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球制剂:长效控释技术突围战,中国药企能否弯道超车?

药融之 2025-03-13 11:49:38

微球制剂作为一种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们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或纳米级的载体中,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同时减少副作用,应用范围广泛。

本文基于摩熵咨询最新发布的《基于剂型改良的复杂注射剂分析-微球篇》研究报告,将从微球制剂的定义、分类、释药机制、优势与应用、材料分类以及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与了解。

一、微球制剂的定义及分类

微粒制剂,也称微粒给药系统(micr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MDD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载体(一般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经过一定的分散包埋技术制得具有一定粒径(微米级或纳米级)的微粒组成的固态、液态或气态药物制剂,具有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与口味、液态药物固态化、减少复方药 物的配伍变化,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延缓药物释放、提高药物靶向性等作用的一大类新型药物制剂。

微粒给药系统根据药剂学分散系统分类原则可以分为微米分散体系和纳米分散体系。微米分散体系大小在1-500μm,包括微囊、微球和亚微乳;纳米分散体系<1000 nm,包括脂质体、纳米乳、纳米粒及聚合物胶束。

图片来源:摩熵咨询《基于剂型改良的复杂注射剂分析-微球篇》

微球(Microsphere)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载体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通常粒径在1~250μm之间。

二、微球的释药机制

微球被注射进人体后(粒径较大,一般为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在生理环境下,外壳的聚合物会被缓慢溶蚀,降解成乳酸、乙醇酸进而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包载的药物则以一定的速率在体内稳定释放,其释放的速度是根据药物设计人员对药物临床需求的针对性设计。

三、微球的优势与应用

微球具备较多剂型优势,主要包括安全性、靶向性、长效性及高效性,具体来说:

1. 安全性:微球在给药部位缓慢释放,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毒副作用;是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在体内缓慢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安全性高。

2. 靶向性:微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皮系统所内吞,实现靶向性。

3. 长效性:药物可缓释几个月到半年,通过降低用药频率大大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

4. 高效性:微球的给药途径为注射,绕过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给药剂量。

微球主要用于需要长时间频繁给药的适应症,如肿瘤,精神疾病、镇痛、糖尿病、生殖系统等。

四、微球材料的分类

按制备微球所采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3大类:

1. 天然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指没有经过人工合成的,天然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常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

•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甲壳素、海藻酸、透明质酸和果胶;

•聚酰胺,如酪蛋白、明胶、骨胶原和大豆蛋白等;

•类聚异戊二烯,如天然橡胶;

•聚酯,如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和聚苹果酸酯(PMLA):

•聚酚,如木质素。

2. 合成高分子材料:

•聚乳酸(polylacticacid, PLA) 是以速生资源玉米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制得乳酸,再经乳酸缩合得到的直链脂肪族聚酯,是第一批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认证,被正式作为药用辅料收录进美国药典的可生物降解材料。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由一定比例的乳酸和羟基乙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也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收录为药用辅料。

3. 无机材料:无机材料是由硅酸盐、铝酸盐、硼酸盐、磷酸盐、锗酸盐等原料或氧化物、氯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卤化物等原料经一定的工艺制备而成的材料。

•传统无机材料是指以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硅酸盐材料,主要有陶瓷、玻璃等。

•新型无机材料是用氧化物、氯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先进工艺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陶瓷、特种玻璃、多孔材料等。

五、 微球制剂目前面临的技术挑战

1. 制备和表征的困难

微球需要复杂且精密的制备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喷雾干燥或凝胶化。这些方法涉及多个步骤和参数,需要仔细控制和优化,以获得具有期望特性的微球,如大小、形态、药物载量和释放曲线。此外,微球需要先进、灵敏的表征技术,如显微镜、光谱、色谱或量热法,来评估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2. 药物释放和生物利用度的变化性

微球可能因为聚合物、药物和微球的异质,以及生理条件的影响,如pH、温度、酶等而表现出药物释放和生物利用度的变化性。这可能会影响药物递送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这需要广泛的体外和体内的测试和验证。

3. 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问题

微球可能引起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问题,如炎症、感染、免疫反应或异物反应等,这或许是由于残留的溶剂、添加剂或降解产物的存在,或由于微球与生物组织或细胞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损害药物递送系统的性能和效果,需要严格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评估。

结语

微球制剂作为一种创新的药物递送系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微球制剂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然而,要实现其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仍需克服诸多技术挑战。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不断进步,微球制剂有望在更多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END>

0 阅读:26
药融之

药融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