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国家都有核武器,例如核武器像枪支一样在国家范围内普及,并不会带来全世界的和平,战争依旧会存在,而且打得比二战前期还要频繁。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核武器威力和威慑力的问题,而是战争的本质。
二战期间,在日本广岛造成14.6万人死亡的原子弹释放的能量约等于1.5万吨TNT烈性炸药。
而现在的核弹头释放的能量可以超过100万吨当量,在核爆炸的直接影响区,几乎没有人能幸存下来。
虽然目前的核武器威力已经极其强大,但是在战场上使用核武器还依旧是一个不可以排除的选项。而当核武器普及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在战场上军事推演的一个常规量。
在这里W君先提到一本书——《联合作战计算》,这是我军大部分作战参谋都会读的一本军事专业书籍,也特别建议大家找来读一读。
之所以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理论是真正的以量化的角度来看待战争行为。对作战能力的分析、作战结果的评估、对作战后果的影响以及在作战中的准备、实施、谋划都以数字化基础进行展开。看了这本书之后你对战争的残忍性认识+10倍,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可以+100倍。所以还是强烈安利的。归根结底你会发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并不是意气用事,而是风险、机会、成本、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结果。
如果放在咱们假设的“每个国家都有核武器”的状态下,你会发现依靠核武器迅速地取得战术优势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这是核武器特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在衡量了攻击(制定进攻方案)和损失(制定防御方案)之后,作战参谋们都会更倾向于将战术核武器纳入作战物料清单中。
这时候就是开战的决心了,一个国家挑起一场战争的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政治因素,而是对自己的军事实力的信心。在发起一场战争的时候决策层首先要判断一场战争是不是可以打赢,明知会取得失败的作战结果而发起一场必败的战争……那决策层是一群憨憨吗?在人类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吧?
当然了,很多战争的发起者在一开始启动战争进程的时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这只是决策层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周边态势的错误估计。但W君敢保证的是,在启动战争的时候这群人对战争的结果都是乐观的。
核武器普及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我方使用100枚核弹可以抹除敌方所有的军事力量”,我们有100枚核弹吗?有!干丫的!这种心态一定会促使很多不负责任的小国和不成熟的政府批准战争的启动。其实世界上真正有战争谋略和底蕴的大国板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更多的国家都是那种机会主义的不负责的政府。在巨大的军事优势诱惑下难免做出误判和错误的决定。这种事情相当危险,特别容易引发哪些不必要发生的战争。
缘来缘去
核武器还是越少人掌握越好,因为掌握的人多了,不乏有人一冲动就完了
皓月之明
印巴还不是打得死去活来,有和敢不敢用也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