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纯如在车内饮弹自尽,丈夫轻吻额头送别,现场引人泪目

卸岭力史 2024-12-14 16:01:49

今天,是2024年12月13日,是我们国家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缅怀南京遇难的30万同胞,也揭开一位为民族大义英勇就义的女士,令人敬佩的人生!

从未有一本书从里到外满是悲伤,从未有一本书头到尾看得人挤不出一丝笑容,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深刻的记录下中华民族历史上难以磨灭的苦痛回忆,它就是1997年,由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呕心沥血创作出版的书籍——《南京大屠杀》

这本著作的问世,将一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比惨痛的伤疤彻底的揭开,暴露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整本书都以其详实的史料、冷静的笔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震撼了世界,也永远地改变了张纯如的人生轨迹。

然而,这位勇敢的真相揭露者,却在2004年,以一种悲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留给世人的,除了那部振聋发聩的著作,还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悲剧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张纯如的人生历程,探寻她创作《南京大屠杀》的动机,并尝试解读她最终走向自杀的深层原因,以此向这位为历史真相而献身的英雄致敬。

觉醒与使命

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一个高知家庭,她的祖父是抗日将领张铁军,父母分别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优渥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为她日后从事写作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年的张纯如,就经常听外公讲述关于那场残酷战争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虽然彼时的她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尚且懵懂,但战争的残酷与不公,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而真正唤醒张纯如历史使命感的,是1994年在加州偶然看到的一组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

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瞬间将她拉回到外公讲述的故事中,也让她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她无法理解,为何如此惨绝人寰的暴行会被刻意掩盖,为何在西方世界,人们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耳熟能详,却对发生在南京的这场浩劫知之甚少?

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不公,在她内心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真相公之于众。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张纯如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资料收集工作,她奔波于美国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等原始材料,试图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拼凑出那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

她通过书信和见面等方式,联系到了一些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并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口述,以获取更多来自加害者视角的证词。

直面历史的伤痛

1995年7月,张纯如踏上了前往南京的旅程,在南京,她联系了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协助下,张纯如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她走访了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其他许多与大屠杀相关的历史遗址,亲眼目睹了那些无声的控诉,亲耳聆听了幸存者们悲痛的回忆,每一次的走访,都像一把利刃,在她心中划出一道道伤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纯如辗转找到了约翰·拉贝的后代,并获得了拉贝日记的原稿,拉贝,这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设立“安全区”保护了数万中国平民的德国商人,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

这份珍贵的史料,成为了张纯如揭露日军罪行的有力证据,也为她的著作增添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南京之行,对张纯如的影响是巨大的。她不仅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更重要的是,她亲身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痛。

她看到了幸存者眼中无法磨灭的恐惧,听到了他们口中令人心碎的哭喊,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无法愈合的伤痛,这些经历深深地烙印在张纯如心中,也更加坚定了她揭露历史真相的决心。

但是,南京之行的残酷现实也开始侵蚀她的心灵,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开始失眠,噩梦缠身,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揭露这段历史,就如同挑着一个千斤重担,如此巨大的压力,她一介弱女子,需要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

震撼世界的声音

回到美国后,张纯如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写作工作,她将自己收集到的所有资料,以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都倾注在这本书中,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1997年12月,英文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终于出版。

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如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南京大屠杀》以翔实的史料和冷静的笔触,还原了那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

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暴行,包括屠杀、强奸、抢劫、焚烧等,并配以大量照片和证词,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浩劫的残酷。

该书的出版,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也挑战了日本官方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掩饰和否认,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美国,《南京大屠杀》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连续数月占据榜首位置,超过5000名美国民众聚集在联合国总部前,抗议日本政府的暴行,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承担责任。

随后,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南京大屠杀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日军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的出版,深刻揭露了二战期间日军的禽兽行径,使得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战争罪行更加关注,也对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抗争与迫害

《南京大屠杀》的出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尤其在日本,这本书引起的震动尤为强烈。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对张纯如及其作品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和污蔑,试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维护日本所谓的“国家形象”。

他们声称张纯如的著作是“捏造”和“诽谤”,是“反日势力”的阴谋,并对张纯如进行人身攻击,试图以此来抹杀她的研究成果。为了消除《南京大屠杀》的影响,日本方面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张纯如进行系统性的打压和策反。

他们不仅在学术界散布谣言,歪曲事实,还对张纯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骚扰和恐吓,张纯如一度收到大量的恐吓信,信中充斥着恶毒的诅咒和威胁,甚至她的住所附近也经常出现一些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让她时刻感到不安。

更令人担忧的是,她甚至收到了子弹和匕首等危险物品,这无疑是对她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这种经年累月的精神折磨和人身威胁,让张纯如的生活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

面对来自日本右翼的巨大压力,张纯如并没有退缩,她依然坚定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作品和历史真相,她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各种研讨会和演讲,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驳斥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她甚至直接对峙日本驻美大使,质问他们为何至今仍未就南京大屠杀向中国人民道歉,张纯如的勇气和坚持,赢得了敬佩和支持,但也进一步激怒了日本右翼分子,使她面临更大的危险。

崩溃与诀别

可是,长期的写作和调查工作,使张纯如身心俱疲,加上无数的史料和证词,一桩桩一件件,揭示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这些残酷的画面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了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她常常夜不能寐,饱受失眠的折磨。每当她闭上眼睛,就会看到那些被残忍杀害的中国平民,听到他们绝望的哭喊。

这种持续的心理创伤,加上日本右翼分子的不断骚扰和恐吓,最终压垮了张纯如,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情绪极度低落,常常陷入绝望和无助之中。

为了控制病情,张纯如不得不服用大量的药物,然而,药物只能暂时缓解她的痛苦,却无法治愈她内心的伤痕,她无法摆脱那些可怕的记忆。

2004年11月9日,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张纯如独自驾车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36岁。

在她的遗书中,她平静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她向家人表达了深深的爱意,并为自己的离去向他们道歉,这位勇敢的真相揭露者,最终选择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在张纯如的追悼会上,她的丈夫布雷特悲痛欲绝,在她的额头上留下深情一吻,这是他们最后的告别,她的父母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女儿的遗容,泪流满面。

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女儿要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他们只知道,女儿是一位英雄,她为历史真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历史的见证与精神的传承

张纯如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远不会磨灭,《南京大屠杀》成为了揭露真相的重要文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影响了无数人。

她的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关注历史真相,维护和平正义。

为了纪念张纯如的贡献,2017年,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开馆。这座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张纯如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也陈列了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缅怀这位为历史真相而献身的英雄。

结语:永恒的敬意

张纯如,她本可以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但她选择了用自己的笔,去揭露一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她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英雄的故事将永远传颂!

写在最后

这本书,我是在上学期间读的,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为了屠杀效率,会把中国的同胞们分组一排排的绑起来,然后列队来到一个大坑前,之后日本人会强迫后一队的人杀掉前面的人,把他们埋了之后再给自己挖好坑,就如此往复循环,就如同工厂的流水线一般,后队斩前队,一天下来,就能屠杀上万人。

每到每年的这个时刻,就会想起当初读那本书时,脊背发凉的感觉,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孽,作为后辈,我们没资格替先辈原谅,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更不该忘记这段历史。

最后,向每一位遇难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每一位抗战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张纯如先生,大义!

信息来源:【新华社】【京报网】

0 阅读:10

卸岭力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