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一17岁小伙来到太岳军区找到傅涯: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

侯哥谈历史 2024-12-03 17:58:5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46年的冬日,一位17岁的青年终于与小姨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太岳军区司令部。他们刚一踏入院子,就被一位短发女军官和她怀中的幼子热情迎接。女军官名叫傅涯,是这里的指挥官之一。青年紧张而激动地伸出手,声音哽咽:“你好,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陈知非。”这位少年和他的父亲,以及傅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陈赓的第一任妻子叫王根英,她原来住在上海郊区,家里挺穷的。1923年的时候,共产党在那边办了一个晚上给工人们上课的夜校,那时候王根英17岁,她在怡和纱厂打工,就报名参加了这个夜校学习。这一举动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将她的命运与一个名叫陈赓的青年紧密相连。

一天晚上,一个戴眼镜、气质非凡的青年走上讲台,这位年轻教员的课讲得引人入胜,其激情洋溢的授课方式迅速吸引了王根英的注意。这位青年就是被党组织派往上海的秘密党员陈赓。他的任务是教育工人,提高他们的阶级意识。

课后,王根英经常留下来向陈赓询问许多问题,这些互动让陈赓注意到了她的聪明与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交流越发频繁,陈赓被王根英的坚定和洒脱所吸引,逐渐萌生了深厚的情感。

不久后,政局动荡导致夜校被迫关闭,陈赓不得不告别上海,前往苏联深造。他的心中始终留有王根英的身影,那份深情未曾消退。而王根英,受到了夜校教育的启发,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人运动中,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女工领袖。

四年后,1927年,两人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逢。此时的陈赓已是一名学有所成的革命者,他认为这是绝佳的时机,必须把握住,决心向王根英表达自己的爱意。

在会场,陈赓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他写下一张纸条:“王根英同志,我爱你,向你郑重求婚。”这张纸条以一种相当直接的方式传递到王根英手中。王根英看后,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将纸条贴在了会场的墙上。

面对王根英对他的漠不关心,陈赓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他写下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希望能够打动她的心。每次他写完,都会小心翼翼地传递给她,希望得到一些回应。然而王根英依旧将这些情书一一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不断被拒绝的陈赓虽然感到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甚至向周围的同志们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有谁能帮他说服王根英嫁给他,他愿意对那人磕三个响头表示感谢。这番话很快传遍了整个会场,引起了一阵哄笑。

最终,这件事情也传到了周恩来的耳中。周恩来了解到陈赓的情况后,认为他的求爱方式过于直接,缺乏策略。于是他亲自找到陈赓,给他一些恋爱的建议,教他如何更婉转地表达情感。周恩来还请邓颖超加入,帮助调解这段情感纠葛,希望能够帮助陈赓成功。

在多方努力下,王根英最终被陈赓的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求婚。但在谈到婚姻时,两人还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原来王根英小时候已经被父亲许配给了另一个家庭,这是一门娃娃亲。现在王根英和陈赓决定结婚,她只好请父亲帮忙解除这门早已订下的婚约。

王根英的父亲了解到女儿的心意后,非常支持她的选择。他亲自安排了一桌酒席,邀请了村中有声望的长者来帮忙劝说对方家庭。为了表现诚意,王家还承诺退还之前收到的聘礼。最终对方家庭在众人的劝说和王家的诚意下,同意了退婚。

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后,陈赓和王根英的婚事才得以顺利进行。1927年,他们在武汉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正式成为夫妻。

新婚后的王根英与陈赓,虽然心有不舍,但各自的使命迫使他们再次分道扬镳。王根英返回了上海,继续她在党中的隐秘任务,而陈赓则随周恩来前往江西,投身于策划南昌起义的行列。

起义后不久,陈赓带领部队从南昌撤离,转战广东。在会昌的战斗中,一发流弹击中了陈赓的左腿,造成严重的伤势。这场伤病迫使他途经汕头和香港,最终于1927年10月抵达上海接受治疗。在上海,一心期盼丈夫归来的王根英,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医院。两人重逢,激动的泪水和紧紧的拥抱,表达了彼此的思念和关切。

那段时间,王根英承担着组织赋予的任务,还要全心全意照顾康复中的陈赓。几个月的努力和细心照料后,陈赓的伤势渐渐恢复,然后被任命为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而这一切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

由于当时上海的反革命活动频繁,为了保护陈赓的安全,王根英灵机一动,将自己的妹妹王璇梅和弟弟王鑫昌接来同住,构建了一个表面的“家庭”,以此来掩人耳目,减少外界对陈赓真实身份的怀疑。

1929年,他们的生活中迎来了新的希望,王根英为陈赓诞下了一子,陈赓对此感到无比欣喜,他给儿子取名陈知非,寓意孩子长大后能辨是非,走正道,继承父辈的事业。

1931年,当顾顺章背叛革命后,陈赓由于曾与其有过紧密的工作联系,出于安全考虑,被紧急调往天津。王根英则留在上海继续她的革命活动,并带着年幼的陈知非。

可由于他们的工作充满危险,经常需要悄无声息地更换居住地点。每次搬家,王根英都必须选择多条逃生路线的住所,以防不测。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周围环境,对任何不寻常的情况都保持警觉。

陈知非在这种紧张且不稳定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为了保护家庭,王根英从未向他透露过他父亲的真实身份和所从事的工作。她担心,一旦孩子无意中透露了任何信息,都可能给家庭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

但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一次,年仅三岁的陈知非在王璇梅分心的瞬间溜到了街上。他对一位外国巡捕腰间的枪极感兴趣,并直言不讳地说出了:“我爸爸也有一个。”这句无心的话立刻引起了巡捕的注意。

巡捕紧随其后,跟踪陈知非直至他家门口。王根英恰好从家中出来,迎面遇到了尾随其子的巡捕。面对巡捕的直接询问:“你家有枪吗?”王根英心中一紧,意识到儿子可能无意中泄露了关键信息。

她几乎没有犹豫,便机智地回答说:“哦,有的,前几天我丈夫给孩子在永安公司买了一把玩具枪。”她的应对自然而流畅,没有任何慌张的迹象,这使得巡捕未能从她的表情和言语中察觉出任何破绽。

巡捕最终放弃了进一步的调查,转身离开。王根英紧紧地抱起了陈知非,心中虽然感到庆幸,却也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她意识到,在这种充满危险的环境中,教育陈知非保持沉默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陈赓在天津的日子并不长久,不久后就被重新调配到了鄂豫皖苏区,参与反围剿的斗争。在那里,他参与了无数次的战斗,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腿受伤。得知消息后,组织决定将他送回上海休养,这也使得这个四散的小家庭有了短暂的团聚时光。

陈赓在短暂的康复期间,尽最大努力弥补与儿子陈知非之间的时间空缺,意识到作为一名革命者,他能与家人共享的宁静时光是如此稀少。他的伤势渐愈后,决定南下重返战场。然而未曾想到的是,他的行动计划被泄露,国民党特务长期埋伏后终于将他逮捕。

就在陈赓刚从囹圄中获释,尚未抚平身心创伤时,灾难再次降临,王根英不幸落入敌手。幸好机智的王璇梅及时察觉到危险的征兆,迅速带着陈知非撤回了她们的老家,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捕。

经过漫长的磨难,王根英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期间获得释放,虽然身心遭受重创,她依然坚持参与到抗日的斗争中。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把人推向绝境,在1939年的一次抗日救援行动中,王根英英勇牺牲,为保护同志掩护撤离做出了最后的奉献。她的英年早逝,年仅33岁。

抗日战场上的烽火连天,消息传到后方的陈赓,接到电报的那一刻,他如被晴天霹雳击中,难以置信。刚刚结束的训练后的疲惫被突如其来的悲痛所替代,他的身体仿佛被抽离了所有的温度,他漫步至河边,久久地凝视着流水,任由泪水模糊了视线,直至泪水枯竭。

归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一天,根英,我的爱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为了革命,为了同志的安全,英勇献身。

从那以后,陈赓有一个多月都没写日记,这是他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事。他还发誓,要为王根英守节三年。陈赓做到了他所说的,直到1943年,四年后,他才和傅涯结了婚,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婚姻生活。

陈知非在连绵的战争阴影下渐渐长大,他的童年缺少父爱的陪伴。长时间里,他都没有收到父亲陈赓的任何消息,孩童的心里不免产生了被遗弃的恐惧。直到他七岁那年的一个春天,舅舅带他去了当地的照相馆,穿上新衣服拍照。正是陈赓远在千里之外,寄来的钱让舅舅为他照的相,这才让小陈知非明白,原来父亲一直在想着他,他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温暖。

转眼又是十年。1946年,成长为青年的陈知非终于接到了关于父亲的消息。当时陈赓已经成为太岳军区的司令员,他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联系到了陈知非和舅舅一家。陈赓告诉了他们关于王根英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还表达了希望陈知非能到他身边生活的愿望。

得知母亲王根英牺牲的消息,对家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痛失亲人的悲痛难以言表。然而在得知陈赓平安并希望团聚的消息后,陈知非内心的悲伤有了些许慰藉。

在1946年的一个清晨,地下党同志的协助下,17岁的陈知非和他24岁的姨母王旋梅启程前往山西阳城,去见多年未见的父亲陈赓。陈知非对父亲的记忆模糊不清,仅限于家乡偶尔收到的几封信和几张照片,而对即将见面的傅涯阿姨(陈赓的第二任妻子),他更是几乎一无所知。

抵达阳城后,陈知非和他的姨母沿着曲折的山路,根据提前获得的地址一路询问,终于找到了陈赓的住所。他们到达的地点是一间朴素的小平房,这与陈知非心中想象的高级将领的居所大相径庭。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陈赓,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竟然会选择这样简朴的生活方式。

就在他们站在门外观望时,一位留着短发、穿着军装的女子从屋内走了出来,怀中还抱着一个小孩。这位女子便是傅涯,她已经得知今天会有特别的客人到访,便迎了上来,试探性地询问:“你们是不是……”

陈知非没有犹豫,直接回答:“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陈知非。”

傅涯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明亮的笑容,她热情地欢迎他们进屋,“终于来了,快请进,一路辛苦了。”那时,陈赓正在外地参加重要会议,他们由傅涯热情接待。

几日后,陈赓返回家中,傅涯带着激动的心情引他进屋,说道:“看看谁来了。”当陈赓看到已长成少年的儿子时,两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泪水。那天晚上,父子俩共同在一间屋里的炕上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直到深夜仍在交谈。

在那几天的交流中,陈赓向陈知非讲述了王根英的勇敢和牺牲,让儿子了解他的母亲是如何英勇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生命的。

几天后,陈赓询问儿子未来的职业愿望。陈知非表达了想要从军的想法,但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决定专注于学习,以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在陈赓的安排下,陈知非和王璇梅一同前往华北大学深造。

在大学期间,陈知非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刻苦精神。虽然他的学术基础稍显薄弱,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迅速赶上了同学们的进度。1952年,他顺利从华北大学理工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来进入中国航天工业部工作。

在航天部门,陈知非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杰出人才。

到了1961年,陈赓因心肌梗塞在上海出差期间突然去世。陈知非和他的弟妹们立即从北京飞往上海,参加父亲的告别仪式。在告别仪式上,陈知非在父亲的遗像前深情地喊了一声“爸爸”,悲痛欲绝。

失去父亲后,陈知非更加珍视父亲生前的教诲,继续在航天领域努力工作,成就了卓越的职业生涯。他一生都致力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直到202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0 阅读:0

侯哥谈历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