料

[1]海报新闻《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驾”什么时候安全?》20250403

[2]观察者网《张仲麟:对智能驾驶的宣传,不能再含糊其辞了》20250402

[3]新民晚报《过度宣传“智能驾驶”,是反噬品牌的“毒药”|锋面评论》20250403

[4]潇湘晨报《汽车,就靠智能驾驶了?》20250323

0 阅读:0
紫萱聊社会

紫萱聊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