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几天也时常打开后台,看看大家的过年喝茶分享。
其中,有位茶友讲述了他拜年时的一场独特经历。
到二伯家做客时,茶桌上正招待着其他客人。
由于和其他人并不熟悉,他便打算简单地喝过几杯茶后,就前往下一家拜年。
坐下后,二伯拿起手边持续保温的玻璃茶壶,为他倒了一杯暗红的茶汤:
“05年的老白茶,我这位老同志从熟人那里买来的,你尝尝看好不好!”
一听这话,再一看茶汤颜色,心中顿时警铃大作,但茶友还是硬着头皮啜了一口。
刚一入口就有明显的酸味,咽下后还有点刺嗓子,显然茶叶品质大有问题!
茶友没有立即作出太多评价,只是委婉地提出想看看茶饼的实物。
待外层包裹的白棉纸被小心拆开,露出通体发黑的真实面目后,更是让茶友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这无疑是一块做旧茶。
面对这样的局面,茶友只能尴尬地笑笑,称赞这块白茶饼实属来之不易,并迅速转移了话题。
而面前的那杯茶,他自然是不敢再喝,坐了一段时间后,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二伯家。
“茶没喝完就离开是不是不给面子?以后再遇到做旧茶,到底是喝还是不喝?”
茶友的这条忧虑,可谓是茶圈内让人头疼的终极难题之一。
为何茶友能如此肯定它是做旧茶?在别人家遇上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来逐一分析这些问题。
《2》
自然转化会改变白茶颜色吗?
有着工艺与储存的双重保障,老白茶不该出现突兀的外表变化。
六大茶类中,白茶的工艺最为精简,主要包括萎凋和烘干。
每一环节都处处追求温和与细致,最大化地保留了茶叶内部的营养物质与其他天然成分。
其中正包括色素物质叶绿素,因此白茶叶片始终保持着绿的基调。
将干度达标的成品茶置于阴凉避光的环境内密封储存,只与包装内的微量氧气接触反应。
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物质活动,促使白茶内部的香气成分与口感物质,不断发生深层次的转化。
而叶绿素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整体的色彩饱和度,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略有加深。
只要储存环境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且白茶不受外界的磕碰或污染,外观形态就不会发生过多的变动。
相较于新茶时期,老白茶在色彩上显得更为沉稳深邃,这也是时间流逝留下的自然痕迹。
从另一方面来说,白茶的兴起,也只是近十余年发生的事。
在2005年及以前,能有批量存茶意识的商家,寥寥无几。
再加上当时的制茶工艺和存茶条件,不如现在规范成熟。
从那个时代能保存下来且品质优越的白茶,更是屈指可数。
市面上总体存量不多,但近些年老白茶的热度持续上涨,更是供不应求。
可如今在各种购物软件上,想找到十年陈白茶并不算难。
还有各种“熟人”渠道,以颇为可观的价格,就能拿下一饼高年份老茶。
在各种防不胜防的套路面前,想一想便知,其中必定有蹊跷。
《3》
渥堆发酵,是导致白茶发黑的元凶。
包括熟普在内的黑茶,有着渥堆工艺的加持,促使茶叶体内出现复杂的变化,生成大量的茶褐素。
这种物质的产生,是黑茶色泽深沉、口感醇厚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茶虽然同样具有长期储存的特性,但作为截然不同的茶类,存得再久也不会突然改变颜色,没有任何可比性。
那些屡见不鲜的做旧茶,在起初阶段,原料鲜叶也大部分呈现出绿色的外观特征。
可为了能快速改变白茶外观、节省成本,黑心茶厂们顾不了太多,也用上了渥堆的手段。
所有茶叶都被随意堆放在生产车间的角落,和地板亲密接触。
甚至还要往茶叶堆上撒水,完全违背白茶保持自然的原则,加快内含物质的反应速度。
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白茶中的叶绿素被迫分解,生成了大量的茶褐素和茶红素,转变了外观特点。
进一步高温烘烤后,茶叶更是处于通体发黑的状态,完全失去了生机。
随之而来的,是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以及闷味、酸臭味等怪异气味的出现。
与此同时,糟糕的制茶环境还使得茶叶沾染上了各种细菌和杂质,生成了不少有害物质。
年份真实的老白茶,茶汤应呈现出赤金色、浅琥珀色。
做旧茶则截然不同,看起来暗沉浑浊不堪。
了解做旧茶的真面目后,大家自然会对这样的茶汤敬而远之。
《4》
在别人家遇到的做旧茶,喝还是不喝?
茶汤颜色暗红、饼面颜色发黑、口感存在异样,再加上标榜的久远年份……
种种迹象,无一不指向这是一款做旧茶。
如果是自己平时遇到这样的茶叶,要处理就简单得多。
但当下身处社交场合,碍于情面,要直接指出真相,又会让主人家尴尬难堪。
然而,心中自有分明,如果要勉强自己假装无事发生,一杯接一杯地喝下这做旧茶,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面对如此抉择,列位看官们又会如何解决呢?
其实,此时可以采用一种更为委婉的方式。
旁敲侧击地提出,这款茶与自己平日里所喝的口感有所不同。
或许是因为个人口味习惯的原因,感觉有些不太适应。
接着,不妨热情地发出邀请。
让对方下次有机会,来自己家中品尝精心存放的好茶,以此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开来。
如果恰好也带了茶叶作为伴手礼,那么此刻正是顺势提出冲泡品鉴的好时机。
让对方在对比中,感受真正的好茶与做旧茶之间的显著差异,或许也能间接意识到问题所在。
《5》
总而言之,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旧茶,还是应当尽量避免接触。
毕竟,喝惯了那些来自高山云雾之间的优质好茶,再品尝这种失败的仿冒产物。
不仅难以突破心理大关,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
在品茶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一份敏锐与审慎,也是对味蕾与健康的双重负责。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