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在中南海首次举行大规模军衔授予仪式。这次活动共有超过一千名将领获得军衔,其中包括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这些将领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授衔是对他们功绩的正式表彰,也是他们应得的荣誉。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位将军没去参加授衔仪式,反而待在家里反思自己。聂鹤亭将军是粟裕的老上级,历经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战功卓著,资历深厚。他曾任四野副参谋长、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和工程兵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那么,他为何在家中自我反省?最终被授予了什么军衔?
聂鹤亭出生在1905年,家里条件不错,住在安徽阜阳。聂鹤亭从小家境不错,童年过得挺滋润,不用为钱发愁。到了七岁,他就被送去上私塾了。12岁那年,他家出了事,只好退学去种地。后来经历了不少波折,幸亏有姐夫帮忙,他才能进安庆皖江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他成了一名体育老师。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作为杰出青年,聂鹤亭也投身其中,积极参与。眼看学生运动无法扭转局势,他决定弃文从武,考进了江西陆军讲武堂。然而,当赣军归顺军阀孙传芳后,聂鹤亭因不满而离开,转而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他加入国民革命军,在叶挺手下担任排长,同年加入了共产党。1927年,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聂鹤亭的资历深厚,地位显赫。广州起义后,他被调往安徽、江西等地,职务一路晋升。到1932年,他已出任红四军参谋长和十一师参谋长。在长征时期,聂鹤亭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的临时参谋长。后来,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屡建奇功,职位不断晋升。他曾任四野兼华中军区副参谋长,之后又担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和装甲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然而,除了显赫的军功,聂鹤亭的个性十分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的职业轨迹。南昌起义快结束时,他跟朱德闹了矛盾。后来聂鹤亭知道自己不对,主动认错,朱德也没计较,可这事儿还是成了他的一个污点。抗战那会儿,他怕主席不让他走,连招呼都没打就溜了;到了辽沈战役,他又自己拍板,收编了敌军的暂编53师,这事儿让林、罗俩人都挺不高兴。
1955年,军衔制度正式实施,评定军衔的工作随即展开,罗荣桓被指派负责这一任务。说实话,这差事并不轻松,尽管有权决定军衔高低,但难免会因为评定的结果让一些人不满意。关于聂鹤亭的军衔评定,这事儿挺有意思。论资历、职位和战功,他完全够格当上将,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最初公布的名单里,他却被定为中将。聂鹤亭对此很不服气,直接去找了老领导罗荣桓理论。
在《罗荣桓传》里,有一段话记录了聂鹤亭提出问题时的情景。一位老同志,曾参与“南昌起义”,担任过多个关键职位,但在私生活方面多次出现问题。进城后,他又不听从组织安排……再不改,就得严肃处理他了。这位干部名叫聂鹤亭。经过几个月的自我反省和检讨,1956年初,他获得了中将军衔。1961年,聂鹤亭被任命为工程兵的副司令。1971年,聂鹤亭离世,享年66岁。聂鹤亭中将在解放军的发展中贡献良多,不仅尽职尽责,还时常自掏腰包帮助烈士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