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瞩目的政治舞台上,美国总统的位置向来备受觊觎,但这看似荣耀至极的宝座,背后却隐藏着超乎想象的高危风险。23.9%的刺杀率,以及高达17.4%的在任期间死亡率,为每一位总统的任期蒙上了一层神秘且悲壮的色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ddbe20c0a497765ae451c674041d45.png)
从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到1783年《巴黎条约》进一步稳固其独立根基,这片新生的土地在经历了数年的磨合与挣扎后,为了平息各州之间的纷争、凝聚起强大的对外力量,在1789年迎来了它的首位总统——乔治・华盛顿。
细观华盛顿67年的人生轨迹,健康问题就像一串甩不掉的厄运念珠。疟疾、天花结核、白喉、痢疾、扁桃体炎、肺炎炎等11种病魔接踵而至,无情地侵袭着他的身体。
不难看出,他的免疫系统在那个充满病菌威胁的时代,显得格外脆弱,面对细菌病毒的一次次强攻,常常只能勉强招架。
1751年年仅19岁的华盛顿陪同体弱多病的兄弟劳森前往巴巴多斯岛疗养,不幸被传染上了肺结核。
在那个抗生素尚未问世的黑暗岁月,结核杆菌如同来自地狱的恶魔,肆意吞噬着患者的生机,人们只能凭借自身微弱的免疫力与之殊死搏斗。
幸运的是,华盛顿出身富贵,家族作为富有的种植园主,为他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补给,让他在鬼门关前惊险折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007230d7ca0269a253a7dfdf269647.jpg)
但这场与病魔的持久战还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由于感染时间过长,结核杆菌从肺部扩散,犹如癌细胞般侵蚀着他的身体,导致后续多年饱受复发性腹泻的折磨,更令人痛心的是,还让他落下了不孕不育的遗憾。
1799年,已退休两年有余的华盛顿,本想在田园间寻得几分宁静,安度晚年。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一次外出监督农活时,小雪、冰雹与大雨交织的恶劣天气骤然而至,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哪经得起这般折腾,很快便被感冒“击中”。
回家后,喉咙处传来的剧痛让他难以言语,那种感觉就如同小刀在嗓子眼来回拉扯,痛苦万分。实际上,他患上的是由感冒引发的会咽炎,这会咽可是人体呼吸与吞咽的“交通枢纽”,一旦发炎肿大,便极易堵塞气管,进而引发严重的呼吸困难。
可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当时盛行的体液平衡理论却如同“夺命咒”一般,将他一步步推向深渊。医生们固执地认为炎症源于血液过量,于是果断采取放血疗法,不仅如此,还妄图通过催吐来清除所谓的“污染血液”。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我们献血一次才200cc,而华盛顿竟被硬生生地放了约2400cc的血,当时他身体本就极度虚弱,白细胞稀缺,如此“大放血”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这位伟大的国父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他既波澜壮阔又崎岖坎坷的一生。
可以说,真正将他推向死亡深渊的,并非是明面上的刺客,而是那个时代愚昧无知的医疗观念,恰似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住了他求生的希望,令人扼腕叹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4da8e553a0a1cc8dbdde5cabccce4e.jpg)
20世纪,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登上历史舞台。
相较于华盛顿,肯尼迪的病史则更为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让人理不清头绪。从猩红热到荨麻疹,从结肠炎到尿路感染,从肾上腺功能不全到甲状腺功能减退,他短暂的一生竟与多达约25种疾病“结缘”。
深入探究病因,我们惊觉背后隐藏着一个先天性的“定时炸弹”——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二型。简单来说,就是他自身的免疫系统仿佛迷失了方向的舰队,错误地对内分泌腺体发起攻击,进而引发一场场缓慢而持久的“炎症风暴”。
当这股“风暴”侵袭甲状腺时,甲减便接踵而至;波及肾上腺时,肾功能不全也随之而来,诸多病症如同鬼魅般缠绕着他,挥之不去。
肯尼迪自幼体弱多病,好在家族财力雄厚,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医学科研成果——类固醇疗法,也就是我们如今熟知的打激素。虽说这种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激素不足引发的病症,但长期大量使用就如同饮鸩止渴,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副作用,其中最致命的便是骨质疏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9e7c8c123da53ad7270682a40207e4.jpg)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年轻气盛的肯尼迪怀揣着挑战自我的勇气,频繁投身于橄榄球比赛。然而,他那脆弱的骨骼根本经不起剧烈碰撞,一次比赛中,下巴遭受猛烈撞击,强大的冲击力顺着脊柱一路传导,就此为他埋下了背痛的隐患。此后,战争的创伤与工作的重压如影随形,让这慢性背痛愈发严重,时刻折磨着他。
为了缓解这份痛苦,医生们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款金属“背背佳”,这玩意儿一经上身,肯尼迪便对其爱不释手,上班穿、下班穿,甚至睡觉时都不舍得脱下,仿佛它是自己的“避风港”,如同史努比里莱纳斯离不开他的小毯子一样,在它给予的舒适与安心感中寻求慰藉。
1963年11月22日,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阳光明媚却暗藏杀机。肯尼迪携妻子乘坐林肯牌敞篷车出席活动,
为即将到来的大选造势。当车辆缓缓驶过得利广场时,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打破了平静,一颗子弹如鬼魅般击中了肯尼迪的背部,穿出喉咙,他下意识地捂住脖子,减缓失血,此时的他尚有一丝意识。
令人揪心的是,或许是出于长久以来对“背背佳”的依赖,即便生死一线,他依旧直挺挺地坐在座位上,并未及时躲避,错失了最后的求生机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e36f30516533ccda89f48ab6f2bcc9.png)
紧接着,第二颗子弹无情地击中他的头部,瞬间天灵盖崩飞,生命之光就此熄灭,抢救无效的噩耗传遍世界,举世皆惊。肯尼迪的离去,不仅是他个人与家族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伤痛烙印,而那原本用于缓解痛苦的“背背佳”,在关键时刻却成了禁锢他生命的枷锁,令人唏嘘不已。
从华盛顿到肯尼迪,我们透过历史的缝隙,目睹了美国总统在疾病与命运漩涡中的挣扎与无奈。
他们或受制于时代医疗水平的局限,或被先天疾病与先天疾病与后天意外折磨,即便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世界的中心,却依然难以逃脱生死的考验。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美国历史上还有诸如林肯、罗斯福、艾森豪威尔等诸多总统,他们的病例背后同样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细细挖掘、深入品味。
无论身处何种高位,拥有多大权力,生命在病魔与意外面前,有时脆弱得不堪一击。
或许,这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文字来源@ 兔叭咯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