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居高位,享受着万众瞩目,荣耀加身,她却远离尘嚣,在乡村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默默无闻。

他们原本是夫妻,但命运让他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如此不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信源:印度新总理莫迪:夫妻结婚45年只相处3个月2014-05-21 中国网

那时的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的乡村,童婚习俗依然流行,在这片土地上,两个孩子的人生从此有了交集。
一个是年幼的莫迪,才三岁,另一个是住在附近村庄的贾苏达本,而他们的父母按照古老的习俗,为他们定下了娃娃亲。

那时,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们的终身伴侣,全凭长辈做主,他们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也无权反对。

贾苏达的命运和无数印度女孩一样,很早就被安排妥当,等待着既定的婚礼。
时间过得真快,莫迪和贾苏达本都已经长大成人,1967年,17岁的莫迪心里早就有了一颗对政治充满热情的种子,他想改变国家的状况。

对他来说,结婚是一种束缚,会阻碍他追求理想,贾苏达本则是一个典型的印度农村女孩,她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法,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而且她对莫迪抱有少女的爱意和期盼。

她不清楚,这桩婚姻未来会让她经历什么,按照当地的习惯,两家为他们举办了订婚仪式。
莫迪见到了将来的妻子贾苏达本,但是他们没有深入交谈,这次见面更像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流程。

完成仪式后没过多久,莫迪便离开了家乡,决心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其说这是为了摆脱包办婚姻,不如说是为了追逐他更宏大的理想。
他前往112公里外的艾哈迈达巴德,在那里他叔叔经营着一家餐馆,莫迪便在那里开始工作,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一年后,17岁的贾苏达本离开了学校,在父母的安排下,她与18岁的莫迪成婚。

婚礼遵循了印度传统习俗,贾苏达本身着鲜艳的纱丽,佩戴着金色的首饰,脸上充满了喜悦。
可是,结婚当晚,莫迪说的一些话让她感到心凉,原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消失了,莫迪明确表示,他无法像普通夫妻那样与贾苏达本共同生活,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

他解释说,他的人生目标是实现他心中的“印度梦”,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从小就加入了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要求成员保持单身,并全身心投入到政治事业中,这对贾苏达本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她难以接受丈夫的决定,却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

当时的印度,女性地位不高,婚姻大事往往由父母决定,她们很难改变既定的命运,而贾苏达本得知自己的婚事后,内心充满震惊、失落和茫然,但最终还是选择顺从。

莫迪在那段日子里,虽然感情上并不全然投入婚姻,却仍然鼓励贾苏达本努力学习,他认为教育非常重要,经常对贾苏达本说:“你应该继续接受教育”。
在他看来,知识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即使两人最终无法长相厮守,贾苏达本也应该通过学习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在莫迪的劝说和支持下,贾苏达本搬回了父母家,开始重新学习,她拿起了书本,决心再次接受教育。

这对于贾苏达本来说确实不容易,因为她底子薄,学习对她来说困难重重,繁重的学业负担让她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莫迪对她的期盼,她就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与此同时,莫迪在政治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艾哈迈达巴德市,他兢兢业业地在叔叔的餐馆里当出纳,工作一丝不苟,获得了认可。
为了贴补家用,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在餐馆附近支起茶摊,而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毅力,也让他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后来,莫迪的生活迎来转机,他结识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库斯,由于彼此想法一致,两人很快成了朋友。

在库斯的推荐和介绍下,莫迪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由此踏入了政界,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1972年,贾苏达本历经努力,终于拿到了中学毕业证,接着又完成了教师培训课程,顺利取得教师资格。

她兴奋地回到莫迪的家,渴望与丈夫分享这份成就,期待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但是,房子里空无一人,莫迪已经离开了,留给她的只有这令人震惊的事实。
她终于明白,在她埋头苦读、奋力拼搏之时,莫迪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庭,投身到他所向往的政治事业中去了。

后来的几十年,莫迪在政治上越走越顺,他最早在国民志愿服务团做宣传,后来成了人民党的关键人物,再后来当上了古吉拉特邦的最高领导,最后当上了印度总理。

他给人的印象是做事效率高、很有决断力、而且很干净,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喜爱。
而贾苏达本则当了一名乡村老师,默默无闻地工作,日子过得比较清苦,也比较孤单。

她从没跟外人说过自己和莫迪的夫妻关系,也没诉苦抱怨过命运待她不公,她一直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莫迪的政治道路。

在2014年竞选印度总理期间,莫迪才第一次公开承认自己结了婚,贾苏达本这个名字也第一次被大众所知晓。
这姗姗来迟的承认并没有给贾苏达本带来期待中的快乐,反而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媒体的蜂拥而至,政府提供的安全保护,都让她觉得不自在、很困扰。

莫迪和贾苏达本的婚姻,是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生活深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决定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在追求个人抱负和国家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同样重视家庭责任和个人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