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大爆发,谁来拯救我们的孩子?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2-04 00:22:17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的发病趋势愈发引人关注,其中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趋于年轻化。无论是在医院的门诊大厅,还是安静的病房,都能明显察觉到,前来就诊的小朋友、中学生以及高中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且不少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着实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校园环境中,由于家长无法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日常情况了解有限,往往等到发现时,孩子的症状已然较为严重。

与成人抑郁不同,青少年抑郁的症状表现并不典型。一些青少年在抑郁情绪的笼罩下,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情绪极不稳定,如同火药桶一般,一点就着,极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曾经有位高中生,原本性格温和,成绩优异,但在一段时间内,频繁与同学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老师和家长都深感困惑。后来经过心理评估,才发现他正处于抑郁状态。

还有些孩子会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开始频繁旷课,整天无精打采,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敷衍了事,成绩也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可能会被家长和老师简单地归结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抑郁所引发的自杀和自伤问题,更是让人揪心。在心理咨询室和医院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令人痛心的场景:不少学生用刀片、笔等尖锐物品划伤自己的胳膊,一道道伤痕触目惊心;还有些学生悄悄攒安眠药,试图通过吞药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学生和同学一起策划烧炭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内心痛苦却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时,他们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做出决定时,更容易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从疾病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分在童年期或早年间患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完全缓解,成年后不再受其困扰;但也有部分患者,成年后再次患相关精神障碍的风险较高。还有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抑郁症会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一直延续到成年,成为他们漫长人生路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深入探究青少年抑郁的成因,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孩子患病后,通过分析其病因不难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且多为负面作用。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控制,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孩子稍有反抗,便会遭到严厉斥责。比如,有的家长为孩子安排满满的兴趣班,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关注,使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常常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内心需求。孩子的心声被长期忽视,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问题便会逐渐积累,最终爆发。很多时候,都是等到孩子生病,被诊断为抑郁症,甚至出现轻生风险时,家长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行为和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与成人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方式有很大差异。青少年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再加上他们每天忙于上学,家长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父母倾诉并寻求帮助,然后由家长带着孩子去就诊、筛查,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一旦确诊,后续的治疗过程与成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学生可能需要休学调养,而成年人则需要请假或暂时放下工作。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再等到悲剧发生后才追悔莫及,而应从现在开始,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远离抑郁症的阴霾。

【文本来源@中科院格致论道的视频内容】

1 阅读:279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