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尴尬,你坐在诊室里,医生递过来一张处方,告诉你这药能治好你的病。你点点头,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发现这药是国产的。医生的眼神在那一瞬间变得微妙起来——他没说什么,但你能感到他有点不耐烦。
为什么会这样?
国产药和进口药之间,似乎隔着一层薄薄的纱,看似透明,却让人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国家医保局的人去调研,药品效果究竟如何,国产和进口到底差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都很专业,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当你在药店柜台前,看到两种药价格差了一倍,却不知道选择哪一种的时候,这种“专业问题”就变成了你的问题。
有人说,药效是科学的事情,数据能说明一切。但问题在于,数据真的说明了一切吗?
你吃下去的那颗药,不只是化学分子,而是一个承诺——它告诉你,你会好起来。进口药贵,但它贵得让人放心,贵得让人觉得有效。国产药便宜,可它便宜得让人怀疑,便宜得让人犹豫是不是“将就”。
药品的研究数据、临床实验、统计分析,普通人看不懂,也无从质疑。我们能抓住的,是那些模糊的印象——“好像进口药更有效”、“听说国产药副作用大”,这些听说来的、道听途说的东西,在做选择的时候,却变成了唯一的依据。
这种依据从哪里来?
国产药和进口药的差别,不只是化学反应的差别,更是情绪的差别,是信任的差别。药效可以通过实验室证明,但信任无法通过实验来建立。国产药缺乏的,也许不是疗效,而是一个让人相信的理由。
这种信任的缺失,不止是对药物的怀疑,也是对系统的怀疑。你站在药店柜台前,面对两个选项,背后其实是两种逻辑:一种逻辑告诉你,科学可以解决问题;另一种逻辑告诉你,经验才是可靠的。这种矛盾让人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我们相信科学,却又不得不依赖经验;我们想要理性,却又总是听从直觉。
这次医保局的调研,说是要解决问题。但问题是什么?是药效本身,还是人们对药效的怀疑?是数据不够多,还是信任从未建立?我们能期待调研报告写出一份让人信服的结论,但要弥合这层薄纱似的隔阂,或许还需要比数字更多的努力。
国产药的问题,不在药,而在人心。
梦中风景59
药是人做的,是对做国产药的人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