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古便享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美誉,其自然风光别具一格,人文历史底蕴深厚。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作为铜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以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的视角,深度挖掘铜仁市丰富的文化旅游内涵,定期发布铜仁市有关人文地理的概说,为公众深刻感受这片土地上所蕴藏的独特文化魅力,汲取可贵的精神食粮提供独家视点。本期,研究院将为您详细介绍铜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寨英滚龙。
寨英滚龙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3年,寨英镇因其独特的滚龙文化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滚龙);2007年,寨英滚龙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滚龙文化艺术节在寨英古镇拉开帷幕,向世界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2021年,寨英滚龙成为贵州唯一上榜“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的民间艺术,也是贵州首次获得该殊荣。
周永富/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酷爱龙,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华夏民族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而寨英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在明朝以前就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
相传明朝建立之初,明太子朱桢奉旨到武陵山区开疆拓土,行到寨英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此后,驻军家属、商客纷纷寻来,寨英很快发展成梵净山区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客商带来的辰河戏、阳戏、川剧与当地人自编自跳的茶灯相互融合,演变成如今绚丽多彩的寨英花灯,中原龙文化与当地龙文化完美结合,逐步形成了集纺织、刺绣、舞蹈、特技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滚龙文化。
(一)扎龙
寨英滚龙全长36米,共分为十七节,龙身以九指粗的竹篾相捆接成,龙头则用较粗的竹子扭曲成立体框架,再用事先绘画好的白绸进行覆盖即可,将龙头、龙身、龙尾相接便可得到一条完整的龙,最后在龙身上点上油捻,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真龙,栩栩如生。
随着时代的演变,寨英“滚龙”的编扎艺术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创新,由最初的油捻方式转换为低电压照明,再用小彩灯安装在龙身上,以电动机作为动力,这样能使龙的嘴巴自动闭合,眼睛生动的眨动。在白天舞动时,人们可以看清绘画在“滚龙”身上的各种图案与色彩艺术的对比;在晚上舞动时,整条龙玲珑剔透,绚丽多彩,犹如飞舞的彩虹,极为壮观。
(二)祭龙
每次在进行“滚龙”活动前,都要选定黄道吉日举行祭龙仪式。祭龙仪式在寺庙的前大殿举行,设置香案,摆放祭品,祭师头戴冠帽,身披法衣,手拿响刀,脚踩九宫,口念福词,时不时吹响手中的牛角号,以此为当地百姓进行祈福。
祭龙仪式是祈福消灾的象征,也是当地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人们对于龙神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三)舞龙
寨英“滚龙”的传统招式很多,并且变化莫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招式虽已流失,但还是有很多的传统招式流传至今,例如“祥龙出洞”“玉龙闹春”“卧龙猛醒”“游龙戏水”“滚龙奔海”等等。比如“玉龙闹春”就需要滚龙与黄龙共同出演,两龙互相倾慕,相互打闹,融为一体,两条龙嘴对嘴时龙身丝毫未动,但龙尾却悠悠自得地进行摆动。
曹经建/摄
(四)送龙
在“滚龙”活动结束时,镇中便会举行最后送龙神的仪式,送龙也叫化龙。即把滚龙和从每家每户收来的乡纸、五谷杂粮一起烧掉。送龙和祭龙一样,需要选一个良辰吉日,一般都在正月十七之前。人们将此次的滚龙送至镇上的河边,由祭师举行祭祀,请神龙保佑镇中百姓来年人寿年丰,天平地安,最后将滚龙用火焚烧,至此整个滚龙活动结束。
寨英的“滚龙”艺术是一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独特文化遗产,它扎根于寨英镇,并逐渐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尽管现代社会的变迁使得许多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寨英的“滚龙”艺术却得到了持续传承。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寨英的“滚龙”文化,寨英镇在学校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学生们将有机会在校园中亲身参与“滚龙”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为寨英“滚龙”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滚龙”走进校园,不仅是一场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时代的对话。舞动“滚龙”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切眷恋,它在舞动中不仅传递着悠久的历史记忆,更是对家园、对民族传统的一种心灵的呼唤。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本市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铜仁、来到铜仁,体验这里的美食美景与魅力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院将持续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定期推介更多铜仁的特色民俗,并期待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共同书写非遗文化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