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舰娘游戏的一度风靡,原本对海洋没啥兴趣的人逐渐关注到这一领域。游戏中出现的强力船只很少是中国的,的确,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制海权,海洋霸权无从谈起。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再放长远一些,例如宋元时期,就会惊喜的发现,当时我们的水军实力是足以称霸东南海域的。
接下来,借《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聊一聊我汇总的关于古代中国的“海洋史”。
【1】南宋以前
在南宋之前,中国已有1700多年的航海历史。
如春秋战国时期,山东那边的齐国就已经有比较发达渔业、盐业等与水有关的产业,吴、越两国由于临江临海一度成为水上强国。
到了秦汉,秦始皇曾安排徐福去寻海上仙岛仙山的长生不老药,据说徐福带了三千童男童女与一堆金银珠宝最后跑到了日本岛,从此定居,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
到了汉代,就是历史书上常说的什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如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开始有意识地促进两广地区与越南北部(当时归于汉地)的对外贸易。
之后中原大乱,南北朝时期,虽然宋齐粱陈均努力发展水军,但由于国力摆在那,海上势力什么的也就一般般——尚可守国吧。直到隋唐,统一的国家、安定的政治环境使得海外贸易得以持续进行,如此,一条沟通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才重新建立起来。
即使到了北宋,我们也并不算海上强国。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军。
水军与海军其实就实力而言还是差了不少。深挖原因,一方面是汉唐北宋,政权中心基本都在中原和北方,况且那里没有海,自然没有动力与意识;另一方面是沿海的商业贸易也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国家不会有海军舰队保护商船。
没错,这就是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所致,北宋虽然重视商业发展,但还是属于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经济——对比起来,几百年后的英国则是用皇家海军保护商队。
【2】南宋与元代时期
南宋之所以重视海洋,是因为国力衰微,陆上商业路线中断,经济重心和人口均向南移动,然而国土面积也就那么大,不努力发展水军和海外贸易,国家很容易就凉了。
于是,宏观局势下,南宋不得不实行一种“重商主义”。如果我们再精心想一想,当时的西方的很多先进知识通过阿拉伯人带入,于是,丰富的地理知识、先进的地图绘制技术、发达的航海与造船技术、火器的升级、指南针的价值被全面重视,这一系列宏微观因素杂糅在一起,使得南宋终于可以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足以制霸东南亚海域。
南宋的海军实力曾一度领南下的蒙古人吃了不少亏。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蒙古人擅长陆战。但是,随着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臣服于蒙古人,蒙古人的水军实力大增。事实上,当时蒙古人的水军大部分都是擅长水上作战的汉人。
元代之初,忽必烈一心想把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国归入版图,但无一成功。一方面的确是海军实力因为之前的战乱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就是运气实在不好。
如海军进攻日本时,居然遭遇一场大风,死伤无数,差不多全军覆没。日本人以为这是神武天皇庇佑,将此风奉为“神风”,这也是后来“神风特攻队”名称的由来。
之后,元代的上层统治者基本忙于内斗,基层统治者就各种鱼肉百姓。从表面上看,元朝海外贸易似乎还不错,事实上,这是因为海外贸易属于一种“无政府管理”阶段,这种【全方位】的放任不管极为讽刺地让元代商业一度繁盛。
我记得不少海外博物馆都有元代的青花瓷,这倒真不都是侵略者抢的,而是当年大大小小的海外贸易【出口】过去的。同时,贸易的发展还促进了对外交流,不少欧洲传教士就是借海路来到九州大地的——这可比传统的陆路要安全、快捷多了。
然而,元代统治者并没有把财富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纵情声色,最终国力衰退,民不聊生,最后就有了“石人一只眼”的故事。
【3】明代以及之后的时期
到了明代,最值得一说的恐怕就是“郑和七下西洋”,当年朱棣如此劳民伤财搞这种工程,有些史料提出这是因为“得位不正”,心里虚,于是通过给周边国家各种送送送(有瓷器、茶叶、丝绸等当时的顶级奢侈品)来换取他们的膜拜(臣服)——白捡的的便宜谁不要?
这事儿的历史意义也不必赘述。实话实说,明代永乐年间的造船水平的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南京还有宝船厂遗址公园(收费公园),里面有不少出土文物,可见“宝船”宛如战舰,想到当时船队出海,自然是一番壮观!
不过,明代海上霸权的辉煌就止步于此了。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规模缩减,之后的清更是有一种“天朝上国,啥都不缺”的“傻缺精神”,大搞“闭关锁国”,等英国人把大炮架在广州城外时,陆上与海上所代表的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海上的实力与政局稳定有关,比如汉唐元这种国家统一且稳定的时候,海上势力就会稳步提高,一旦国家衰败、内战不断,民众只为谋生,自然没人关注海权发展。
根据《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的观点,中国人对海洋的兴趣周而复始,每次约500年,这一周期与国家统一又分裂、社会盛极而衰、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疆域扩张再收缩的周期恰巧吻合。
【4】《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阅读指北
这本书虽然是2021年新出的,但早在2012年就已经有繁体字版问世。作者罗荣邦是康有为的外孙,后来定居于美国,已经于1981年去世。从序言推测,这本书应该是后人根据罗荣邦的论文及部分遗稿汇总完成的——如论文有《宋末元初中国作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崛起》(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1955年) 《明初海军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Early Ming Navy,1958年) 《海上商业及其与宋代海军的关系》(Maritime Commerce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Sung Navy,1969年)。
所以,这本书更像是将一套专业论文进行了通俗化,于是,《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兼具了专业性与阅读性,让普通读者也不会被各种专业词汇弄得极为迷糊。
正如上文提及的,在这本书引用的各种资料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其海上势力在明初到达顶峰”。
如果明代延续前朝的海外贸易思路,继续提升海军实力,没准儿就是由东方人开启“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同时,这本书讲述的内容侧重于战争,对外贸易部分篇幅较少,涉及民生方面的内容更少。让我这样期待能以小窥大的读者略感遗憾。
最后,想到最近的全球政局,又想到马汉提出的“海权论”,真心希望祖国的海军实力能进一步加强,再现几百年前的那种“扬帆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