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作者在里面有提到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两只狗,把这两只狗关在两个不同的笼子里面,然后给它们分别通电。通电之后,两只狗就被电得嗷嗷直叫。其中有一个笼子里面有一个开关,只要狗用爪子按到这个开关,电就会马上关掉。但是,另外一个笼子就没有这个开关,它就只能一直叫上半个小时。
连续一周,每天通电半小时之后,那个被关在有开关的笼子里的狗,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只要一通电,它就会立马按下那个开关。那另外一只狗呢?没办法,因为没有设置开关,只能等着被电上半个小时。
一个月后,他们把两只狗放了出来,并在地上铺了一张电网,然后还找来一只新狗,而这只新狗是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给三只狗通上电之后,你们猜结果会是怎样的?
首先,新狗第一个就跑掉了。那个找开关的狗呢?同样也会在找不到开关之后跑掉,因为它看到周围没有东西阻拦它。
唯一留下来在那里疼得直叫的,只有那个每天要被电半个小时的狗。为什么?因为之前的生活告诉它,被电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现在可以摆脱,它都认为自己不能摆脱。
这个现象就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那些有抑郁症的人群。
如果不正确处理这中消极的行为,将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一、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
每次在公司里分配工作的时候,下面总会出现两种声音:
有人回应说,“好的,我们有信心拿下这个项目。”
但另外一边却传出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这个任务也太重了吧,我们手上既没有其他组有经验,准客户的数量又少,还有......”
然后听完他们的抱怨之后,你仔细一看,结果又是上次那个小组的人。他们不止一次两次地在任务面前踌躇不前,在同事面前发牢骚。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属于习得性无助的那一类人。在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因此,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不要去接新任务。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的里面,重复地做着可确定性的工作就好了。
二、很难感受到幸福
习得性无助还会让我们的幸福状态大打折扣,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丧失了部分的幸福能力。
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可是,当我们在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身边总有那么一群人对你嗤之以鼻:
你和对象爱情长跑了五年,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却说,结婚干吗?你没听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你因为业绩突出,管理能力出众,被领导破格提拔。他们却说,当领导干吗?职位越高,责任越重,压力也就越大。
你只是想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他们却说,写得那么好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
我们满怀喜悦的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换来的却是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习得性无助让他们难以忘却之前生活的痛苦经历,当别人的快乐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出于习惯会用一贯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尽管他们内心可能向往着幸福。跟他们在一起待久了,会感觉到满满的负能量。久而久之,他们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三、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偏高
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整个人都是比较低沉的。他们对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向往,即使面对再美好的事物,他们也依然会用“极其挑剔”的眼光把它们拦在外面。
根据一项数据显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低压的生活状态,患上抑郁症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出40%以上。很多高危行业,由于压力过大,导致最终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末路的例子不在少数。
所以说,习得性无助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还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转变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呢?
02 3步摆脱习得性无助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控制,毫不夸张的说,将会让我们重获新生。
消除习得性无助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建立自信。同时要敢于尝试,做出实际行动,用行动来催促改变。最后,我们还要学会不断地和别人沟通,获得外在的正能量。
一、改变认知,建立自信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说,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悉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所以,我们会经常说到“阶级分化”这个概念。“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本质上都是认知的差别在拉开他们之间的差距。
认知水平高的人,他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各种先天的不足条件。比如资源匮乏,目标客户不精准等等。
认为这件事情可做,并考虑实际可行性的方法以达到目标是他们的第一考虑。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改变之前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做不到的想法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磨炼。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销售人员身上会经常用到的“自我激励法”。比如每天出发前对着镜子说“我能行”,或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做几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等。
一旦这些积极的信号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大脑的潜意识就会默默地发生变化,最终也会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有了自信做基础,认知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们就能攻破习得性无助的第一道防线。
二、做出行动,敢于踏出第一步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小人”,一个负责“冒进”,一个负责“保守”。
有时候,冒进的小人跳了起来,预示着我们终于愿意迈出一小步了。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保守”的小人立马又把它给按回去了。
到傍晚的时候,我差不多已经写了2/3的内容,本想把整篇内容给写完,顺势把答应陪爱人看电影的事情给“糊弄”过去。但没想到的是,爱人还是技高一筹,果断地就买好了电影票。于是,我不得不放下键盘去看电影。
在去看电影的路上,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这次可以这么顺利的过来看电影?
因为之前的我是一个典型的“完成主义者”,不完成工作就出来玩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爱人这次迅速的买票行为,却让我打破了这个“底线”。果然,我们真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自己没有动起来。
迈出了第一步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生活也是可以按下暂停键的。暂停过后,我更加充满了能量,后面的写作思路反而更加清晰了。
三、多和他人沟通
习得性无助的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太愿意和他人进行正面沟通,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沟通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就像他们否定其他事情一样。
其实,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把自己“抛”出去。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痛苦的阶段,别人也许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他们会很愿意告诉你关于他们的故事,并且以过来人的身份教你如何去正确的处理。
还记得那个刷爆朋友圈的短片《有人偷偷爱着你》吗?里面有一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
当姑娘急着找动脉自尽的时候,一群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却不断地给她发来鼓励打气的留言,让这个看似冷漠的社会又有了一缕阳光。就像短片里说的那样,这个世界或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敞开心扉,你会迎接到暖暖的阳光。
当我们因为习得性无助而感到迷茫和痛苦时,那其实也正是我们改变的开始。我们不能一味地沉迷于无助的感觉,而要学着去改变认知,从心底里呐喊“我一定能行!”。同时,立即行动起来,和不同的人去交流,不能像那个实验里面被电到麻木的狗一样“任人宰割”。
当习得性无助被彻底改变的那一刻,生活也将重新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