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毒”新解
作者:刘殿才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源于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之事。人们裹粽子、赛龙舟,已形成习惯。而挂菖蒲、烧艾叶、洒雄黄酒亦成为端午节的风俗,这些活动则是为了"辟邪"除恶、驱除"五毒"的。

所谓"五毒",据清代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中说:"古者青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禳虫毒。"也有把"五毒"指为蛇、蝎、蜈蚣、壁虎与蟾蜍的。不过古人把蛇、蜈蚣、蝎子、壁虎和癞蛤蟆称 为"五毒"是不完全正确的,例如壁虎和癞蛤蟆就没有什么毒,对人无害,而且捕食农业害虫,有益于庄稼。蝎子虽蜇人,但为名贵中药材,可以息风止痉、解毒散结,治疗中风面瘫、高血压等症。蛇喜吃老鼠,据说一条蛇在一个夏季可捕捉老鼠近200只。蛇胆、蛇蜕、蛇毒可制药,蛇皮、蛇肉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现在大家把鼠、蚤、虱、蚊、蝇称作"五毒"是比较科学的。古籍中也早有记述,师道南《鼠死行》中 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现在的鼠害比过去更为严重。据报道,目前全世界约有老鼠45亿只,一对雌雄老鼠,一年就能繁殖1000-15000只后代,全世界每年有1/5的粮食被老鼠糟蹋。鼠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和咬坏衣物及贵重东西,可见鼠害之大。至于蚊蝇的危害也不亚于老鼠,早在汉代《论衡》就指出:"案虫害人者,莫如蚊虻。"宋代《沾轩方》中也有:"自古苍蝇比谗贼"之说。

端午节前后,正处初夏,病菌鼠害和各种虫类都到十分活跃的季节,蚊蝇孽生,疾病流行,"五毒"渐趋猖獗。古人用药物杀菌灭害,消除"五毒"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梁代宗懷的《荆楚岁时记》就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 户上,以禳毒气。"又《酌中志》记载:"初五日饮朱砂、雄黄、菖蒲,吃加蒜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食诸药,画治病符。"

《帝京岁时记胜》说:"五月五日,切细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端午节的这些群众性传统活动,具有科学的卫生保健道理。因为菖蒲气味清香,是很好的中草药;艾叶、苍术、白芷都是散寒湿祛瘴邪的良药;雄黄更是"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的利药。人们悬菖蒲,芳香开窍杀菌;焚艾叶、苍术、白芷烟熏,亦可以消毒灭菌;以雄黄酒涂在耳、鼻、手、足等处,也可以避虫咬。

所以,端午节可以说成是除害灭病的卫生节。时值端午来临,动员全民参战,消灭新的"五毒",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988年6月18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