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战,百万大顺军为何败给十万八旗军?李自成败于“庙算”

史海文澜客 2025-01-11 12:23:22

1644年4月,于山海关内的一片石战场上,那喊叫与拼杀之声渐渐变得稀疏起来,只见旌旗四处散乱。李自成站在高处,顺着那弥漫的浓浓硝烟眺望过去,赫然发觉自己所率的部队正呈现出仓皇败退之态。

大顺军在吴三桂军与八旗军联手围剿之下,遭遇了极为惨痛的失败。近乎全军覆灭,数万最为精锐的将士就此丧失,李自成攻占北京仅42天便只能匆忙撤离。而后由北向南,一路战败、一路后退,直至被清军追至湖北。一年后,李自成带着20余名轻骑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探路时,遭当地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曾率领着多达100多万的军队,在鼎盛之时一路杀进京城并登基称帝。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短短一年,他便仓皇出逃,最后更是身死在那偏僻的乡野之地。这短短一年的经历,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何为“兵败如山倒”。

李自成迅速败亡一事,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那便是由于农民军队存在的劣根性,大顺的将士们进入繁华的北京城后,迷失了自我,逐渐腐化起来,一味沉溺于享乐之中,进而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也有人觉得,明末华北大鼠疫肆虐,大顺军深受其害,传染病四处蔓延,致使军中人员大量减少,众多士兵由此丧失了战斗力。反观清军骑兵,由于鼠疫传播的媒介跳蚤厌恶马的气味,他们得以逃过此劫,并在和大顺军的决战之时,一举夺得胜利。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李自成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可在战略层面却存在诸多失败之处。比如队伍战斗素养欠佳、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没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也未能有效招揽精英人才。而这一系列失败的根源就在于,他没能成功笼络住明朝的精英阶层。

李自成遭遇了一个极为致命的失败,并非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庙算环节。就因为这一处的不慎,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让他陷入了一着走错、满盘皆输的糟糕局面。

灭明只因把握风口

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能够将明朝推翻,并非全然凭借其军事实力。事实上,他旗下军队的战斗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不高的水平。

在距今700多年前的时候,黄巢同样碰到了与之类似的棘手难题。

黄巢作为盐贩子起兵之后,在中原作战时因自身战斗力欠佳,局面艰难,可谓是苦不堪言。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黄巢与唐军一流军队有过7次交锋,除了战胜蔡州军一回,和淮南节度使的军队打平一次之外,其余5场战斗全都以失败告终。即便面对昭义军、天平军这类二流军队,其获胜的概率也仅仅只有50%。

过了700年的时间,李自成的表现也并未有更好的情况出现。在这悠悠岁月之后,李自成所呈现出来的状况,相较于其他情形而言,同样没有展现出更为出色、更为理想的表现呢。

他所率领的那支农民军队,其战斗意志确实极为强悍。然而,这支军队是在匆忙之中不断扩充起来的,所以在装备的精良程度、日常的训练水平以及作战指挥等诸多方面,都与官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难以与之相比。

前期时,他险些就被明军给剿灭了,先后有四次都陷入到了绝境之中,差不多都成光杆司令了。而最凄惨的一回当数1537年,杨嗣昌统领着10万明军前来征讨,采取缩小包围圈的办法,限制农民军的活动范围,进而各个击破。也正因如此,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洪承畴、孙传庭设伏而被击溃,最后仅带着刘宗敏等17名残部躲进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李自成不但在饥荒、鼠疫肆虐的艰难处境下存活了下来,而且面对满清入侵的局势,他的势力没有被削弱,反而愈发壮大起来。

在明朝进入小冰河时期后,天灾频繁降临。百姓们饱受其苦,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时刻处在生死边缘挣扎。而这样艰难的状况,恰恰为李自成招募兵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得他获得了大量兵源。

在明朝崇祯帝执政之时,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疾疫肆意横行。其中,中国北方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大鼠疫。就拿北京来说,在1643年的8月至12月这段时间里,据保守估算,死亡人数竟达到了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明朝的抵抗力量。

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使得他得以迅速崛起。想当年李自成从商洛山中带着数千人马杀出,彼时眼前是上百万嗷嗷待哺、饥肠辘辘的难民。“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这般口号,其煽动性不言而喻。正如记载所言“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其势燎原不可扑”。

明朝的灭亡之路走得极为迅速,从开始发起攻势,到最终攻下洛阳,进而夺取襄阳,随后定都西安,又成功攻破北京,将明朝彻底推翻,仅仅历时5年而已,这般迅猛的进程令人咋舌。

撇除外部的助力因素不谈,李自成的军队在其发展的最后几年时间里,打的基本都是顺风顺水的仗。如此一来,其军队的战斗力并未获得本质上的提高,跟战斗力极为强悍的满清八旗军相比,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层级之上。

不会笼络士族,让李自成吃尽苦头

李自成在后期遭遇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究其主要缘由,无疑是其军队出现了战斗力极为低下以及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在攻入北京城之前,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不还号称拥有百万之众,并且一路所向披靡吗?可为何后来大顺军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反转情况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一,存在战斗力低下的状况,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招收到合适的人才。人才的匮乏,致使各项工作开展受限,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进而使得整体的战斗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呢。

部分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即李自成的军队在后期出现了战斗力低下的状况。之所以会如此,是由于后期在治军方面不够严格,进而使得部队的纪律变得松弛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其战斗力也就一天天地不断减弱了。

然而事实上,李自成对纪律极为重视。就如《再生纪略》所记载的那般,李自成率领的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一路不杀不劫,以此来凝聚人心,并且做到公平买卖,绝不允许出现罢市的情况”的原则。

古代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并非仅由纪律决定,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呢。像战斗意志、战斗技巧、武器装备以及指挥能力等方面都很关键。李自成的军队,成员大多来自贫苦人家,一直跟着他四处征战,战斗意志自然不会弱,而且与明军作战缴获颇多,其武器装备想来也是很不错的。

指挥能力与战斗技巧方面存在着差距,究其原因,是人才匮乏导致指挥和训练难以跟上,进而出现了这样的差距状况。

实际上,李自成差不多把整个士族阶层都给得罪遍了,以至于压根就没人愿意去接受大顺给出的任职邀请,根本就不存在有这样想法的人呢。

在初期之时,李自成所率领的军队能够不断发展并日益壮大起来,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有一批失意文人的加入,像牛金星、李岩等人便是这批文人的典型代表。

就拿牛金星来说吧,他乃是天启年间的举人,学识极为渊博,对兵法也颇为精通,还曾当过塾师呢。可因儿媳离世一事,他和姻翁王士俊闹僵并打起了官司,随后遭人诬陷被关进大牢,功名也被革去,谋生之路就此断绝。再看另一位主要军师李岩,同样是个不得志的秀才。还有谋士宋献策,连秀才都算不上,不过他也粗通文墨,对易经八卦很是精通,常借此为李自成提供决策方面的参考。

可以看出,李自成最初的智囊团成员大多属于下层知识分子范畴。他们和萧何、刘伯温这类开国的杰出谋臣相比,差距明显。萧何、刘伯温身为基层官员,有着丰富经验,而李自成的智囊们多是江湖中人,或许摆摊卖艺在行,可带兵、理政方面极为欠缺。让这类谋士参与决策,很容易顾此失彼,稍不留意就会走入误区。

在进入北京城之后,李自成并非未曾想到要吸纳更高层次的人才。他为此也着实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像是举行开科取士,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除此之外,还聘用了前明的官员,并且让他们接受将军的节制。

对于这两条举措,士族倒觉着是有利之处。可随后的一条举措却让他们深感不妙,那便是对明朝皇族及高官大力打压,弄得“满街捉拿士大夫,枷锁拘系,道路上随处可见”。在大顺军的冲击下,以往的地主官宦们惨逢厄运,要么灰头土脸混于人群,要么携细软仓皇逃命,就怕被逮住。而那些降了大顺的明朝官吏呢,每日身着青衣小帽,趴在午门外听候吩咐,任由兵卒欺辱。

如此行事之下,李自成必然彻底失去士族阶层的好感。那些原本处于观望态势的士族文人们,眼见已无其他出路可寻,便相继转变立场,纷纷选择投降满清一方。

二、那百万大军究竟因何而消失不见呢?答案是如同撒了胡椒面一般。兵力被分散开来,没有形成有效的集中力量,导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如同胡椒面撒开后难以聚拢发挥强力作用那样,百万大军就这样渐渐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强大战斗力,最终消失在相应的局势之中。

据近代明清史专家商鸿逵在《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里所做的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的总人数未超六万人。与之相比,多尔衮所统帅的清军约有十万人,其中参与山海关大战的清军数量达到了八万人。

那大顺军此前向来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不还号称有着百万之众嘛。可怎么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就仅仅剩下六万人了呢?其余的那些人究竟都到哪儿去了啦?

李自成从一开始便把士族得罪得极为厉害,结果到了后期,只能依靠军队的力量去压制他们,别无他法。

前期开仓放粮之举,能让李自成揽获诸多路人的支持,不过这也仅仅是在规模上占据了一定优势罢了。若想真正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成效,把所拥有的种种资源等切实利用起来,那就非得把那些拥有丰富资源以及广泛人脉的士族争取过来,使其成为核心的拥护者才行。

在《让子弹飞》这部影片里,张麻子最终能够成功打垮黄四郎,靠的全是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他先是巧妙地忽悠黄四郎往外掏钱,之后又利用各种办法让其置办武器,正是凭借着这些手段,张麻子才得以实现打垮黄四郎的目标。

然而李自成却与之不同,从始至终,他都执意要挺直腰杆把钱赚到手,压根就未曾考虑过和士族携手合作之事,哪怕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小会儿,他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

在他看来,相较于凭借德行去使人信服,似乎运用拳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表明态度会更加行得通一些呢。

每当攻占一处地方,他都未曾打算与当地士族融洽相处、打成一片,而是凭借军队来进行威慑镇压。彼时大顺军兵力总数超百万之众,李自成在平定西北之后,便把诸多军队分派到各地。尤其在占据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后,他未期望得到开明地主的协助,反倒在各个战略要地皆部署了军队。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著有《南明史》等作品)经考证得出这样的情况:彼时,大顺军的兵力总数是在百万之上的。在平定了西北地区后,其派驻到各地的军队数量就显得过多了。而当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之后,又在各个战略要地分别安排驻军,这就致使兵力被进一步分散开来。

对待士族,满清技高一筹

在山海关之战展开之际,李自成手头能够投入作战的军队,大致仅有六、七万的规模。

显然,这样的兵力是没办法对吴三桂形成压倒性震慑效果的。要知道,彼时吴三桂手里可是掌握着五万多人呢。而且,当时多尔衮正率领着满、蒙、汉八旗军,其兵力多达十余万人,正朝着北京的方向行进而来。

李自成又怎会没考虑过笼络吴三桂呢?他安排明太子朱慈烺与吴襄跟着军队一同前去对吴三桂实施招降之举。其意图十分明显:瞧瞧,你们那老东家都倒台了,你就识趣些跟着大顺好好干吧,要是干得不错,好处自然少不了,可要是不听话,那就别怪对你全家不客气了!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拿大顺和满清给吴三桂的招降条件来说吧,两者一作比较,高下立判。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哪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当下便毫不犹豫地直接投向了满清那边。

满清居然打出为大明复仇的旗号,其做法和李自成全然不同,还公布了保护明朝旧臣的相关政策。正是凭借着对洪承畴、祖大寿等人大肆进行笼络的举措,满清成功叩开了明朝官员士人们的心扉,得以让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予以接纳。

在北方一带,官员士人们曾因李自成的追赃举措而痛苦万分,仿若陷入绝境。而此时满清出台的优惠政策,恰似给他们送来了生机。在洪承畴等人力劝之下,众多明朝官员纷纷背离大顺,转投满清阵营。尤其当李自成退至陕西、山西后,明朝的降官降将更是纷纷倒戈反水。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多地的官僚们纷纷抱团,成批地投向清朝阵营。如此一来,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迅速分崩离析,连关中这块根据地都难以守住,最终只能无奈弃守,朝着南方逃窜而去。

尾声: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山海关经历一战之后,李自成无奈只得从仅仅占据了42天的北京城撤离。

1644年10月,太原被清军成功攻陷。此后,清军旋即分兵朝着晋东南的方向进发。至此,李自成在山西所设置的防线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难以再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了。

1644年12月的时候,南下的清军主力和大顺军在陕西潼关展开了一场会战。当时,大顺军这边的大将刘宗敏、李芳亮出战,可结果都遭遇了挫折。这可把李自成给气得够呛,心想着:哼,我就不信这个邪了!得嘞,干脆老子亲自带兵上阵去!

彼时的大顺军早已没了往昔的风光,装备与马匹皆匮乏,战斗力大幅下滑。即便李自成亲率出征,所带的也只是所剩无几的精锐马步兵罢了。当遭遇如潮水般涌来的满清骑兵时,李自成满心迷茫,毕竟步兵在兵种上本就难以抗衡骑兵,就如同那时大顺军已无力与满清相抗衡,最终大顺军再次被清军打败。

当时的情况是,不管使出何种办法,溃败都已无法避免。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李自成彼时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啊,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想必充斥着他的整个身心。

从那之后,大顺军与清军交战,结果是每一场都以失败告终。先是在湖北阳新遭遇惨败,接着又在江西九江再次大败。经此两番重创,李自成原本想要向东攻占南京,进而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战略规划也只能无奈取消,最后只能朝着西南的崇山峻岭狼狈逃去。

五月伊始,大顺军计划从江西转往湖南行进。当队伍行至湖北通城九宫山一带的时候,李自成带领着二十余人前去登山探寻前路,不曾想在此过程中,竟遭到了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最终不幸遇害身亡。

按理说,几万军队聚集在一处,当地的武装力量理应有所了解,不至于去做那种以卵击石的傻事。可谁能想到呢,李自成仅仅带着二十多人,居然就被当地武装给消灭了。由此不难看出,当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然如同惊弓之鸟一般,毫无威慑力可言,组织性也极为欠缺,差不多就是在慌乱地逃窜呢。

当风口过去之后,李自成所率领的军队旋即又恢复到了原本的状态。其战斗力低下这一突出短板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支军队最终不可避免地迈向了失败的境地,以失败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0 阅读:29
史海文澜客

史海文澜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