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写诗讽刺县令,县令反赞:此子必成大器,果然影响中华上千年

诗愿侃天地 2024-04-25 06:56:06

说起神童,我国历史上的神童比比皆是,比如周瑜,三岁便已学文,九岁便能习武,一时成为千古美谈。

曹冲五六岁时,便已经智慧超群,用了一招便解决了群臣都解决不了的称象问题。这样的壮举,直接被写进了教科书。

而在文学领域,宋朝的晏殊七岁便能写诗作文,技惊四座。江南按抚张知白闻之,便把他推荐给了朝廷。

而本文即将给大家介绍的,同样是宋朝的神童,他的名字叫汪洙。这汪洙自幼异于常人,九岁即能写诗作文。

传说,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时,曾经率领鄞县的一众举人、秀才们去参拜孔庙。叩拜大礼行毕,却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王安石定睛一看,落款是一个九岁的孩童汪洙。王安石再仔细一瞧,此诗竟是由木炭涂写而成。

王安石不禁环顾此庙,果然看见此庙破败不堪。而最为刺眼的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与其弟子颜回,其圣像竟然缺额少肩。

千古圣人都沦落到如此境地,哪还有什么尊严可言?想到此处,王安石的心内羞惭不已。但他一下子来了疑问,九岁玩童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

会不会是有人想假借顽童之名,故意在此讥讽于我呢?心里这么想着,口中却差人道:“速速给我查明此事,这汪洙到底是何许人也,竟敢如此造次,叫他速来见我。”

汪洙的父亲叫作汪元吉,就在这县衙里当小吏,听闻王安石这么一说,汪元吉心里便慌了,他一下子跪下道:

“这汪洙正是卑职逆子,不成想他竟无意间冒犯了大人,真的是罪该万死,我这就去把他找来,任凭老爷处置!”

汪元吉如火烧了屁股一般,一溜烟便跑回了家里,进门便气急败坏地对汪洙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满脸疑惑地问:“孩儿遵纪守法,平时除了在家里念书、牧鹅,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又能从何处闯下大祸?”

“还说没有闯下大祸?你一天乱涂乱画,还用木炭在孔庙里写了一首歪诗,县太爷今日到孔庙瞧见此诗,不禁动怒,如今便要查明此事,以示惩戒。”

原来,汪元吉在鄞县县衙当小吏,一年并无多少俸禄,使得他家境清贫。而懂事的汪洙,平日里就帮着家里牧鹅,一有空闲时间,便静下心来读书写字。

一个初春的日子,汪洙又到野外牧鹅,他见孔庙门前的青草又密又嫩,便把一群白鹅赶到了孔庙前,任它们吃个够,自己则跑到一棵大树下读起书来。

谁知一阵狂风咆哮过后,便有瓢泼大雨倾倒而来,汪洙赶紧把书收好,赶着一大群白鹅躲进孔庙避雨。

不进庙门便罢,一进庙门却发现这孔庙墙破屋漏,尘飞网结,圣像破败,鸟粪遍地,鸟毛飘飞,一片狼藉。

心想,那些做着大官的文武大员,一个个学的全是儒家之道,平日里更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可如今高高在上的大官老爷们,还有谁来管这破庙里的孔老夫子?

汪洙越想越来气,他环视了一下孔庙,见孔庙内有一些烧黑的木炭,便顺手拾掇而起,在墙上写下了这首极具讽刺意味的诗。

如今爹爹说他闯下大祸,知晓原委的他却轻描淡写地说道:“我道是何事?原来是这等小事,不必着急,孩儿所写之事,句句属实,何故怕他?我这就跟爹爹去见县太爷。”

汪洙不慌不忙地与父亲来到孔庙,见过当时鄞县的县令王安石,王安石便问道:“这孔庙墙上的诗可是你自己所写?”

汪洙气定神闲地说:“正是,不知老爷有何见教?”

“你何故写下这样的讽刺之诗?”

汪洙从容回答:“只要县老爷细细察看这孔庙,看看圣人这栉风沐雨的情形,难道还能不知我写此诗的用意吗?”

王安石见他应对从容,淡定有度,心中不禁窃喜,然而他脸上却疑云未散。随即脱口而出:“若说此诗真是你所写,那你真的是神童了!”

看着这汪洙衣着短小,王安石便戏弄道:“不过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一听,县太爷这哪里是戏弄呢?分明是不相信此诗是他所写,因此他决定以己为题,当即作诗一首,证明自己的才能: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如此即兴作诗,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汪洙却能轻松应对,而且脸不红心不跳。王安石见此情形,不禁脱口而出:“好诗,果真是神童!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快快有赏!快快有赏!”

经此一事之后,汪洙被县太爷称作神童之事便迅速流传开来。但汪洙并不像方仲永等人那样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地刻苦勤学,博古通今,最终学有所成。

公元1100年,也即是宋哲宗元符三年,历经挫折的汪洙果然高中进士,授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

汪洙的一生,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观其一生,汪洙最为著名和最为有影响力的诗歌便是《神童诗》,这首诗是一部带有少儿启蒙性质的劝学诗、励志诗。由于此诗过长,我们在此处仅节选部分进行赏析,节选如下:

《神童诗》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这一组诗流传最为广泛,古往今来,它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无数炎黄子孙,即便是到了今天,它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一组诗句以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对古今之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导了一代代学子走向成功之路,寻求个人的价值与社会地位。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此诗具体从哪几个方面,从哪些价值上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读书:立身之本与人生高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四句诗明确提出了读书的价值和地位。

在古代社会,读书被天下人视为通向成功和尊贵的唯一途径。因此,这里的“高”,一方面是指读书人通过读书与考试,最终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历史名人,如战国时期的苏秦,西汉时期的朱买臣,东汉的匡衡,唐代的孟郊,宋代的欧阳修等人,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改变命运的。

另一个方面,“高”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高”,指的是人们通过读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认识与人生高度。

因为通过读书学习,人们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社会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认识高度与认识广度,实现自我价值。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诗人才强调“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即人必须经过勤学,才能在将来有所作为,而勤学必须要从年少时期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是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

只有学好了,人们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从而在社会中立足,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二、才学与志气:笔如刀,志存高远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两句诗展示了才学与志气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读书,学成了才可能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才华,有了广博的知识和才华,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志向。

而“笔如刀”则形象地表达了知识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启迪心灵,还能成为改变命运的有力武器。

三、自强与奋斗:男儿当自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四句诗激励人们要自强不息,勇于奋斗。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勤学、学有所成,施展自己过人的才华,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乃古代士子所崇尚的核心价值观。

特别是一个男儿汉,在家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在社会上是推进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对于国家来说又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男儿汉更应当读书识字,自立自强。

四、学问与地位:读书人的荣耀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这四句诗强调了学问与地位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问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而儒家学问更是其中的珍品。历史上的宰相大多出自读书人群体,这也证明了读书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从这些方面来看,这组诗句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表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不仅强调了读书的价值和地位,还激励人们要自强不息、勇于奋斗。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读书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汪洙的《神童诗》流传了上千年,也对中华儿女影响了上千年,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很多教育工作者更是拿《神童诗》来做启蒙教材。

更有甚者,早已把汪洙的劝学诗、启蒙诗精心编辑成了一部诗集《神童诗》,专门用来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专心向学。

因此可以说,《神童诗》自创作以来,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且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被誉为与《三字经》齐名的“古今奇书”。

其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样的诗句,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男儿当自强”这样的句子,更是被人们写成了歌曲,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对此,您又有什么样的观点与看法呢?欢迎您的关注留言与交流,方便您我的共同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36

诗愿侃天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