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圈出了件特有意思的事,一个叫庞麦郎的歌手在上海开演唱会,四百张票全卖光了。要知道半个月前他在贵阳演出,台下只坐了九个观众,那场面冷清得都能听见隔壁街卖烤串的吆喝声。可你猜怎么着?第二天刀郎在武汉开唱,五万多人的场子票一秒钟就抢光,网上还有五十五万人等着买票呢。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活脱脱就像菜市场里有人摆摊卖钻石,旁边还有人抢着买大白菜,看得人直挠头。先说庞麦郎这个人吧,十年前他那首《我的滑板鞋》火得邪乎,满大街都是“摩擦摩擦”。那时候我在老家县城打工,手机铃声要是不设成这个,工友都嫌你土。后来听说这小子非说自己是台湾来的90后,结果被扒出来是84年陕西人,这事当年在厂里食堂都能聊上三天。要说他那歌,有人听着哭有人说像念经,我们车间主任老李头就常说:“这娃唱的不是歌,是咱们打工仔的苦日子。”可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在婚庆场子唱歌都没人理的歌手,突然又能把上海场的票卖光?我特意问了我家闺女,她说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流行“考古”,年轻人就爱看这种过气明星翻红的戏码。说实在的,四百张票里有多少是真歌迷?我估摸着得有半数是去看热闹的,就像去年我们村口来了个马戏团,说是能看老虎钻火圈,结果去了发现是只染了色的土狗。
刀郎这事儿就更神了。去年他那首《罗刹海市》出来的时候,我正跟着包工头在城里搞装修。工地上四十来岁的老哥们,个个手机里单曲循环这歌。有个瓦匠师傅老张,小学都没毕业,硬是把歌词里的什么“苟苟营”“叉杆”讲得头头是道,还说这歌是帮咱们老百姓骂那些装模作样的城里人。要我说啊,刀郎这招真是绝了,愣是把流行歌曲整成了全民猜谜游戏。现在刀郎开演唱会,听说好多年轻人抢票是为了带爹妈去看。这话我信,上个月我儿子就问我:“爸,要不要给你抢张刀郎的票?”我说你省点钱吧,结果这小子真抢了两张,说是要带我见见世面。到了现场你猜怎么着?满场都是跟我差不多岁数的大叔大妈,荧光棒挥得比广场舞还整齐。前排有个大姐激动得直抹眼泪,说这是她二十年追星梦圆了。
要说这两人的演唱会卖票,活脱脱就是照妖镜,照出了现在娱乐圈的怪现状。庞麦郎那边四百张票,说没就没了,可你要问这些买票的人,十个里有八个说不出他除了滑板鞋还有什么歌。刀郎这边倒是实打实的火爆,前两天我去理发店,听见老板娘跟人炫耀抢到了内场票,那架势比中了彩票还嘚瑟。这事让我想起老家镇上的集市,前些年流行过一阵子卖“古董”,有人花大价钱买个破碗,转手能赚好几倍。现在这些演唱会门票,跟那些破碗倒有几分像——你说它值钱吧,确实有人抢破头;你说它不值吧,过两年可能就没人要了。刀郎这情况不太一样,他那批老歌迷现在正是手里有点闲钱的时候,给孩子买完学区房,总得找点地方花钱不是?
说到这儿我倒想起来,去年我们村拆迁,不少老邻居搬进了楼房。有天下楼倒垃圾,听见三楼老王家在放《2002年的第一场雪》,声音大得整栋楼都听得见。要搁二十年前,这得被骂扰民,现在倒好,楼上楼下都跟着哼。所以说啊,这波中年人的怀旧潮,指不定能掀起多大风浪呢。话说回来,庞麦郎这次能翻身,全靠网友看热闹不嫌事大。我闺女说现在网上流行什么“反向追星”,越是过气的明星越有人捧场。要我说这就是吃饱了撑的,就像我们村头王老汉,种地不好好种,非要去养什么孔雀,结果全让黄鼠狼叼走了。这些年轻人现在捧庞麦郎,跟王老汉养孔雀有啥区别?
最后说个真事。上周末我去参加老同学聚会,饭桌上有个在县城开KTV的老赵。他说现在最火的包厢曲目,刀郎的老歌能占前十里的六个。有回来了帮小年轻,非要唱《我的滑板鞋》,结果唱到一半切了刀郎的歌,两拨人差点打起来。要我说啊,这年头连唱歌都能唱出代沟来,咱们这些中年人,总算也能在年轻人面前硬气一回了。各位看官,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爷青回”的事儿?或者您也抢过刀郎的演唱会票?欢迎在底下留言唠唠。顺便问一句,要是庞麦郎和刀郎同时在您老家开唱,您会掏钱看谁的场子?我敢打赌,选庞麦郎的八成是去看笑话的,选刀郎的保准能跟着从头唱到尾。不信您试试,看完演唱会嗓子哑了可别怪我没提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