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个出身农家的乡野匹夫,年轻时因“不喜耕种”被父亲大骂“泼皮无赖”。然而,这个看似懒散的地痞流氓,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识人之明。他虽嘴上“慢而侮人”,但性格宽厚,出手慷慨,逐渐在乡里赢得了“仗义”的好名声。正是这种“江湖义气”,让他在乱世中结交了众多朋友,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抓住机遇,拉拢四方豪杰,揭竿而起。他带着一帮兄弟,两年灭秦,四年败楚,最终在公元前202年于汜水之南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从泗水亭长一跃成为汉高祖刘邦。
然而,称帝后的刘邦并未感到喜悦。面对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功臣,他心中充满了猜忌。《史记·汉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认为自己能得天下,主要归功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他坦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番话看似谦逊,实则暗藏杀机。
刘邦深知,这三位功臣功高盖主,若不加约束,必将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他开始逐个“收拾”这些曾经的兄弟。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光是对付“汉初三杰”,就耗费了他整整八年时间。
韩信,这位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的兵仙,曾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刘邦称帝后,韩信却成了他的心腹大患。韩信先是被贬为淮阴侯,后又因被指谋反而遭吕雉设计杀害。临刑前,韩信悲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道尽了功臣的悲哀。
萧何,刘邦的铁哥们儿,曾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刘邦疑心日重,萧何也难逃厄运。他多次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受尽折磨。为求自保,萧何不得不“赤足上殿,叩恩言谢”,表现得卑微至极。刘邦虽未杀他,却让他尝尽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张良,这位曾为刘邦出谋划策的谋圣,深知帝王心术的残酷。项羽乌江自刎后,张良便提出隐居,远离朝堂纷争。尽管吕雉曾请他出山为太子献计,但张良始终谨慎行事,避免了杀身之祸。他的智慧,不仅在于谋略,更在于懂得急流勇退。
刘邦与“汉初三杰”的故事,既是兄弟情深的见证,也是帝王心术的缩影。刘邦从一个乡野无赖成为开国帝王,离不开张良的谋略、萧何的治理和韩信的军事才能。然而,称帝后的刘邦却将曾经的兄弟视为威胁,用八年时间将他们逐一清除。
韩信的悲叹,道出了历代功臣的宿命:“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不仅是对刘邦的控诉,更是对帝王心术的深刻揭露。刘邦的“帝王之术”,虽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却也让他背上了“杀尽功臣”的骂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刘邦与“汉初三杰”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