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9日上午,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主任项剑云,正拿着一根钢钎用力地撬着一具棺盖。
结果,他刚撬开一个大约五公分的缝隙,就看到一截像莲藕一样的白色物体飘浮在棺内的水面上。
项剑云觉得好奇,就伸手摸了摸,手感非常光滑,难道莲藕能在水中保存千年不朽?
项剑云正为这一发现感到诧异,忽然一个同事大喊起来:“这是腿!”
项剑云仔细一瞧,果然如此!他吓得赶紧把棺椁盖了起来,可慢慢的,他回过神来,难不成这棺材里是第二个“辛追夫人”?
一想到有这个可能,项剑云赶紧找来了馆长周锦屏,整个博物馆的人谁也没料到,两天前的一个意外发现,竟能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一、发现古墓
2002年7月7日下午2点,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十几个工人正顶着烈日在修一条通往石棚山的马路。
据说,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曾登临石棚山赋诗,当地政府为了将此地开发成旅游景区,这才耗资修建了这条“花园路”。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工人们日夜轮班谁都不敢耽误,就在这时,负责开挖掘机的姜师傅,突然感觉铲斗往下挖的时候有些吃力。
他以为是挖到了石头,谁知把铲斗抓起来一看,竟是一具长方形的棺材!姜师傅吓得赶紧报了警。
由于2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这块地区发现过东海郡太守西郭宝的墓葬,所以,接到报案后,警方也通知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根据棺材金丝楠木的材质和竖穴土坑的埋葬方式来看,考古人员初步判定这是一座等级较高的西汉中晚期墓葬。
经过一番抢救性发掘,整座墓葬的真容终于呈现在人们眼前。
原来,这座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共有一大一小两个椁室。
大的椁室里有三口棺材,考古人员分别将其编为1、2、3号棺,其中3号棺就是被姜师傅挖出来的那具。
小的椁室里只有1具4号棺,考虑到3号棺是被挖掘机挖出来的,内部“损毁”可能比较严重,考古人员就先清理了1、2、4号棺。
经过仔细清理,考古人员发现棺内分别埋葬着一男两女,其中男性的年龄比女性要大。
除此之外,在男性棺木里还发现了一枚配有玉饰的铁剑、一枚锈迹斑斑的印章和大量文字清晰的木牍等文物。
眼看天色渐晚,现场围观群众较多,考古人员考虑到3号棺留在工地上不安全,就决定把它整体带回连云港市博物馆。
9日上午,按照工作计划,考古人员准备对3号棺进行清理,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馆长周锦屏震惊之余,赶紧忙碌了起来,如果棺内真有不腐女尸的话,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妥善保存!
由于之前没有保存古尸的合适容器,周锦屏只得让工作人员用钢管和塑料布,搭成一个长方形的临时水池,然后往里注满了防腐的福尔马林溶液。
一切准备就绪后,9日下午五点,工作人员完全打开了3号棺的棺盖,就在棺盖揭开的那一刹那,一声叹息从棺内传来,考古人员吓得一阵腿软,但很快,好奇心战胜了恐惧,大家都围了过来,只见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正静静地躺在棺中。
每个人的内心都很激动,要知道,这可是我国第一次在长江以北发现汉代湿尸!
虽然之前也发现了两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尸,不过出土地一个在湖南长沙,一个在湖北荆州,都是在长江以南。
经过测量,女尸身长1.58米,体重25.5公斤,黑色头发里还夹杂着些许白发,所以考古人员推测,她去世的时候,年龄应该在40岁左右。
有细心的工作人员还发现,女尸的脚底纹路清晰可见,这说明她生前生活富足,从未从事过体力劳动,故而保养的极好。
她是谁呢?生前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为了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考古人员开始清理墓中她的陪葬品。
她的陪葬品比1、2、4号棺都丰富,不仅有漆盒、铜镜、木梳等女性梳妆用品,还有一顶样式精美的假发套。
其中最珍贵的、最能说明墓主人身份的,是一枚边长1.3厘米的正方形龟钮青铜印,印章顶部带着皮绶,底部刻着“凌氏惠平”四个字,这应该就是墓主人的名字了。
这枚印章除了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外,还昭示着她的身份非同一般。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官仪》上有明确记载:
“诸侯王,黄金玺,橐(tuó)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
秦汉时期,官印上的钮制,是区别上下官阶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汉官仪》上的记载,“龟钮印章”可不是普通人能用的,必须年俸禄达到2000石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
而汉代一个县令的年俸只有800石,年俸2000石起码相当于太守的级别。
难道凌惠平生前的地位比太守还要高?
考古学者对此做了两点猜测:
第一种,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和先例,比如吕后的妹妹吕媭被封为“临光侯”,女相士许负被封为“雌亭侯”,凌惠平生前可能也是一名被朝廷封侯的女子。
第二种,凌惠平的这枚印章虽然采用了官印的印制,实际上却是她自己的私印,她之所以敢用龟钮铜印,一方面因为她娘家“凌”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她夫家的地位也不低。
何以见得呢?
考古人员在清理男主人的墓葬时,也发现了一枚正方形的龟钮青铜印,这枚铜印在体积上比凌惠平那枚还要大,只不过由于锈迹太严重,上面的刻字已经无法辨识。
但考古人员在其棺盖上发现了隶书“东公”二字,而且从其墓中出土的木牍来看,“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给他送过名谒。
名谒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贺卡,在当时,只有下级才会给上级送名谒,虽然我们不知道“东公”姓甚名谁,但起码我们可以知道,男主人的地位至少应在太守以上。
凌惠平作为他的妻子,有资格使用龟纽铜印自然也就能理解了。
由于凌惠平的颅骨保存的比较完好,2002年12月,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对她的头像进行了复原,由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凌惠平生前的模样。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凌惠平鹅蛋脸柳叶眉樱桃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即使放在今天,她也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
容貌出挑、出身显赫、嫁入高门,作为妥妥的权贵阶层,凌惠平为什么会在40岁左右就去世呢?
在对她的尸身进行检查的时候,考古人员竟发现她手腕处有被捆绑的痕迹,而且,她的右下腹部有一条五厘米长的口子,而且她的面部表情非常狰狞,好像生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难道凌惠平是死于非命?
与她埋在同一座墓葬中的其他三人,历经千年要么仅存零星遗骨,要么干脆尸骨无存,她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三、女尸为何千年不腐?
带着种种疑问,考古人员开始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检测。
根据马王堆汉墓的经验,辛追夫人之所以能在千年后依然保存完好,一是因为她的棺木外面放置了1万多斤的木炭和厚厚的白膏泥层,阻断了外界空气和水的进入,二是因为她的棺内有大量酸性的棺液,这种酸性液体可以防止滋生细菌,这些都有利于古尸的保存。
可凌惠平的墓葬与辛追夫人的相比,显得非常简陋,她的椁板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白膏泥,而且并无木炭,难道是她墓中满满的棺液起了作用?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化验分析,凌惠平墓中的棺液pH值为7.55,呈弱碱性,与长沙马王堆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这种碱性液体不仅不能阻止细菌的滋生,反而还容易滋生细菌。
在这样的环境下,凌惠平还能千年不腐,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为了解开疑惑,2003年6月7日,考古专家和医学工作者决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凌惠平的尸体进行解剖揭秘。
著名古尸研究专家徐永庆一想起当时的场景就激动不已:
“真是奇迹!她的内脏器官竟都在原来的位置上,心、胃、肝、肠都能辨清……脑组织虽然萎缩了二十分之一,可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可见,三叉神经保存得也非常好!”
凌惠平的嘴巴里还有保存完好的28颗牙齿,只不过牙齿的磨损程度要比现代人大一些,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汉代的食物大多比较粗硬才导致的。
最后专家拔了她的两颗牙齿用以提取DNA,可惜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凌惠平的DNA并未成功提取出来。
经过这次解剖,专家们发现凌惠平生前并未遭受致命疾病的折磨。
那她的死因和腹部的外伤怎么解释呢?
在对凌惠平的尸体进行X光检测时,专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她的双腿粗细不均,左脚明显外翻。
据此,专家给出了解释:“凌惠平生前可能得过脑血栓,导致行动不便,腿脚也因此产生了病变……她腹部的外伤和手腕处的勒痕,都是死后才造成的。”
根据专家的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副场景: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40岁左右的凌惠平因为突发心脑血管等疾病,陷入了昏迷,几天几夜都没有进食。
在她死后,下人们用当时流行的防腐措施,用丝织物把她捆绑了起来,并放进了用整棵楠木做成的棺材里。
经过上千年的变化,她身上的丝织物早已腐化,却一直保存着下葬时的姿势。
之后,她体内残留的细菌开始繁殖,产生的气体使肠道不断膨胀,最后在右下腹部阑尾处爆炸,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口”。
当棺內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细菌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再加上地下水的渗入,使它彻底与空气隔绝,这才让这具千年古尸保存至今。
而开棺时,女尸发出的“叹气”声,其实是女尸的肺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重新灌入了空气,而空气通过呼吸道时又带动了声带振动,这才发出了声音。
当然,更多有关凌惠平的疑问和不腐之谜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继续挖掘。
比如,凌惠平和夫君“东公”身份高贵,可为什么他们的墓室如此简陋,连陪葬品与其他权贵相比,也显得很少呢?
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主任项剑云在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
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以致凌惠平和东公被匆忙下葬?
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来解答。
进入21 世纪之后,专家们依托“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已形成了独特的湿尸类文物保护技术和模式。
如今,这具千年古尸被放进了特制的双层棺中,作为港城悠久历史的一张重要名片,正为来往旅客们,无声讲述着千年前那段神秘的历史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