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主持央视天气预报近30年,却是个兼职的“临时工”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1-17 04:07:34

初识中央气象台

宋英杰从气象学院毕业后,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中央气象台,那个年代的气象台并没有今天这么多的自动化设备和高精度的卫星图像,更多是依靠人工计算和观察。他一进气象台,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摆满仪器的工作台,许多同事正低头紧张地忙碌着。

早上八点的值班室里,预报员们就开始接收全国各地发来的气象信息,报表、图表堆满了桌子。作为新人,宋英杰的任务之一是将这些数据按标准格式整理好,然后交给经验丰富的同事们分析。那时没有计算机模型,气象预报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图表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预报的关键步骤是气象图的绘制与分析。每当接到最新的数据,宋英杰就要和同事们一起在大图表上描点、连线,绘制出全国的气温、气压等变化情况。他站在一张大图前,手里拿着铅笔和尺子,根据表格上的数据一个点一个点地标记出来,然后再用直尺连成线条。

完成了分析,宋英杰还会参与预报稿的校对和审定工作。预报稿需要通俗易懂,同时也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因此每个词语的选择都要仔细斟酌。宋英杰负责的内容经常需要和多方对照核对。他一边对比数据,一边在预报稿上用红笔修改错漏的地方,确保最终呈现给公众的信息准确无误。

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宋英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从初学者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气象预报员。

“气象先生”的意外机遇

随着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试验卫星的发射成功,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升,这使得天气预报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依赖准确的气象信息。中央气象台抓住这个契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希望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介,将复杂的气象科研成果直接呈现给广大观众。

一次文娱活动中,宋英杰也参与其中,活动内容是表演节目和即兴朗诵。他站在台上,举手投足间显得十分自然。宋英杰的普通话不仅标准,声音还清晰响亮,语速把握得恰到好处,似乎有种专业主持人的风范。坐在台下的气象台领导们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纷纷对他的表现点头称赞。

活动结束后,气象台的一位领导找到宋英杰,随口一提:“小宋,你普通话讲得真标准,台风也好,不比那些电视主持人差。”宋英杰微笑着回应,对领导的夸奖表示感谢。几天后,气象台领导们又开会讨论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人选时,宋英杰那天在活动上的表现被再次提起,“小宋形象好、声音也好,要不让他试试?”其他人纷纷附和。

很快,领导亲自找到宋英杰,直接向他提出了这个邀请:“小宋,你的普通话不错,长得也挺上镜,我们打算让你主持天气预报节目,你觉得怎么样?”宋英杰有些意外,但很快表示愿意尝试。不过他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能将录制安排在下班后的时间,因为主持对他来说是兼职,他并不想影响自己在气象台的主要工作。

领导们欣然同意了宋英杰的要求,随即向电视台那边打招呼,协调录制时间。经过一些准备和培训后,宋英杰正式走上了电视天气预报的主持岗位。

电视屏幕前的新挑战

尽管宋英杰一开始将电视主持当成“临时工”的兼职工作,但每次站上那个熟悉的演播室,他都毫不懈怠。早期的天气预报节目条件简陋,演播室里既没有提词器,也没有后台自动提示系统。他不得不在录制前将当日的所有播报内容反复背诵下来,生怕在镜头前出现任何差错。

每次播报前,宋英杰都会拿到一份当天的气象稿,他先快速浏览一遍内容,再一段段反复记忆。稿子内容不仅涉及到全国各地的天气状况,还包含一些复杂的气象术语和预报时段。这些信息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背熟,宋英杰就在录制间隙一遍遍默念,直到完全烂熟于心。

电视台对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控制要求十分严格,每次播报的时间误差不能超过3秒钟。也就是说,他要精准把控每一个句子的长短,甚至连每一个停顿都要心里有数,确保既能准确播报,又不超时或少时。若超出时间范围,他便要接受罚款。

为了保持节目的稳定性和流畅性,他还练就了许多应变技巧。万一在播报时遇到数据不准确或临时调整内容,他能及时调整口播内容,用更贴近观众的语言快速化解,尽量不让观众察觉到任何突发的意外。

亲民化的气象表达

宋英杰在多年主持生涯中,逐渐意识到天气预报的核心,不仅在于数据的准确,更在于让普通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能够真正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电视前的观众来自各行各业,有些人或许根本没接触过专业的气象术语,

一次,宋英杰接到一份气象稿,提到“云贵准静止锋”,这是一个气象专业词汇,意味着冷空气和暖空气在云贵一带形成对峙状态。宋英杰为了让大家听得明白,将其改成了更加形象的说法:“今天暖空气还硬撑着,明天实在撑不住了,向西败退,所以昆明的温度会从22度骤降到8度。”他用一个“硬撑”来描绘暖空气的状态,播出后,很多观众都对这一段生动的描述印象深刻。

除了天气系统的讲解,宋英杰还将冷锋、暖锋的概念通俗化。在他看来,冷空气南下,就像北方来了一支强劲的冷风“部队”,而暖空气则是南方的“守护者”,两者在某一片区域“交战”,结果就会导致温度的突然变化。他将这些抽象的气象术语描述成一场场冷暖空气的“拉锯战”或“对峙”,用形象化的语言让观众感受到天气变化的具体过程。每当这种“交战”发生在某一城市时,他会在节目中提醒观众们出门时多添件衣服或注意降温。

一次,他需要说明华北地区将会有持续降雨,这种天气情况会带来降温和湿滑的路面。按照气象稿的标准术语,这属于“冷涡影响,导致的持续性降水”,但宋英杰在直播时用了“北边的冷空气像是在泼水,从今天开始大家可能会接连几天被冷雨‘浇头’”。

在面对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播报中,宋英杰同样注重生动、准确地传达风险。一次台风登陆福建,他在稿子里看到“台风风速120公里/小时”,宋英杰知道,直接报出“120公里/小时”很多观众并不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他便换了种说法:“这个台风的风力相当于每秒钟能吹倒一棵树。”这样一来,观众对台风的威力有了切身的认知,也能更清楚台风期间出行的危险性。

天气预报中气温变化的描述,也让宋英杰煞费苦心。比如“冷空气带来气温骤降”这样的标准说法,他会改成:“今天早上还是暖暖的,大家可能穿着薄外套就出门了,下午冷空气一来,恐怕会有点顶不住,这时候一条围巾和厚外套就显得很有用了。”又如在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的情况下,气象稿中提到“日照增强导致高温”,他会解释成:“太阳火力全开,温度一路往上爬,大家出门前记得多喝水、防晒,小心别被晒伤。”

宋英杰在播报中始终用这些朴实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他的节目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论是城市的白领,还是乡村的老农,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听他用浅显生动的话语讲解第二天的天气变化。

深耕气象,传承节气文化

宋英杰在主持天气预报的三十年间,从未放下对气象学的钻研,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他白天在演播室播报天气,为观众解读最新的气象变化,晚上则埋头于古籍和资料中,寻找二十四节气的渊源、演变以及与气象的关系。

经过多年积累,宋英杰最终将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史》。通过这本书,许多年轻人开始了解和重视节气的文化内涵,而长辈们则重新找回了儿时对节气的记忆。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描述和实地观察,使得即便对气象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著名学者马未都读完《二十四节气史》后,也对宋英杰的成就大加赞赏。他公开评价说:“最让人感动的不是他笔下的知识,而是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关爱之情。”

如今,宋英杰已年过五旬,58岁的他依旧坚持在天气预报的岗位上。他的两个孩子也慢慢长大了,已经开始上小学。每当孩子们问起“立春为什么是春天的开始”或“冬至是不是最冷的一天”这样的问题,宋英杰便会耐心地用他研究节气时总结出的通俗解释,给孩子们讲解节气背后的故事。

参考资料:[1]耿国彪.宋英杰 在气象中寻找人生的幸福指数[J].绿色中国,2008(11):30-33

0 阅读:2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