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550年的历史,一个用甲骨文记载的神权王朝

元昊说历史 2024-10-23 03:49:04

这是一个用甲骨文记录下的王朝,已发现的甲骨有15万余片,这是一个祭祀大过天的王朝,根据记载,殷商时期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名目不同的祭祀活动。

历代的商王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祭祀。

有人对甲骨文上的文字进行统计,从盘庚迁都到殷,直到帝辛灭国,这270多年间,王室官方至少用了人祭13052人,并且还有很多卜辞没有记载具体的人牲数量,所以实际的人牲数量更为庞大。

尤其是商王武丁在位的42年间,用于祭祀的卜辞众多,祭祀次数频繁,平均每周要杀掉2.28人用于祭祀。

大家好,我是历史崔。

殷商王朝为什么如此痴迷祭祀?

还记得夏朝时大禹治水后成为天下共主,根据传统禹准备禅让的人选是其他部族的一个叫益的首领,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更加强大的部族实力,打败了益,强行做了王。

为了展示自己登顶的正统性,就说自己是上天指定的。

到了商汤时期。

他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桀,推翻夏朝,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的时候,延续了这种王权天授的说法,同时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目的也是一样,就是为了维护自己正统性的观点,但是时间长了,后面的君主玩的有点花了。

细看商朝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的都城好像一直在换。

也就是说商王带着他的军队子民,一直在迁徙。

至于原因么,一个肯定是天气原因,洪水地震干旱都可能引发迁都。

还有一个是商朝的继位制度不完善导致的。

什么意思呢?

你比如说,商朝的第一代君王是商汤,汤在位30年,死了之后呢,是他的二儿子叫外丙继位,老大是太丁,没等到继位的那天就去世了。

有了夏朝的经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家天下,但商朝的继位制度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分歧。

外丙是汤的次子,他继位成为了王,在位的时间太短了,只有3年。

外丙没了,下一任是他的弟弟仲壬。

这个仲壬身体也不好,在位才4年。

商汤死后连续两位君王死的太快,自己的亲信势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朝廷里大部分还是汤时期留下来的班底。

于是在大臣们的推动下,仲壬的下一任变成了商汤的长子长孙,也就是太丁的大儿子太甲。

太甲当时才10岁,年纪太小,伊尹成了辅国大臣,负责全国大小事务,同时教导太甲。

这时候就发生了著名的伊尹放太甲的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伊尹觉得太甲秉性顽劣,不适合做皇帝,把太甲放逐到商汤的墓地旁边。

在那盖了个房子,叫桐宫。

把太甲放在桐宫三年,让他学习经典,学习怎么做一个好皇帝。

在太甲被放逐的日子里,伊尹自立为王,成为帝国的主宰。

故事进行到这里,事情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声音。

一个是《史记》等主流史书。

根据他们的记载,太甲毕竟年纪小,被教育了三年,学乖了,伊尹就把人接回来,继续做皇帝。

伊尹配合太甲,把帝国治理的很好,

而伊尹一直活到了太甲的儿子沃丁称帝的日子,活了100多岁。

这个数字在远古时期是一个非常夸张的年龄了,所以《竹书纪年》中有了另一个解读。

太甲被放逐,伊尹自立为王后的第七年,不是三年,太甲溜出桐宫,跑回都城,直接杀了伊尹,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

伊尹终年是80岁。

无论是哪个解读,在商朝建国的初期,还是出现一波小动荡。

太甲之后是他的儿子沃丁,继位后延续老爹的政策,节用宽民,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

或许是沃丁的儿子在当时年龄太小的缘故,担心重蹈太甲被放逐的覆辙,在临死前,沃丁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太庚。

太庚和他的儿子小甲,在位期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社会稳定,两王的在位时间也很长,一个有25年,一个是37年。

从太甲到沃丁、再到太庚、小甲,实行的都是很宽松的政策,下面的诸侯看着没人约束自己,渐渐的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小甲之后是他的弟弟雍己,雍己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不喜欢上班,荒废政事。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雍己时期,王室的统治力下降,原本臣服的诸侯势力不再按时朝贡,商朝的国力大不如前。

商汤在打败夏桀后,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认为夏朝之所以会亡,关键在于自己直接统治的地盘太小,只要把周边他的死忠干掉,夏王就成了没爪牙的老虎,任人宰割。

所以当自己称王后,把自己的地盘进行了扩大,建立王畿。

这是王室直辖的地盘。

而其他地方还是以部落首领为主,王室的控制力有限。

雍己之后,王位又传回了太庚的儿子手里,小甲的弟弟太戊手里。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太庚的三个儿子小甲、雍己、太戊都登上了王位。

这也说明当时商朝的形势严峻,把政权交给更年长、更有经验的人来继承,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

而商朝的统治危机,在太戊得到了缓解,也可以说是太戊延续了商朝的统治。

这个太戊究竟做了什么呢?

我们下集再讲。

0 阅读:27

元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