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系中山狼——魏王拓跋珪抄起拆骨刀,肢解了亲大舅的贺兰部

抗抗说历史 2024-08-04 17:02:40

衣赐履按:公元386年,拓跋珪先称代王,旋即改称魏王,从此,这位少年君主开始了“让拓跋重新伟大”的征程。

涉猎过拓跋史的读者,当对拓跋珪推行的两个举措印象深刻:一为子贵母死;一为离散部落。前者指,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子,其亲生母亲必被赐死,这也即意味着长期与“父死子继”并行的“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正式宣告废止;后者则大致指,将归附或征服的部落全部打散,编入国家户籍,斩断其首领和部民之间的君臣依附关系,“分土定居,不听迁徙”。

这两个举措,不能说是拓跋珪的首创,但被立为长期执行的正式制度,则为拓跋珪一力推行的结果,反映出他不同寻常的执政理念和性格特点。

此外,我又从史料的字缝中,扒出了拓跋珪的另一个令人惊讶的行事风格。

我们知道,拓跋珪能够被推举为拓跋部的首领,做了代王,最重要的条件是他的身份——他是被尊为昭成皇帝的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孙。

拓跋珪的老爹是拓跋什翼犍的世子拓跋寔,血统纯度赤足金,但美中不足,拓跋寔并没有继位就去世了。这样,在法理上,拓跋什翼犍的所有儿子和孙子(甚至兄弟),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换句话说,即使拓跋珪已经称了代王、魏王,他的任何一个叔父或兄弟、堂兄弟,只要是拓跋什翼犍这一枝儿的,都有向王权发起挑战的可能性。

我们依据《魏书·昭成子孙列传》,摆一下可能的挑战者。

拓跋珪的叔父辈,本来颇有不少,因了各种原因,到拓跋珪复国时,只剩下一个拓跋窟咄,他与拓跋珪争位,败亡(详见拙文《》)。

拓跋珪的平辈,一共八位。

卫王拓跋仪。他应该是拓跋珪同母异父的兄弟(母亲贺氏,父亲为拓跋寔的老弟拓跋翰)。史称拓跋珪对拓跋仪十分器重,多次到他家里欢聚。后与宜都公穆崇阴谋反叛,事泄未遂,拓跋珪没有追究。公元409年,占卜师说,当有逆臣伏尸流血。于是,拓跋珪颇杀了一些公卿大臣。拓跋仪内心恐惧,单骑逃亡。拓跋珪派人将其追获,赐死,以平民之礼下葬。

阴平王拓跋烈。他是拓跋仪的老弟,老爹是拓跋翰,但老娘应该不是贺氏。史称拓跋烈刚武有智略,拓跋珪去世,拓跋烈迎立太子拓跋嗣继位,后因功被封为阴平王。

秦王拓跋觚。他是拓跋烈的老弟,应该也是拓跋翰和贺氏的儿子,拓跋珪的同母弟。拓跋珪派他出使后燕,被扣为人质,后死于后燕。

常山王拓跋遵。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老爹拓跋寿鸠。拓跋遵喜欢喝大酒,公元407年,喝多了,对太原公主失礼,被赐死,以平民之礼下葬。

陈留王拓跋虔。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老爹拓跋纥根。拓跋虔作战勇而轻敌,死于战阵。

毗陵王拓跋顺。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老爹拓跋地干。因失礼被废黜,死于家中。

辽西公拓跋意烈。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老爹拓跋力真。谋反未遂,被赐死。

彭城公拓跋勃。他是拓跋意烈的老弟,善射御,死后陪葬金陵(拓跋珪陵墓)。

兄弟之中,六王二公,捋下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凡有可能威胁到王位(皇位)的,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另外,还有五六位权重位高的实力派大臣,也被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处死。

我个人感觉,这些王公大臣的死,似乎背后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推力,否则很难让人信服。特别是,以谋反被诛的拓跋仪、拓跋意烈,他们的子女家人都没有连坐,那么,谋反就更像是一个杀人理由,而不是杀人原因。因之,我倾向于认为,预先剪除可能对王权(皇权)构成威胁的个人或集团,是拓跋珪维护政权稳定的一条重要原则,我谓之为“制于未萌”。

实际上,宽泛言之,“子贵母死”和“离散部落”制度,也都体现了拓跋珪“制于未萌”的行事风格。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再看拓跋珪的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好,我们回到公元387年的魏王拓跋珪。

三月,后燕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变民首领王敏袭杀了太守封戢,代郡(河北省蔚县)人许谦,驱逐了太守贾闰,都举郡归降匈奴部落首领刘显(时驻马邑,山西省朔州市)。

此时,刘显地广兵强,称雄北方。史称,刘显与他的兄弟们也开始争权互殴,长史张衮对拓跋珪说:

刘显这厮志向不小,他决不会老老实实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当年,吴国没有灭掉越国,给自己留下了祸患。现在,他们内部打成一锅粥,正是消灭他们的好机会。如果我们独自进攻,打败他们问题不大;但也可能被刘显逃掉,斩草除不了根。我们应该请燕国一起进攻,东西并举,势必生擒刘显。

拓跋珪认为有理,派外朝大人安同前往后燕,请求共同出兵。

七月,后燕赵王慕容麟,讨伐上谷,斩王敏。

【慕容麟,虽然不是个东西,但是个人物】

另一个匈奴首领刘卫辰(时驻悦拔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向后燕进贡马匹,被刘显打了个劫,把马匹全都抢走。后燕皇帝慕容垂大怒,派太原王慕容楷,率军协助赵王慕容麟,攻击刘显,刘显大败,逃回马邑。

拓跋珪与慕容麟会师,攻击刘显据守的弥泽(马邑西南),刘显又大败,投奔慕容永(慕容永于上年称帝,史称西燕,首都长子)。

八月,慕容垂封刘显的老弟刘可泥为乌桓王,统领刘显余众,迁徙八千余落到中山(河北省定州市)。

公元388年,三月,慕容麟又大破代郡变民首领许谦,许谦投奔西燕。后燕撤销代郡,把居民全都迁到龙城(幽州州政府所在城,辽宁省朝阳市)。

六月,拓跋珪亲率大军,在弱落水(饶乐水,内蒙古沙拉木伦河)的南岸,大破宇文别部库莫奚,俘虏四个部落,马牛羊猪十余万头。

拓跋珪说:

夷狄根本不知德行道义为何物,他们互相侵犯偷盗,违犯王法,因此讨伐他们。这些鼠窃狗盗之辈,本不足为虑。现在中州大乱,我先把这些家伙搞掂,然后恩威并施,就能无所不服。

拓跋珪此时有了图谋后燕的想法,就派九原公拓跋仪出使后燕,察探情况。后燕皇帝慕容垂见到拓跋仪,问,魏王为什么自己不来?

拓跋仪说:

我们的祖先世代生活在北方,子孙继承祖业,被晋朝封为代王,与燕国为兄弟之邦。我奉命前来出使,并没有失礼之处。

慕容垂说,我如今威加四海,你的主上不亲自前来拜见,怎么能说没有失礼呢?

拓跋仪说:

燕国如果不修文德,只想凭借武力威慑兄弟之邦,那就是将帅们的事情了,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

拓跋仪回国后,对拓跋珪说:

慕容垂已经衰老,太子慕容宝庸碌懦弱,范阳王慕容德恃才自负,他一定做不了慕容宝的臣下。慕容垂一旦去世,燕国必然发生内讧,到了那时,方可图谋,现在还不是时候。

拓跋珪对拓跋仪大为称赞。

衣赐履说:本年,拓跋珪十八岁,慕容垂六十三岁。拓跋珪有的是时间等待。我个人感觉,拓跋珪此时很可能已经向慕容垂称臣了,慕容垂和拓跋仪的对话,大概率是史官捉刀的。慕容垂现在贵为天子,岂可容忍蕞尔小邦以兄弟相称?

公元389年,正月,拓跋珪亲率大军北上,大破高车部落(蒙古北部)。

二月九日,拓跋珪在女水(武川,内蒙古武川县)大破吐突邻部(一说叱突邻部),强迁其部落,然后班师。

衣赐履说:此处,《通鉴》漏掉了一段史料,一段拓跋与贺兰反目的史料。《魏书·太祖纪》载,二月十四日,贺染干兄弟率诸部来救吐突邻部,被拓跋大军击退。《魏书·贺讷传》载,等到拓跋珪征讨吐突邻部,贺讷兄弟产生二心(遂怀异图),率诸部前来救援,被拓跋珪击溃,贺讷向西逃亡。

显然,两处记录说的是同一件事儿。贺染干兄弟和贺讷兄弟,就是贺讷、贺染干兄弟。这就怪了,虽然小舅贺染干从来跟拓跋珪不对付,但大舅贺讷对拓跋珪可是恩重如山啊,公元376年,贺讷收留拓跋珪和他老娘贺夫人;公元385年,贺讷再次收留拓跋珪,并一手促成了拓跋珪的复国大业。为什么贺讷也跟拓跋珪打起来了?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知道,拓跋珪不是普通的部落首领,他是有志于天下的那种雄主。拓跋珪要图谋中原,乃至天下,打高车,打吐突邻,一方面要稳固自己的后方,另一方面则要降服这些部落,增强自己的实力。贺讷一直是拓跋珪的强大助力,但是,“及太祖讨吐突邻部,讷兄弟遂怀异图,率诸部救之”,也即是说,这个吐突邻部,要么是贺兰部的亲密盟友,要么可能就是贺兰部的下属部落,你打高车,我管不着,但你居然连吐突邻都要打,这就是打到我贺兰部来了!贺讷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全力支持的这个外甥,原来是一头中山狼诶,再不反抗,一定会被他连皮带骨吞食干净,这才和兄弟贺染干一道,举起了反拓跋的大旗。

三年前,拓跋珪投奔贺讷,贺讷大为高兴,说,官家复国之后当念老臣。

拓跋珪笑着说,诚如舅言,要不忘也。

此言尤在耳,兵戎已相见。

六月前后,后燕范阳王慕容德、赵王慕容麟追击贺兰部,一直追到勿根山(内蒙古商都县南),贺讷走投无路,请求投降,部众被强行迁到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老弟贺染干被送到中山当人质。

衣赐履说:慕容德和慕容麟为什么跑来了?难道贺兰部惹到后燕了吗?

当然没有。又是亲外甥拓跋珪搞得鬼。

《魏书·太祖纪》载,五月,陈留公拓跋虔出使后燕,面见慕容垂。

《十六国春秋·慕容垂传》载,五月……魏陈留公拓跋虔使于垂……范阳王慕容德、赵王慕容麟攻击贺讷,追奔至勿根山,云云。

我们不清楚拓跋珪和慕容垂谈了什么条件,但显然,后燕攻打贺兰部,始作俑者又是拓跋珪。

公元390年,四月,拓跋珪与慕容麟在意辛山(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中蒙边境)会合,共同进攻贺兰、纥突邻、纥奚三部,全部击破。

六月,拓跋珪到达牛川(内蒙古兴和县西)。匈奴部落(首府悦拔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首领刘卫辰,派其子刘直力鞮攻打贺兰部,将其包围。贺讷向拓跋珪请降。

七月三十日,拓跋珪率骑兵二十万前往救援,刘直力鞮退走。拓跋珪于是将贺讷的部落,迁徙到东部边境一带。

衣赐履说:贺兰部被迁到上谷郡之后,可能逃往意辛山,与纥突邻、纥奚联合,故被慕容麟征讨。贺兰部连吃败仗,贺讷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向大外甥请求救援。

八月,拓跋珪派老弟、秦王拓跋觚出使后燕。

九月,拓跋珪大破叱奴部。

十月,拓跋珪大破高车豆陈部。

十一月,纥奚部首领库寒举部前来归附拓跋珪。

十二月,纥突邻部首领屈地鞬举部前来归附拓跋珪。

贺讷于是请降于后燕,慕容垂封贺讷为归善王。

衣赐履说:纥奚部、纥突邻部迫于压力,“举部内属”拓跋珪。贺讷对这个外甥已经失望透顶,于是,再次归降慕容垂。

公元391年,正月,贺兰部发生内乱,贺染干打算干掉老哥贺讷,贺讷得到消息,举兵攻打贺染干。拓跋珪派人向后燕通报情况,并请求后燕讨伐贺兰部,自己愿意充当向导。

二月,慕容垂派赵王慕容麟攻打贺讷,镇北将军兰汗率龙城兵众攻打贺染干。

四月,兰汗在牛都(山西省大同市西北)大破贺染干。

六月三日,慕容麟在赤城(河北省赤城县)大破贺讷,捉了个活的,收降其部众数万人。慕容垂命慕容麟将贺讷送回他的部落,将贺染干迁移到中山去。

衣赐履说:《通鉴》上这段记录,出自《十六国春秋·慕容垂传》。《魏书·太祖纪》载,六月,慕容麟在赤城击破贺讷,拓跋珪率军救援贺讷,慕容麟退军。《魏书·贺讷传》载,慕容垂派慕容麟出兵,在牛都击败贺染干,在赤城击败贺讷,拓跋珪率军救援贺讷,慕容麟退军。史料颇多抵牾之处,我们不作细究,但可以判断,大约从此时开始,贺讷几经打击,彻底失去了对贺兰部的掌控,贺染干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慕容麟回到中山,对慕容垂说:

我观察拓跋珪的举动,这小子终究会成为我们的祸患,不如强行命他前来都城,让他的老弟代为处理魏国政事。

慕容垂没有放在心上。

七月,拓跋珪派老弟、秦王拓跋觚向后燕献马。慕容垂年老体衰,由儿子们打理政事,他们扣留了拓跋觚,要求拓跋珪用好马来赎。拓跋珪断然拒绝。

从此,拓跋珪与后燕断绝了来往。

拓跋珪派长史张衮出使西燕结好。

拓跋觚找了个机会逃走,被后燕太子慕容宝派人追获,慕容垂对待拓跋觚,一如既往。

衣赐履说:显然,拓跋珪根本不在乎兄弟拓跋觚的死活。按照田余庆先生的推测,拓跋珪可能就是想借慕容垂之手,除掉拓跋觚。而慕容垂不杀拓跋觚,则也为将来与拓跋部过招儿,留下一枚棋子。

后来,贺讷跟着拓跋珪平定中原,被拜为安远将军。贺讷手下诸部落,全被离散,分土定居,不许迁徙,大小头目和部民,全都编入户籍,统一管理。拓跋珪对大舅贺讷十分尊重,各方面待遇也很优厚,但是,再也没让他统领过自己的部众。

最后,贺讷在家中去世。

衣赐履说:通过对大舅贺兰部的离散,拓跋珪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离散部落的全过程。

拓跋珪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自五胡入华以来,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堆少数民族政权,它们都存在一个先天不足,即,不管这些政权曾经多么强大,相对于其统治的人口而言,主政民族的人口都处于绝对劣势,委派被征服民族或部落管辖一方,成为大多数政权的不选之选。相应地,这些部落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遇有适合的条件,起个事造个反简直不要太顺利。以氐人建立的前秦为例,虽然它统一了中国北方,但其治下的鲜卑、匈奴、羌人,甚至包括氐人本身的不同部落,都有相当的实力。一旦发生淝水之败那样的动荡,前秦立即四分五裂。

我猜,拓跋珪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通过离散的方式来削弱各个部落,让它们没有力量造反,是确保政权长治久安的好办法,于是,先拿舅舅家贺兰部开刀。

离散部落的本质,是将部落首领和部民相分离,对于统管诸多部落的大型部落,可以层层分离,然后将部民编入户籍,禁止迁徙,牢牢拴在某一片土地上,我感觉像是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进行了汉化处理。没了部民,首领没有造反的实力;没了首领,部民无法攥紧拳头;游牧转变为农耕,减少了管理成本,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

部落首领官僚化,部民生活汉族化,行政管理规范化,造反成本高昂化,政权被颠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彻底改变十六国普遍存在的“一人兴而族兴、一人亡而国亡”的那种局面。

那么,拓跋珪的离散部落制度落实得怎么样呢?

似乎搞得还不错。

《魏书·高车传》载,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也即是说,只有高车因为实在太难管了,没有离散,其他各部落,全都离散了。

我们在读拓跋珪的时候,很难不想起寄生兽或中山狼,弱小时依附恩主以图存,长大后反噬恩主以壮己。唯一的不同在于,拓跋珪只是拔掉恩主的爪子和牙齿,未必消灭恩主的肉身。比如对大舅贺讷,官位、爵位、钱财,这些都可以给,但是,你和你的旧部之间,不可以有半毛钱的关系。

于是,在借助慕容部的力量肢解了贺兰部之后,拓跋珪再次抄起拆骨刀,刀锋直指慕容部。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06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