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懂《老子》(四)
——我的读书笔记
杨玉鼎(邯郸)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
我的理解:政令要利于社会和谐,而不应激化社会矛盾
名利是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当权者不推崇所谓“贤达”,民众就不会争逐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货物,民众中就不会产生盗贼:不炫耀那些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民众的心思就不会被诱惑而迷乱。所以,圣人(指通晓和遵循大道的当权者)治理天下的措施就是返朴归真: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一方面弱化民众争名夺利的志趣,另一方面促使民众注意强健自己的体魄。要坚持在民众中摒除那些追逐名利的“学问”和欲望。使那些自作聪明的奸滑之徒不敢妄为。当权者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政令时时处处有益于社会的和谐,而不是激化社会矛盾,则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的理解:大道的抽象性和无限性
大道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它像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在里面产生和发展变化,却又永远不会满盈。它似创生万物的深渊或幽谷,是万物之本源。当我们心观大道,虽然如同我们仰望晴空那样,通透清澈直至高远,看不到任何东西,但还是觉得它的确真实地存在着,因为万物都因有它而生生不息。我不知道它是由什么生成的,因为使万物产生形象的那个天帝生成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我的理解:规律旳客观性
荀子《天论》中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都依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具有客观性,所以,天地对待万物,都如同对待用于祭祀草扎的小狗一样,不干预它们的发展变化,也无所谓仁爱;圣人不多事,遵循自然规律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言仁,不争仁,无欲无求;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用于祭祀草扎的小狗一样,无嫌无爱,任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天地之间,没有谁来导演,自循本身的规律,就如同风琴能生成美妙的音乐一样,虽然中间虚空,但从不会穷竭,不停地运动,生生不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来。
待人处事,不能只靠听别人说些什么作决定,因为听的越多,困惑也越多,也就越没了主意。古人的话和书上写的话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那是古人和写书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情势下对待他们所面对的事物所形成的认识,因此,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所处的情势下自己所面对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守定了规律这个“中”,如何作决定,自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的理解:大道是万物之本源
永恒的大道啊,如虚旷博大的幽谷,肥沃温润,生机勃勃,变化无穷;若把它比作玄奥的母体,那么这个母体的产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了。对于这个天地万物之母,人们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或不在意它的存在,但它实实在在永衡地存在着,永续不停地履行着生成天地万物的使命,没有疲倦地发挥着推动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作用。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的理解:天地无私,圣人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故而能长久地生存。圣人处处谦虚谨慎,遇名利退于人后,遇危难冲在人前,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敬而成为领导者,受大家的爱戴和保护而得以长久。这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吗?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事业、实现他们的理想。因为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理想本就是为民众谋幸福。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的理解:以水喻道
最优秀的品格应像水的品格那样。水,总是有利于万物且柔顺不争,总是汇积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而平平静静,所以水的品格就近于大道:避高趋下,居于与人无争之善地;心胸博大、幽深,包容万物如渊;以不同状态、不同形式满足万物之需求,用之不匮,施不求报,仁泽天下;与圆必旋,与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谓善信;水从高山流至大海,削凸填凹,平准高低,一路涤荡污秽,但又污之不垢,洁而自全,谓善治;刺之不伤,斩之不断,能蒸腾上天,能渗透入地,动则有威,强而无敌,有浮舟之益,有驱动之力,滴水穿石,以柔克刚,谓善能;冬凝春融,涸盈有节,谓善时。
人们唯有学习水之不争的美德,才不会因过失、怨咎而产生灾难。
然而,这一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说给当权者听的治国之道,希望当权者在治理国家时能学习水的品格:
“居善地”,当政者要把自己摆在人民之下,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的利益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受灾难、屈辱和牺牲。
“心善渊”,胸怀宽广,包容一切,高瞻远瞩,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开辟发展之路。
“与善仁”,对人民有仁爱之心,如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祥,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努力工作。
“言善信”,言必信,行必果。政令严谨、严肃,必行又可行,有布置,有检查,有结果。
“政善治”,施政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政令要有科学依据,符合国情、民情,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和谐安定,以为人民造福。
“事善能”,政权处在国家的最高层面上,必须是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要保证其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时具有足夠的能力,事事有预案,尽可能解决问题于问题形成之先。
“动善时”,组织各种民众社会活动,要考虑天时,善于利用天时;而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国家大事,更要谨慎又坚定,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把握好了时机就果断而动,才会有效、有益。
“夫唯不争,故无尤。”若当权者不争私利,执政宗旨是为民造福,将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平衡,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平衡,忧人民之所忧,乐人民之所乐,人民拥护,自然就没有咎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的理解:追求要有度
向容器里装东西,太多了就会溢出来,不如适可而止;刀子、锥子磨得太锐利,反而不耐用。金玉满堂也守不着;有钱有权就骄横的人,定会给自己带来祸殃。人总要干事业,功成事遂而已,自觉远离名利场,才符合大道的精神。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我的理解:悟道者应坚持的身心状态
悟道者应把形体和精神融为一体,是否还有所分离呢?气沉丹田,使身心放松而柔和,是否能像婴儿那样不受杂念干扰而入静了呢?把观览天地万物的心镜擦拭干净,是否还有瑕疵呢?爱民治国,是否顺应规律无为而治了呢?体察和感知天地万物,是否能做到心境至虚至静、感觉器官开阖有度了呢?为实现“明白四达”,是否摒弃了那些“智巧”、“诡谋”类的所谓“学问”了呢?
参修悟道者,除了悟道时要按上述要求保持正确的身心状态之外,至于是否能得道,还要看他自己是否能以大道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品格了。大道生成万物,养育万物;生成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发挥着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伟大作用而不自恃有功,创造条件以利万物生长,但不主宰它们。大道的精神就是玄德,是最深厚的大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的理解:空和实的对立统一
三十根轮辐汇接于一个轮毂上以组合成车轮,轮毂中心是空的,以便穿入车轴,使车轮能承载並向前滚动。和泥制陶,陶罐中空,起盛装物料的作用。我们建造的房屋也是中空的,而且要开门、开窗,不然我们如何居住?文中说的“无”和“有”,指的是一个事物的空腔部分和实体部份。构成事物的“空”和“实”是相对而又相成,利用“实”这个条件,才能发挥“空”的作用;没有这个“实”,就不能生成这个“空”;反之,如果没有这个“空”,“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的理解:人应追求什么样的快乐?
一味贪恋五光十色、绚丽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事物真相;一味贪恋繁杂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听力受损;一味地贪恋多味浓郁的食物,会使人味觉失灵,甚至使口腔生病;醉心于狩猎,骑马奔驰,使人心情张狂;贪恋稀奇难得的物品,会使人行为不规或犯罪。
人若醉心于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得到时欣喜若狂,得不到就苦恼消沉、气急败坏,甚而丧心病狂、铤而走险,实为人生的低级趣味;灵魂为外物所困,实为难以解脱的灾难。
所以圣人摒弃物欲,“不为目”,不追求那些感官刺激类的低级趣味;而是“为腹”,用知识充实自己,加深自己对社会、对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学习的快乐;心系天下,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为民众造福,是干事业的快乐;无私心,无欲求,内心清静,身心和谐,是自在的快乐。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的理解:人生观和荣辱祸福
人在得到宠爱和遭受恥辱时,往往像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的忧患就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宠爱是对卑下者的,得之惊喜,失之惊恐,故称谓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倘若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管理天下的责任只能交给那些“以身为天下”而自贵的人;振兴天下的重担只能托付给那些“以身为天下”而自爱的人。
一个人,若不谋私利,而将自身的一切融入“为天下”之中,他就能不为荣辱祸福所羁绊而豁达处事,才能有大智大勇,才能担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