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将首只黑猩猩送入太空,返回后它却表现得非常不对劲

以山爱科学 2024-07-31 20:48:38

人类进入到太空,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但第一次进入到太空的却不是人类,是各种动物。

最早在1946年的时候,科研人员将一只气球放到大气层的上层,当时上面放的是一些果蝇,用来研究辐射对果蝇的影响。

再然后进入到飞船太空时代,就开始携带恒河猴、黑猩猩、狗、兔子,甚至是老鼠、水母和蠕虫。

携带这些动物们进入到太空,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目的。

比如检查太空舱的安全性,研究太空辐射对于生物的危害,生物在失重、眩晕的适应能力等等。

总之都是为了,人类能够登陆太空做着前期的准备。

那么今天就围绕人类登陆太空之前,动物们进入太空的事情。

那些前期登陆太空的动物们

美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接收了不少的德国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带给美国非常多的先进概念,甚至是先进技术,比如火箭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而引领美国火箭技术的带头人就是冯.布劳恩,在火箭这个领域中,设立了很多的项目,其中有一个叫做花蕾计划的项目,是最为大胆出众的。

这个计划的内容是,使用V—2导弹改装的火箭,送一些灵长类动物进入太空,然后使用降落伞将发射上去的返回舱进行回收。

这个项目,首先发射了两枚没有灵长类动物的火箭升空,然后就开始使用猴子代替宇航员进行发射。

首先被送入太空的是一只叫阿尔伯特的猴子,本来用V2导弹改装的火箭空间不大,但美国的研究人员不仅在里面塞入了猴子,还配备了生命保障系统,所以整个空间显的异常臃肿。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1948年的六月份,这只叫阿尔伯特的猴子就被送上了太空。

整个计划的前半段还算顺利,火箭进入到了六万三千米的高空。

按照计划到达这个高度,太空舱就要返回了,结果降落伞并没有打开。

直到太空舱降落到八千米的时候,降落伞的装置才开始发挥作用,弹出了降落伞。

看到这里,地面上的研究人员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的神经刚刚放松,恐怖的一幕发生了。

降落伞在弹开之后,就被撕成了碎片,最终太空舱狠狠地砸在了地面上,里面的那只叫阿尔伯特的猴子,也就不用想了。

再好的生命保障系统,都不可能让它从六万三千米的高度摔下来,有活下来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好好的降落伞被撕成了碎片,难道是降落伞的质量不好?

不是,是研究人员忽略了,返回舱从高空稀薄大气层再入到稠密大气层的那种冲击力度,巨大冲击力让稠密的空气撕碎了降落伞。

其实这次的实验整体都是失败的,不仅仅是降落伞的问题,最大的一个项目——生命保障系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牢靠。

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生命保障系统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氧气,所以阿尔伯特在升空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缺氧的状态。

后来研究人员又改进了降落伞和生命保障系统,并再次送一只比阿尔伯特体型小很多的猴子进入到太空。

这次发射是在1949年的六月份,前半段依然顺利,甚至高度超过了之前的高度,达到了一百三十四公里,超过了卡门线。

什么是卡门线呢?

简单的说就是外太空和地球大气层的分界线,高度大概在一百公里。

所以这只猴子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到太空的灵长类动物,它叫阿尔伯特II。

返回的时候,问题依然出在降落伞上,降落伞没能成功的打开,最终返回舱狠狠地砸在地面上,因为高度实在是太高了,残骸直接砸入地面四米的深度。

研究人员将降落伞系统进行了改进,在1949年的九月份,又送了阿尔伯特III上去。

这次前半程就出了问题,火箭飞到一万多米的高度,接连爆炸了两次,整个火箭都被撕成了碎片。

在1949年的十二月份,美国的研究人员又将阿尔伯特IV放入到了火箭中。

进入到了一百三十公里的高度,在返回的途中,依然是降落伞出了问题。

到这里的时候,研究人员总算明白过来了,使用导弹改装的火箭是不可行的,必须重新设计火箭才可以。

于是美国的科研人员就研发出了太空蜂火箭,这支火箭和V2改装火箭最大的不同就是降落伞回收系统的创新。

早之前是单伞回收,这支火箭是双伞回收。

原理也简单,当太空舱返回到稠密大气层的时候,先弹出一架导引伞。

为了增加导引伞的强度,他们在面料上甚至编织了金属丝进去。

而且这些金属丝还可以扩大雷达反射面,让地面更加容易的捕捉到返回舱。

当导引伞将速度降到一个合适的速度之后,导引伞就会将主伞拉出来,最终确保太空舱能够安然落地。

这种导引伞拉主伞的程序,现在都在使用。

1951年的时候,美国研究人员将一只叫约里克的猴子放到了上面,是的这次没有在延续阿尔伯特这个名字。

这次实验很成功,返回舱安全的返回,不过火箭的最大高度只有七十二公里,并没有进入到太空。

从这里开始,研究人员就不在注重火箭发射的高度,而是认认真真的开始研究如何安全返回的问题。

而火箭逃逸系统,就是从这里开始进行研究的。

比如1959年的十二月份,一直叫山姆的猕猴被送到八万八千米的高空,逃逸系统启动,一团绳子弹出将太空舱硬生生的从火箭中拽出来,逃生舱最终安全的落在了大西洋上。

而这只叫山姆的猕猴,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火箭逃逸系统的猴子。

在这一年的五月份,美国研究人员还实验了失重状态下的生物体情况。

他们将两只叫阿尔贝和贝克的猴子,用木星火箭送入到太空。

在这个过程中两只猴子经受了一万六千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身体承受的过载,峰值甚至达到了三十八个G,并随后经历了九分钟的失重考验。

不仅如此,这两只猴子还成功的返回了地面。

但其中一只叫阿尔贝的猴子,在实施手术取出传感器的过程中,出现了麻醉事故死亡。

阿尔贝最终被做成了标本,放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另一只猴子活到了1984年,入土为安。

到了这个时候,美国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火箭升空并安全返回的技术了。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美国使用了与人类更加接近的黑猩猩作为实验对象,开始进行实验。

第一只黑猩猩宇航员

这只黑猩猩宇航员有点传奇。

1956年的七月份,一位猎人在非洲的喀麦隆抓到了一只刚刚出生的黑猩猩。

这只黑猩猩恰好被动物学家特拉珀斯看到了,于是将小黑猩猩买了下来,随后就被送往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稀有动物研究所。

研究所吗?进行研究的地方。

不过,在这里住了没有三年,小黑猩猩就被送到了霍洛曼空军基地。

怎么跑这里来了?

霍洛曼空军基地要挑选四十只黑猩猩参加宇航员选拔,所以小黑猩猩就被送了过来。

经过最初的审核,就剩下了十八只。

这一次审核非常的简单,让黑猩猩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打开电灯、收音机的开关,拉动一些杠杆等等。

当然了这些动作并不是让它们理解,而是让它们形成一个习惯性的反射,成功做到了就会奖励它们吃的东西。

当然如果做不到,就会受到惩罚,比如轻微的电击。

就这么的,再进行一次筛选,留下六只,而小黑猩猩就在其中,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哈姆。

这个时候留下来的黑猩猩,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颜色的信号光,做到拉动对应把手的程度。

那么进入到实验阶段,是不可能将六只黑猩猩全部送上去的,研究人员又挑出适应性最好的哈姆担当起了第一次任务。

在1961年的一月份,哈姆坐上水星二号飞船,从地面升空,进入到了二百五十公里的高度,然后飞行了六千六百公里之后,采用自由落体的方式,返回地面。

在飞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实验,打开不同颜色的信号灯,哈姆依然能做到拉动对应的把手,不过表现的情况要比在地球上迟缓一些。

在这种失重的环境中,哈姆还完成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比如吃饭。

一切看起来很顺利。

但在返回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因为在地面研发火箭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了返回速度超过预定速度大约五倍,可以说是致命的。

而且还有压力设备损坏的问题,万幸的是太空服为哈姆提供了保护。

最终返回舱降落到了大西洋上,坠落点偏离了预定位置。

照成了救援人员,在三个小时之后才找到了返回舱,这个时候,返回舱已经灌入了不少的海水。

不过救援人员打开返回舱的时候,哈姆还活着。

这次的实验验证了很多东西,后边才有了美国宇航员谢波德进入到太空,完成美国载人飞行的第一步。

那么后来的哈姆怎么样了呢?

这次的飞行虽然很成功,但有一些事情还是超出了想象。

比如在飞船上升或者返回的途中,经历了各种颠簸,以及过载的考验,让哈姆的情绪有些不稳定。

最麻烦的是氧气,因为哈姆的情绪不稳定,有限的氧气被大量的消耗,后期返回的时候,就有了缺氧的征兆。

总之种种现象,导致哈姆的身体受损,尤其是心脏。

当哈姆从返回舱出来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亢奋的情绪中。

看起来很高兴,其实是惊恐过后的焦躁。

救援人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但在哈姆平息亢奋之后,就表现出了异常的攻击性,就算是之前它最为依赖的训练员,都在它的攻击目标中。

后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就将哈姆送到了动物园,因为哈姆有着被捧为航天英雄的标签,所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直到1981年,它才被送到了一家野生动物园,在1983年的时候,去世,寿命只有普通黑猩猩的一半。

其实黑猩猩参与到美国航天实验有很多,大多都没有哈姆的这种待遇。

完成实验之后,还会被送回飞行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就算是退役之后,还要接受耐力实验,等没有了实验价值之后,基本上是在铁笼之中度过余生的。

0 阅读:31

以山爱科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