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美国高中生利用生成式AI完成作业所引发的风波,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教育界层层涟漪,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琴弦。故事的脉络清晰如织,这位高中生在AI的“辅佐”下完成作业,却不慎被老师慧眼识破,随即遭遇了学校的严厉处罚——作业被判不及格,成绩由B滑落至C+,更失去了角逐国家荣誉学会桂冠的宝贵机会。学生家长愤而上诉,却未能撼动法院的坚定裁决,理由直白而有力:学校早已三令五申,学术诚信乃立身之本,而该生却背道而驰。
有些专家指出,AI写作业只是机械化的将一件事情分析并解决,并用AI的方式将它的整个过程描述出来,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机械且刻板,而学生的思维跳跃,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远远高于AI,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富有创意的想法,好的创意绝对是这个时代的瑰宝,AI只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精准获取知识,深入的了解世界,不能把AI当宝。复旦大学率先垂范,出台《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成为国内首个对AI说“不”的高校。然而,规定虽严,执行却难。多数学校对于AI的使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的统计,实则心软手软,难以真正遏制。
以下这份说明书中说明,学生需要自行选择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果学生不按照规定对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将会被视为违规处理,但大部分学校这种表格式的说明也只是起到了一个统计的作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校也会对学生的态度比较心软,很多时候会再给学生一个机会。
多个高效倾向于用20%左右的相似度来定义AI使用,由于缺乏相应的工具去检测AI使用,这也反向推动老师们去理解和判别AI。
“文科生快失去了原创写作的能力”,一位高中老师的感慨振聋发聩。以前写作文都能看出学生有几个错别字,现在用了AI,文字失去了养分和生命力,学生千篇一律的文章拥有浓浓的科技味。一开始学生借助AI写提纲和规范语言,现在连整篇文章都开始用AI代写了。用AI完成的作业,辞藻华丽,但失去了内涵和思考的深度,让学生逐渐成为了一个搬运机器,逐渐变成了一个失去原创写作的能力的人。
网友们纷纷感叹,科技进步了,脑子却似乎越来越“废”了。遇事先问AI,已成为一种习惯。然而,科技进步的底层逻辑却是:时代推动者掌控未来,使用者则可能被未来所掌控。直击人心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文章。而这样的文章,往往接地气、有深度、有温度。AI的文章,虽辞藻华丽,却缺乏内涵与思考的深度,如同无魂之躯。人脑作为物质世界的瑰宝,其知识储备与创造力,远非AI所能及。AI虽强,却永远无法替代高度发达的人脑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