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甘肃一地主偶遇女红军,害怕惹事的他,竟答应了她的请求

丁一丁北 2024-12-08 22:34:41

37年,甘肃一地主偶遇女红军,害怕惹事的他,竟答应了她的请求

1937年的甘肃临泽,一名身负重伤的女红军吴仲廉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在寒风中徘徊于地主王学文家门前。为了能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她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将亲生骨肃托付给这位素不相识的地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王学文虽然担心惹上麻烦,但最终被吴仲廉的真诚所打动。13年后的1950年,一场意外重逢让这段尘封的往事重见天日。这个发生在中国革命岁月中的真实故事,不仅展现了革命者为信仰付出的代价,更诠释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善良与担当。

巾帼红军 投身革命路

在湘南宜章县的一个小镇上,1908年冬天降生了一个女婴,父母给她取名吴统莲。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让百姓苦不堪言。吴家在城关镇开了一家鱼铺,生意不算大,但吴家父母仍坚持让女儿读书。

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下,能读书的女孩少之又少。吴统莲却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后,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吹响北伐号角,革命浪潮席卷南方。临近广东的湘南地区率先受到革命思潮影响。在校园里,吴统莲接触到了进步思想,积极参与学生运动。

经同学介绍,吴统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吴仲廉。她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在革命洪流中遇见了在宜章县政府任职的曾日三。

两人志同道合,吴仲廉多次向曾日三宣传革命理想。在她的影响下,曾日三也加入了共产党。吴仲廉还将他介绍给了朱德将军,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井冈山上,革命的火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吴仲廉与曾日三结为革命伴侣,携手走上了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这对革命伉俪在战火纷飞中相互扶持,共同为理想奋斗。

他们随军队转战各地,从湘赣苏区到中央苏区,再到长征路上。1936年,部队准备西渡黄河时,吴仲廉已经怀有身孕。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她毅然选择跟随部队向河西走廊进发。

这一路上,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怀着身孕行军打仗,翻山越岭,过草地爬雪山。即便如此,她也从未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长路漫漫 母子离别时

转战至甘肃的西路军队伍中,吴仲廉已显疲态。寒冷的天气和连续的行军让这位怀有身孕的女战士体力不支,她的额头不断渗出虚汗,脚步也变得蹒跚。

同行的女战士们纷纷劝她休息,但战争的形势不等人。敌人的追兵就在身后,部队随时可能遭遇战斗,这种情况下带着身孕的吴仲廉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吴仲廉在当地一户村民家中生下了孩子。战友们都建议她在老乡家休养一段时间,但吴仲廉深知部队形势危急,坚持要带着孩子继续前进。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的打击。长途跋涉让她的身体迟迟无法恢复,带着婴儿的行军速度更是大大减慢。眼看着部队的处境越发危险,吴仲廉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她找到了当地的苏维埃委员,希望能为孩子找到一个可靠的收养人家。委员向她推荐了当地一位名叫王学文的地主,这个人在当地素有"王菩萨"的美誉,为人善良正直。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马家军在当地势力强大,如果被发现有人收养红军的孩子,不仅孩子会有危险,收养人家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吴仲廉带着孩子在寒风中徘徊,最终来到了王学文家的门前。她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在等待的过程中,她支撑不住倒在了雪地上。

这时的王学文正在家中,透过门缝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吴仲廉。他的妻子担心收留红军会惹来祸事,但王学文还是决定施以援手。

他们将昏迷的吴仲廉和孩子抱进屋里,安置在热炕上。待吴仲廉醒来后,她立即检查怀中的孩子,发现孩子安然无恙。

在这个陌生人家的热炕上,吴仲廉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她恳请王学文夫妇收养这个孩子,并告诉他们孩子父亲已在战场上牺牲。

为了表达对这户收养人家的敬意,吴仲廉给孩子取名王继曾。这个名字既保留了收养家庭的姓氏,又寄托了对孩子生父曾日三的思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请求,王学文夫妇陷入了两难。他们既同情这对母子的遭遇,又担心收养红军的孩子会给家人带来灾难。

但看着跪在地上恳求的吴仲廉,王学文的妻子率先动了恻隐之心。她将吴仲廉扶起,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托孤之情 善心相助时

王学文考虑到收养红军孩子的风险,提出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对外宣称自己的妻子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便是吴仲廉托付的孩子。

为了让这个说法更具说服力,王学文特意请来了村里的稳婆作证。稳婆在当地颇有威望,她的证实让这个双胞胎的说法变得天衣无缝。

王学文夫妇将吴仲廉藏在自家后院的偏房里静养。他们每天变着法子给吴仲廉补充营养,帮助她恢复体力。

在这段短暂的相处时光里,吴仲廉将自己的一块玉佩交给了王学文。这块玉佩是她随身携带的信物,她说有朝一日会凭此物认回孩子。

为了防止隔墙有耳,王学文还特意安排家里的长工外出干活。他叮嘱妻子对外就说家里来了远房亲戚,暂时借住几日。

就这样,王学文夫妇冒着巨大风险,不仅收留了这对红军母子,还为他们提供了庇护。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这份善举需要莫大的勇气。

为了照顾婴儿,王家请来了一位奶妈。这位奶妈是王学文的远房亲戚,为人老实可靠,从不多问多说。

十天后,吴仲廉的伤势有所好转,但军情紧急,她不得不启程赶往河西走廊与部队会合。临行前,她跪在王学文夫妇面前重重磕了三个头。

王学文赶紧将她扶起,表示一定会好好抚养这个孩子。他派人打听到西路军的行军路线,在夜色的掩护下,亲自护送吴仲廉离开。

从此,王学文夫妇将王继曾视如己出。他们不仅给予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还请了私塾先生教授孩子读书识字。

为了掩人耳目,王学文刻意让王继曾与其他孩子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但在暗地里,他始终记得自己肩负的重托。

随着时局动荡,王家的境况也每况愈下。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王学文也从未亏待过王继曾。他常常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穿得暖,吃得饱。

马家军经常来村里搜查,每次王学文都提前将王继曾藏在粮仓的暗格里。这个暗格是他特意打造的,只有他和妻子知道。

就这样,在王学文夫妇的精心照料下,王继曾健康地成长。他们不仅保护了这个红军的后代,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善良。

十三载后 母子重相逢

1950年的一天,已是甘肃省临泽县政府工作人员的王继曾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一位身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办公室,手中紧握着一块泛黄的玉佩。

这位妇女正是时任甘肃省妇联主任的吴仲廉,她通过组织打听到了儿子的下落。她没有直接相认,而是以工作检查为由来到临泽县。

吴仲廉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英俊的青年,十三年的岁月让当年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她将手中的玉佩轻轻放在办公桌上。

王继曾看到玉佩的那一刻,立即认出这就是养父王学文收藏的那块玉佩的另一半。多年来,王学文一直将那半块玉佩保管得很好。

在场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被请了出去,办公室里只剩下母子二人。吴仲廉将当年的往事和盘托出,王继曾这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母子相认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学文家中。王学文夫妇连夜赶来县城,见到阔别多年的吴仲廉。三人相拥而泣,诉说着这十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吴仲廉告诉王继曾,他的生父曾日三并没有牺牲。当年为了保护母子平安,她不得不对王学文夫妇说了谎。

原来曾日三一直在部队服役,如今已是某部队的高级军官。得知儿子下落后,他立即请了假,赶赴临泽与妻儿团聚。

这一天,王继曾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曾日三看着这个英姿勃勃的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王继曾经常往返于两个家庭之间。他既尊敬抚养自己长大的养父母,也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

王学文夫妇表示完全理解吴仲廉当年的选择。他们说,能为革命事业尽一份力,是他们的荣幸。

党和政府对王学文夫妇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保护了一个革命的火种。

这个感人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许多人被王学文夫妇的大义之举所感动,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一段佳话。

临泽县特意为王学文夫妇举行了表彰大会。会上,吴仲廉向昔日的恩人献上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大恩大德,永志不忘"。

这个跨越十三年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革命家庭的重圆,更是一个展现人性光辉的典范。它告诉人们,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些平凡人的善举在照亮前路。

0 阅读:7

丁一丁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