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4年12月20日
大家好,我是千妈。
时间过得好快啊,2024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元旦一过,春节便不再遥远。前段时间做完了年末盘点,看到稳健甚至可以说有所突破的增速,却没什么欢喜,因为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增速背后的忍耐、坚持和博弈。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欲攀登,便要接受其残酷性。
余下还有些自由时间,准备整理出假期需要的书和电影,待应对完各种聚会,就可以去山野木屋,就着一场大雪,靠着炉火看看书看看片,或者盖上毛毯听听音乐。安静,是对自己最好的慰藉。
今年年假刷完《我的天才女友》后,就一直处于片荒状态,好不容易等到Netflix出新,一看剧名,无比震惊:《百年孤独》
▲来源:豆瓣海报
第一反应就是,这也能拍?!
这不是号称绝对不可能被影视化的小说么,连马尔克斯自己都曾对改编表示抵制,不想出售作品的电影版权,认为3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的电影根本无法完整呈现这个伟大的故事。
但马尔克斯去世后,很快他的两个儿子就把《百年孤独》改编权卖给了Netflix。
为了不辜负来之不易的授权,Netflix组建了一个豪华全拉美团队,在马尔克斯的故乡实地拍摄,投入5000万美元制作。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先看了两集,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影评,只是把自己感受分享出来,帮助大家判断要不要纳入春节电影清单。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是在大学刚毕业那会读的,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读诸如《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种提升逼格的书。
聚会时,就常有男生凑过来讲,最近刚读了《百年孤独》,多么多么有感之类,我总是忍不住用冷漠地眼光打量对方,心想,人类实在太喜欢轻易抛出立场,以点缀自己的羽毛。
说真的,一点也不觉得这本书好读,内容虽然谈不上晦涩,但光是奥雷里亚诺一家子的名字都够得记,不先看看人物族谱,就很容易混淆。
所以,看这部剧时,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好懂。
不存在记人物的麻烦,影像里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记不住名字还可以记脸。
情节又是平铺直叙的线性叙事,就算没看过书,理解起来也很轻松,基本没什么障碍。
对原著的还原度也不错,就像是做了一个图解版本,把故事规规矩矩、认认真真讲了一遍。
比如,很多原著里的金句在影片中都有体现,最出名的那句:
“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
直接在开头用旁白念了一遍~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还有那句经典的:
“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故事线也很清晰,电视剧几乎一比一地还原了小说描述~
从第一代老何塞与乌尔苏拉如何被迫离开故土,在探险路上建立马孔多这个村庄,而后按代际顺序往下开展,百年间,布恩迪亚诺家族六代人与马孔多的发展史同步进行,直到消亡。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每个场景的设置也十分用心,当长镜头跟随乌尔苏拉梭巡过奥雷里亚诺家的大宅,那廊下的秋海棠,梅尔基亚德斯神秘的房间,奥雷里亚诺沉迷的实验室......一切都和想象中无异。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但这些恰恰就是原著党最诟病的地方。
对没看过原著的同学来说,剧版老实巴交的还原方式,能够成为通俗的导读和辅助,但看过原著的同学就比较郁闷了,因为剧版太老实太规矩,不够疯。
不够疯,就没法表现出原作最大的魅力:魔幻感。
写到这里,必须特意讲一下阅读《百年孤独》最震撼的地方,我在网上找了段相对贴切的形容:
“就像击碎窗户的一块砖头,因为它,人们开始了解真实的街头,那些喧嚣吵闹、五光十色的生活得以走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它呈现的奇幻景象,比如天堂的花朵,还有那穿过城镇、流入房子,又恰好避开地毯的一缕血迹,都那么大胆、直接而真切。”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奖受奖词里也说过:
“拉丁美洲孤独的症结,在于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
把一般意义上日常的事物魔幻化,同时把人们认为魔幻的东西日常化,就是《百年孤独》文字表达上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是把一个小镇的兴衰,嵌套在宏大的历史框架里,不仅折射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和政治变迁,还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不断打碎时空、重建时空,营造出了一种既扎根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的人文主义悲怆感。
而剧版想在有限篇幅里把故事讲清楚,再加上对受众需求的考量,就不得不聚焦在主要矛盾和情节上,重点也难免会落在俗套的爱情、亲情与欲望上面,这种缺少思想深度的直观感,就必然要削弱文字作品靠独特叙述方式和各种意向描写所呈现出的魔幻感。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比如,剧版里面对隐形糖浆的处理,是吉普赛人把一杯乌黑的像沥青一样的液体倒在了头上,然后整个人都融化了。这种处理视觉冲击很强,但它只是感官刺激上的“魔幻”,不是我们思维层面能领会到的那种魔幻。
我们再来看书里对“看冰块”的描写:
何塞把手放在冰块上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阿尔卡蒂奥为这奇迹迷醉,“那一刻他忘却了自己荒唐事业的挫败,忘却了梅尔基亚德斯的尸体已成为乌贼的美餐。”
对我们来说,冰块是很常见的东西,但当你读到书里人物对它近乎神邸般的尊重和痴迷时,就会有种很强的类似上帝视角一样的魔幻荒诞感,然后,你才会有种立于历史之上的冷静俯瞰,有种对人类孤独宿命感的深刻反思。
另外还有一个片段,我印象也很深~
何塞发现地球是圆的,这是小说开始时的一个小插曲,原文是这样写的:
孩子们终其一生都将记得父亲如何在桌首庄严入座,被长期熬夜和苦思冥想折磨得形销骨立,因激动而颤抖着,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
乌尔苏拉再也无法忍耐,“如果你非发疯不可,就一个人疯好了,”她喊道,“别想用你那套吉卜赛人的胡话教坏孩子!”何塞无动于衷,妻子在狂怒之下把星盘扔到地上摔得粉碎,他也没有被吓到,他又造了一台。
这段话是带有点荒诞和幽默的,但剧里的处理,不仅把这句话嫁接到了梅尔基亚德斯那里,而且何塞说这句话的那种“庄严”和“着迷”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同时期老何塞的磁铁迷狂,天文演算以及炼金幻梦,画面表现出来都缺了文字那个味。
其它很多情节也类似,感觉就是剧版在努力贴合原著,想要表达出文字的魂,但受限于影像形式,最终只能比较浅显地表现出个形。
▲来源:电视剧《百年孤独》截图
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看过《百年孤独》剧版后,你会更加坚定对文字创作的信心。
以前我们讨论过随着视频影像的普及,还有AI的加入,文字作品是否会被逐渐取代,现在越来越发现,影像有影像的优势,但文字也有文字不可替代的魅力。
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影像可能更擅长把它的内容具象化,但文字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它的字面含义,而是对于历史、文化、人性的书写和思考,想把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是很不容易。
比如,我比较喜欢《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
“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
这句话给年轻时的我带来了某种力量,比起身边很多同龄人在依赖与欲望的海洋中沉浮,我会更喜欢自己当时那种清醒努力、不断成长的状态,我想,那时的我就已经能读懂书中“孤独”的涵义,理解“孤独”的可贵之处。
但你说,要如何才能用影像表现出这种思想沉淀呢?我觉得很难。
不过,我讲这些,并不是要批判剧版。
我们必须承认,像《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宏大的巨著能够被影像化,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了,即使还不够完美,至少也可以鼓励勇敢的后者继续。
毕竟,经典的意义,并不是供奉于神殿之上,而是被更多人看见、了解。
用户10xxx47
继续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