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黑科技——煤转油技术。巅峰时期能满足德军50%的需求。

亦丝观察过去 2025-02-19 10:19:07

‬二战中限制德国的最大因素当属石油,德国本土几乎不产石油,而在当时的欧洲也很少有石油开采。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石油却成为了工业发展的决定性燃料,没有石油德国的飞机、坦克、大炮都将成为一堆废铁。为此摆脱对天然石油的依赖,德国化学家费尽心思研究出了煤转油技术,通过煤炭化学提炼出燃油,用来满足德国的各种需求,在最巅峰时期合成石油满足了德国40%–50%的需求,用一句“关乎国家存亡都不为过”。

‬合成石油的研究

事实上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煤转油实验。早在一战期间就先后有三位德国科学家发现了合成燃料的方法。在一战期间德国的石油缺乏问题还不太明显,因为一战期间无论是坦克、飞机还是汽车,其技术都不完善,产量也很少,凭借着德国本土的一些小型油田就能够满足需求。

但是一战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福特汽车流水线将汽车这个原先的工业奢侈品送进了千家万户,之后1916年坦克的发明宣告了“陆战之王”的诞生,飞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重型轰炸机等不同类型的飞机也先后诞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标志着石油的重要性,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今后的战争将围绕着对石油的争夺。

但是上天又是不公平的,在当年那个时代,石油的产地分布非常不均匀,只有东南亚、美国新墨西哥州和苏联的巴库有大量可开采的油田(当时的中东石油还没有被大量开采,当时也没有知道中东会有这么多油田)。德国没有这个运气,被逼无奈之下只能用科学来打破封锁了,大规模煤转油提炼被提上日程。

‬巅峰时期合成燃油占到德国总需求的50%

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就将煤转油作为接下来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依靠德意志独步天下的化工技术(当时的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化工技术和一大批顶尖化学家),德国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合成燃油工厂。虽然德国的油田非常稀少,但是煤炭却是非常富裕,德国的鲁尔区就是坐落在一整条煤矿带上的,而当时德国的煤炭产量能够达到年产四亿吨,冠绝天下。

就算煤炭转变成石油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大约四五吨煤炭才能转换成一吨石油,但是和被石油卡脖子相比还是数千万吨煤炭被浪费更容易接受一点儿。在1939年德国境内有14座合成炼油厂,合成燃油年产量能够达到220万吨,但希特勒显然不满足,到1943年时德国已经修建了17座合成燃油工厂,年产合成燃油达到了500万吨。

这对于年消耗量仅仅只有1000–1200万吨左右的德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德国的逆鳞都不为过。剩余的缺口德国还有好几个方法弥补。首先是开采石油,虽然德国境内油田少,但努力找找也能达到年产200万吨石油,另外德国还可以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获得石油,匈牙利的巴拉顿湖油田年产200万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巅峰时年产1000万吨。

再加上从法国、低地三国手里夺来的800万吨石油,这让德军在战争的中前期是不太缺石油的,甚至还能储备一些石油以备不时之需。但好景不长,随着战局的恶化,英美的战略轰炸把大量的油田、合成炼油厂都炸成了一片废墟,到1944年德国的煤转油年产量就只剩下了200万吨,罗马尼亚油田更是直接报废,德军在1944年出现了石油荒,这对德军的打击实在太严重了。

‬如果没有英美的战略轰炸,德国虽然不至于石油随便用,但是依靠自身的科技和盟友的帮衬,勉勉强强也是能维持着局面的,但是没办法,英美战略轰炸实在是不讲道理,以极小的代价就能造成德国后防大乱。不只是石油,德国的兵工厂、居民区、交通枢纽等等,凡是对战争有帮助的东西都逃不过英美炸弹的洗礼,可以说英美的战略轰炸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阅读:2660

评论列表

激昂一鎓

激昂一鎓

4
2025-02-20 15:38

技术没问题,有问题的肯定就是成本了。

和成天下

和成天下

2025-02-19 22:05

搞了半天,写石油是来吹英美战略轰炸的!还特么黑体字加粗?这种西方都不屑于炒作的东西,你吃的挺香??

亦丝观察过去

亦丝观察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