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视到被仰视,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如何将日系车打的节节败退的?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1-08 14:52:37

汽车产业从产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了。中国真正切入到汽车产业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国产品牌真正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过才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这短短的十年时间,中国车企因为抓住了新能源这一绝佳的历史机遇,成功完成了弯道超车,将日本德国等传统车企摁在地上摩擦。

2024年,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元年。在国内市场被合资品牌霸占多年之后,终于被国产新能源汽车将市场给夺了回来。我的看法是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要知道从我们引入德国大众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四十个春秋,我们拿市场换技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催生了庞大的中国汽车产业,却没有催生出中国汽车品牌,这真的是一种过去大家一直以来心里的一根刺。

现在好了,国产车终于崛起。从当下国产品牌的增长速度来看,再有十年的时间,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将会退化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与国内市场新能源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一样的是,国外市场依然是燃油车的天下,但是这并不妨碍国产汽车的奋起直追。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虽然在全球多个国家遭到政策抵制,但是,从中国车企的竞争力来看,只要中国汽车进入的市场,国外车企,尤其是日本和德国车企都没有能力跟中国汽车竞争,就冲这一点,大家觉得,距离中国车企主导全球汽车产业链,还远吗?

现在的问题是,从2003年,中国才将新能源汽车纳入规划,到今天不过才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们是如何用这么短的时间,将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日系车,德系车打的节节败退的?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些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958.7万辆,占全球所有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

2024年7月,中国内部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车型。中国汽车产业这两年,最核心的名词,就是价格战。这也让中国汽车市场被大家称为“全球最卷,没有之一”的汽车市场。卷到什么程度呢?车企之间打价格战打到亏钱,只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至于这种内卷式竞争因削弱科技创新,掣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也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禁止这种内卷式竞争的持续。

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卷,可以算作是神仙打架,但是这场价格战的持续,可让日系车和德系车吃尽了苦头。随着内卷的加剧,传统日系车和德系车在中国市场开始节节败退。曾经销量长期霸榜的日产汽车,现如今已经不再出现在榜单上。被卷惨的日产品牌,甚至传出了再有十几个月就会倒闭的传闻。

不管这个消息的真假,我们可以确认的消息是,本田和日产宣布在2026年合并,三菱汽车也在讨论是否加入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说明,这些传统燃油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已经凸显。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辉煌,随着这次日系车企的合并传闻,而慢慢散去。

数据上,丰田,日产和本田在中国车企的销量都在下降,其中本田汽车的降幅高达40%。2024年前九个月,三大日系车企累计销量降低幅度都超过10%。三家长期占据中国市场优势份额的车企,前九个月总销量已经跌至200万辆的水平。而前九个月,中国市场总销量高达2157万辆,日系车市场份额堪堪保住10%。

而中国市场,是三家日系车巨头最大的市场,占据三大车企全球总销量的两三成。这么个跌法,对这几家日本车企的收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日系车在中国的工厂不得不裁员,减产的原因。日产汽车将其形容为断崖式衰退,很显然,中国市场上的日系车,已经逐渐走向了落幕的黄昏。

不过即便是被打的节节败退,日系车和德系车也不愿意割舍中国市场。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日系车和德系车要想不衰退,不被市场淘汰,唯一的做法,就是跟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较高下。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计划,就是为了整合双方的新能源技术,用以遏制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衰退,同时也是为了遏制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的势头。

不过话说回来,日系车在纯电动车领域起步比较晚,更多的精力用于研发油电混动汽车。这导致电动车浪潮下,日系汽车没能赶上。日系汽车领导层在新能源技术发端之时犹豫不决,担心新能源技术会削弱日本传统燃油车的领先优势,这种纠结,最终导致日系车本来具备很好的创新条件,却没有在技术发展上押注。

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积累上,日本车企是超越中国车企的。只不过日本车企研发人员对结构简单的电动车不以为然,在他们眼中,只要愿意,分分钟就能做出全球最好的电动汽车。这就是创新者困境。技术和市场化是两回事儿,日本车企的研发人员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过度自信,导致其对新能源汽车不以为然。

跟日本车企信心满满不同,中国车企的新能源之路,更多建立在政策推动的基础之上。中国车企恰恰是因为在燃油车领域不占优势,所以才可以没有任何包袱的大力押注电动车。从时间线上看,2003年开始,中国政策层面就将发展电动汽车,列为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当年,我们的科技部长换成了奥迪汽车高级工程师万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车企和政府领域专注电动汽车,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至今我依然记得,2006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论文,论述未来电动汽车必然是大趋势的时候,教授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的表情。说真的,当年这样的结论,估计谁也不会相信。

电动汽车的核心,是锂电池。中国政策端推动的结果是:中国掌握了从锂矿开采,锂电池生产的全球产业链主导权。正是因为先行者优势,才导致我们生产电动汽车的成本,比其他国家要低得多。而电池成本降低,是中国车企节省成本的核心环节之一。纽约时报曾发文指出,中国同时控制着电动车电池生产的整条供应链,就算外部环境再怎么不友善,也难以撼动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设计师在1978年访问日本,参观了日产汽车的的工厂。当时日产汽车的高度自动化赋予日产汽车的产能,是中国长春汽车的几十倍。设计师当时对日产汽车的负责人说: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

46年时间匆匆过,2024年10月份,日本经济产业局举办了一场电动车技术研讨会,核心内容,是拆解中国电动汽车,研究电动汽车的廉价秘密。曾经我们对日本汽车产业的仰望,已经在今天变成了日本汽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仰望。中国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对日本汽车的技术领先,角色对调,历史轮回,您能想到,这是发生在五十年内的事情吗?

0 阅读:2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