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碳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减少碳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得到广泛认同。
碳减排主要针对甲烷和二氧化碳,它们如同覆盖地球的“棉被”,排放量越大,地球就被捂得越热。
为遏制这些气体的过量排放,几十年来各国不断协商探讨,但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进展充满挑战。
碳减排意味着能源使用方式的变革,这对于习惯高能耗生活的群体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转变,由此也衍生出责任推诿等问题。
而除了责任归属,碳减排领域还存在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碳排放交易。
碳排放交易:初衷与机制1997年,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气候大会,制定《京都议定书》,旨在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
以企业为例,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有额度限制。
一旦超出限额,就需在市场上购买排放配额来抵消超额排放,即排放多的企业可向排放少的企业购买剩余配额。
林业公司因树木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通常拥有充足的碳排放配额,高排放企业便可向其购买,这使得植树造林成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活动。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机制能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主动减排,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交易背后的乱象:骗局与漏洞然而,碳排放交易在实际运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甚至沦为部分大公司的骗局。

在美国,像摩根大通、迪士尼等大公司,看似与碳排放关联不大,实则业务活动产生大量碳排放。
例如迪士尼的游轮燃油消耗、摩根大通高管频繁的商务飞行等。
为抵消这些碳排放,他们选择向林地所有者购买碳补偿,还将此行为吹嘘为重大减排举措。
彭博社的调查揭开了背后的黑幕。
世界最大的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本应秉持公益属性,却沦为大公司“洗绿”的工具。
该组织由生态学家创立,初衷是保护美国未被破坏的土地,如今已发展为环保巨头,保护着大量土地,收入可观。
但它一方面接受外界捐款用于森林保护,另一方面又将所保护的森林与大公司交易获取碳补偿资金。
对于大公司而言,这种方式既能以较低成本抵消碳排放,又能塑造良好的环保形象。
碳减排核算本身存在难度,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多由私人机构制定标准且计算方法复杂,这为不法行为创造了空间。
虚假计算方法在碳补偿、碳抵消交易市场屡见不鲜,不仅无法降低碳排放,反而导致排放量上升。
例如,在评估碳排放量时,核算机构竟称不同树木的吸碳能力无差别,足见碳交易市场的混乱。
传统化石能源巨头对碳交易市场表现出异常的欢迎。
如钱尼尔能源公司向荷兰壳牌公司出售“碳中和液化天然气”,通过购买碳补偿抵消开采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化石能源“洗绿”。

石油公司、航空企业等耗能巨头纷纷效仿,碳补偿成为他们继续污染环境的“遮羞布”。
更有甚者,一些工厂为获取补偿金,乐于生产比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更强的氟化氢二三等副产品。
碳交易的影响与正确方向碳交易市场的混乱不仅造成了欺诈横行,还带来了严重的不公平。
富裕国家能够继续进行污染项目,将污染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当碳补偿成为自由交易的商品,环保问题被商品化。
发达国家甚至不惜侵犯人权,在穷困国家购买、接管土地,驱赶原住民以培育森林用于碳补偿交易。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报告显示,自2009年美国能源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碳捕获项目,多数以失败告终。
利用技术手段从大气中捕获温室气体并封存地下的设想,在测量、审计、核算捕获量等关键环节存在难题,极易让碳交易市场再次陷入混乱。
创建碳交易市场的初衷是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但目前的监管缺失、核算混乱使其偏离了正轨。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监管,建立准确的计量、审计和核算体系,确保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真实可测。
碳补偿的目的不应是盈利,而是促使市场规模逐渐缩小直至消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开辟正确道路。
只有当碳交易回归其本质,全球碳减排目标才有望实现,地球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文本来源 @科工力量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