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性发热:隐藏在癌细胞中的体温警报

老杨的记事本 2025-02-19 20:01:28

原创 王敏聪 西安交大二附院放疗科 2025年02月18日 22:06 陕西

定义

肿瘤性发热(Neoplastic Fever)是指由恶性肿瘤直接引发的发热,又名癌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常见的恶性肿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根据报道,大约 15%-20% 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癌症是发热的原因。

特点

(1)顽固性低热:体温多在38°C左右,持续时间长(数周至数月),普通退烧药效果差。

(2)热型:多在下午或夜间出现,可能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即每天的固定时段体温升高。但热型也可能是不规则的,也可能表现为弛张热或稽留热。

(3)无明确感染证据:血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未发现感染源。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中 WBC 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通常正常,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不高。

(5)伴随肿瘤相关症状:如体重下降、盗汗(尤其在淋巴瘤患者中)、局部肿块疼痛等。

★警惕误区:部分患者误以为“低烧不严重”,但肿瘤性发热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需及时就医排查。

机制

(1)细胞因子释放: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2)肿瘤坏死:肿瘤组织坏死释放的产物可作为致热原,直接或间接引发发热;坏死产生的代谢废物可能刺激免疫系统,进一步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

(3)继发性感染: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化疗或放疗后,感染性发热常见。

(4)肿瘤代谢: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导致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热量,可能引起发热;肿瘤细胞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可能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发热。

(5)副肿瘤综合征:某些肿瘤引发副肿瘤综合征,产生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刺激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发热;部分肿瘤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干扰体温调节。

(6)治疗相关发热:化疗或放疗等可能损伤正常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发热;干扰素、IL-2等生物制剂可直接引发发热。

(7)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肿瘤侵犯或压迫下丘脑时,可能直接干扰体温调节,导致发热。

诊断

★诊断流程:

(1)排除感染:通过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等确认无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

(2)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25等指标可能升高。

影像学检查:CT、PET-CT等评估肿瘤进展或转移情况。

★诊断标准:

(1)每天至少一次体温高于 37.8 °C。

(2)发热持续时间超过 2 周。

(3)缺乏感染的证据,如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研究未发现感染迹象。

(4)除外过敏,排除药物过敏、输血反应、放射治疗或化疗药物的反应等。

(5)对至少 7 天的经验性、充分的抗生素治疗无反应。

(6)接受萘普生试验后迅速且完全退热,并在服用萘普生期间体温保持正常。

★鉴别肿瘤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

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可抑制致热因子生成。

(2)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辅助手段。

(3)抗肿瘤治疗:手术、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控制肿瘤负荷后,发热常自行缓解。

(4)中医辅助:部分患者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日常护理

(1)记录体温曲线:每日固定时间测量体温,观察发热规律。

(2)警惕合并感染: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发热时需及时排查感染风险。

(3)避免自行用药:滥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4)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结语

肿瘤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需高度重视。它可能是感染的早期信号,因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风险高;也可能提示肿瘤进展或转移,表明病情恶化。此外,放化疗等治疗也可能引发发热。持续发热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身体消耗,并可能掩盖其他并发症。及时识别和处理癌性发热,有助于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图文作者:王敏聪)

0 阅读:129
老杨的记事本

老杨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