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人这一生,能说不如会听,善辩不如慎言。万千因果常起于口舌,深浅福祸终藏于唇齿。话多者,烦忧必多;言善者,积福亦厚。
少言,是修心的境界;闭嘴,是渡己的智慧。
一、独处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少言避祸端北宋名相富弼以“不言”为处世准则。曾有同僚讥讽他胆小怕事,他却道:“忍一时,免百日忧;退一步,避千般祸。”后来,那群高谈阔论之人因言论不慎触怒皇帝,唯有他因谨言慎行保全家族与仕途。
人活一世,知过改过易,守口如瓶难。庄子曰:“大道出口,淡乎其无味。”静坐常观己身是非,闲谈休议他人短长。逢人不说肺腑话,遇事留得三分白,是为避锋芒、护自身的大智。

老家有位退休教师,旁观亲戚间争夺祖宅。明知有人藏匿遗嘱,却始终缄默。事后乡亲不解,他答:“说透了,一家成仇;装不知,各自安生。”果然,众人各退一步,风波悄然平息。
《道德经》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看穿他人算计却不拆穿,洞悉世事纷乱却守本心。人的教养,未必是妙语连珠,而是明知真相仍留余地。正如林间竹,低头不折腰;山中泉,奔流却无声。

同事老周曾是单位“百事通”,小道消息无所不知。退休后查出高血压,医生叹他“心思过重”。如今他每日侍弄花草,笑言:“闭口观叶落,静心闻茶香,比攀谈十年更见天地。”
《小窗幽记》中写:“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聒噪如蝉,一生嚷嚷不过一夏;沉静若松,无需言语自成风骨。人若活成池塘,喋喋不休终招蚊蝇;若修成深海,寡言少语方纳百川。

罗翔曾说:“管好嘴巴,是成年人最基本的自律。”是非场中少涉足,嘈杂声里多闭口。世事多如秋云散,慧心当似古镜明。余生,修一份“知其白,守其黑”的静气,养三分“不言而言”的贵气。须知:口舌招的祸,十年难消;寡言修的福,一生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