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不幸被捕,机智脱身后,被农民搭救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10-06 13:46:47

1927年9月6日,毛泽东在同志们的护送下,乔装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前往江西的铜鼓县领导三团发动武装起义。

一路上大家万分谨慎,尽量避开沿途团防设置的哨卡,可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意外。

众人行至浏阳的张家坊时,与当地的团防不期而遇,全都被抓了起来,并被押往团防总部处决。

毛泽东一生数次遇险,但这次却是他唯一的被捕经历,也是距离危险最近的一次,距离生命的终点仅有200米。

八七会议

1927年,是风云变幻、暗潮涌动的多事之年,也是我党生死攸关、寻找出路的转折之年。

自从党组织立之后,国共之间曾有过一段共谋事业、相互助力成长的蜜月期。

只可惜,这段甜蜜的时期太短,仅仅只有四五年的光景,就被野心勃勃的老蒋打得稀巴烂。

首先向我党发难的是老蒋,1926年一手炮制了“中山舰事件”。

但在老蒋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碟开胃小菜,先试试风头而已,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

到了1927年,蒋汪沆瀣一气,彻底撕下了伪装,相继炮制了“四一二”、“马日事变”、“七一五”等重大事件,公然背刺曾经的战友。

我党走投无路,无奈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这一重大事件,虽然在我党成长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从当时的结果来说,由于敌人太过强大,此次军事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党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只有一个: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路线,寻求新的出路。

由于当时的局势异常紧张,召开会议又十分紧急,前期准备很仓促,一时间各地的代表难以聚集,参会人员仅有二十多人。

但是,这次会议的效果却极为显著,不仅纠正了陈独秀同志的错误路线,确定了土地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还明确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必要性。

也是在这场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旗帜鲜明的观点,可以说是为我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基调。

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他所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场会议不仅召开得仓促,与会时间上也不是很充分,只开了一天,但却解决了当前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会议结束后,按照组织的安排,希望毛泽东能前往上海开展工作。

但他却坚决地表示,不想去大城市,只愿意到农村里去结交“绿林”朋友。

与此同时,湖南省委的同志,也对此向上级提出要求,希望毛泽东能返回湖南主持工作,并领导武装斗争。

就这样,毛泽东放弃了去上海的机会,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主持并领导了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南昌、广州和秋收三大起义,在我党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三大起义之间,又有着难以忽视的本质区别。

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说起来都是行伍出身的将领主持并领导的,唯有秋收起义是“书生”毛泽东领导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没有吃过洋面包,也没有喝过洋墨水,更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无奈拿起了枪杆子。

但是从结果来看,一窍不通的“白丁书生”,指挥起战斗来一点也不输行伍出身的“科班将帅”,甚至在战术、战法及战略上比科班将帅更为灵活、更有创意。

所以,从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来看,秋收起义是他整个人生的转折点,是手握笔杆子、兼顾枪杆子,开启军事统帅生涯的伟大起点。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返回湖南,向湖南省委的同志传达了会议精神,讨论并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

由于受南昌起义的影响,蒋汪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度发生,加强了湖南、江西等省的戒备,这件事也让毛泽东颇为头疼。

既然是武装起义,那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可是湖南和江西的条件比较差,除了农会和工人武装,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军事力量可用,这该怎么办呢?

为了寻找可用的武装力量,毛泽东甚至想过跟啸聚山林的“山大王”合作。

但他的这个想法,当即就被共产国际的同志,以“要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为由给一口回绝了。

后来湖南省委的同志又提议,湘军头子程潜手下有个团驻扎在长沙附近,可以设法争取过来作为武装起义的主力。

可是毛泽东把这个想法上报之后,也被中央给否决了,认为程潜的部队不可靠。

这下可把毛泽东给愁死了,急得整天睡不着觉,只能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他原本把这件事想得很简单,就是设法争取一切能用的武装力量,来保障秋收起义的顺利进行。

可是到了湖南之后,他的手脚却被束缚住了,难以甩开膀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作。

庆幸的是,上级很快传来一个好消息,卢德铭率领的警卫团不日即抵达湖南,可以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来使用。

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激动得不得了,卢德铭不仅是黄埔二期的高材生,也是我党培养的优秀军官。

不仅如此,该团三分之一的军官,都是经过叶挺挑选并培养的积极分子和党员。

卢德铭本来是要率团参加南昌起义的,但在途中听说起义已经结束了,这才只得继续南下,进驻湖南以图后计。

也是造化弄人,卢德铭虽然错过了南昌起义,但却赶上了秋收起义,也算是弥补了一大缺憾。

机智脱险

有了正规武装力量的加持,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终于进入了准备实施阶段。

1927年8月22日,毛泽东以前委负责人的身份,在湘鄂赣三省交界修水山口召开了军事会议,将警卫团及平江、浏阳、崇阳、安源等地的工农武装,总计5000余人合编为“第一军第一师”,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出任总指挥。

9月6日,毛泽东在安源的张家湾再次召开了军事会议后,讨论了秋收起义的细节与部署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江西的铜鼓县,领导驻扎在那里的第三团发动起义。

从张家湾到铜鼓县,全程有两百多里,放到平常倒也没什么,可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确保毛泽东一路上的安全,浏阳县委的潘心源和安源煤矿的工人易子义等同志同行掩护。

启程后,潘心源带着两名同志乔装成商贩在前,毛泽东和易子义乔装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这样一来,即便是前面的同志遇到了危险,毛泽东也有个脱身的缓冲机会。

临行前毛泽东还长了心眼,特意向同志们借了几十块银元,万一在路上遇到团丁盘查,塞两块银元基本上就能糊弄过关。

如果运气好,一路上避开了团防的哨卡,这些银元也可以用作起义的经费。

可是没想到,即使大家启程之后一路上都万分谨慎,在湘赣交界处还是出了岔子。

9月8日这一天,一行人来到了浏阳的张家坊,这里是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过了张家坊就是江西的铜鼓县。

可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一行人却和浏阳的团防不期而遇。

其实,一开始也没事,走在前面的潘心源顺利通过了检查,到了毛泽东的时候,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引起了团丁的怀疑。

但这也不是个事,易子义拿出了安源煤矿的介绍信,证实了两人的身份。

毛泽东也急忙从口袋里摸出几块银元,塞给了拦路的团丁。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看起来蛮横霸道的团丁,实际上也是苦命人出身,所作所为无非也就是想弄俩钱花花。

团丁拿了钱,自然也会给路人提供方便,一抬手就要放行。

可是民团的头目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弦,硬是命令团丁把毛泽东和易子义抓了起来,要押回团部进行仔细审问。

已经通过检查的潘心源一看不对劲,又转身跑回去帮忙,结果也被抓了起来。

按理说,三个人被抓回团部之后,潘心源和易子义的问题都不大。

毕竟,他们一个是浏阳本地人,兜兜转转总能找到关系;易子义本来就是安源煤矿的工人,团防就算去煤矿调查情况也是实际情况。

关键就是毛泽东,跟安源煤矿没有任何关系,一旦团防细究起来肯定出问题。

于是,毛泽东在被押往团部的路上,脑子转得飞快,一直琢磨怎么能在路上逃掉。

快到团部的时候,收到信号的潘心源和易子义,故意在前面走得飞快,把毛泽东和一个姓黄的团丁远远落在了队伍后面。

毛泽东就借着这个机会跟团丁拉家常,并塞给他两块银元。

黄团丁也很会来事,离团部还剩下200米的时候,恰好路边有片小树林。

他停下脚步往小树林看了看,毛泽东心领神会,一溜烟钻进了小树林。

黄团丁一直看着毛泽东跑得没影了,才吱哇乱叫地给同伴示警。

但毛泽东毕竟是个书生,论脚力远不如团丁,很快就被团丁给追上了。

紧要关头,他跳进了一个水塘里,借助茂盛的水草隐藏身形,最终躲过了团丁的追捕。

也是吉人自有天相,毛泽东脱险之后,又得到了当地农民陈帷德的帮助,这才于9月9日顺利抵达了铜鼓县,与第三团会合后发动了秋收起义。

结语

这次遇险,给毛泽东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此后曾不止一次提过这段经历,甚至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美国记者斯诺。

用他的话说,当时的处境非常凶险,距离生命的终点就差200米。

而且,他在水塘躲藏的时候,岸上的团丁距他只有一步之遥,他一伸手就能抓住团丁的脚。

说实话,毛泽东一生遇到的危险并不少,却总能逢凶化吉,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对此你怎么看?

素材来源:

澎湃新闻《毛泽东铜鼓月形湾机智脱险前后》

0 阅读:4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